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下焦虛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下焦虛寒
下焦虛寒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候,主要表現為下腹部冷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等。
下焦虛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導致腎陽不足,下焦虛寒。
- 後天失養: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房事不節,導致腎陽耗損,下焦虛寒。
- 感受寒邪:由於感受寒邪,導致下焦受寒,陽氣受損,下焦虛寒。
下焦虛寒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溫補腎陽:可以使用附子、肉桂、乾薑等溫補腎陽的藥物。
- 補益氣血:可以使用黃芪、黨參、白朮等補益氣血的藥物。
- 活血化瘀:可以使用當歸、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藥物。
下焦虛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下焦虛寒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如不孕不育、月經不調、痛經、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因此,如果出現下焦虛寒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醫方集解》:「麻黃湯專於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龐安時曰:若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身冷、不惡寒、反惡熱者,慎不可用。又自汗、小便數者,不可服。自汗為陽虛,小便數為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此重汗,竭其津液,是虛虛也。經曰: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
真武湯
- 1.《先哲醫話》:「下血有下焦濕熱而虛者,宜茵陳四苓加附子。屬腸胃實火者,宜三黃湯。腸風下血,腸胃中蓄水飲者,宜四君子湯加黃耆、白扁豆。胃中及下焦虛寒者,宜真武湯。如痔下血,亦可因此法通治。」
白頭翁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羅天益云。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熱寒也。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
- 2.《傷寒括要》:「熱利。下重者。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均以此湯主之。自利不渴。為藏寒。與四逆以溫中。下利飲水。為有熱。與此湯以消里。按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熱也。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理中湯
- 1.《醫通祖方》:「治下焦虛寒,火不生土,泄瀉嘔逆。」
附子理中湯
- 1.《醫學心悟》:「便膿血者,熱迫血而下行也,此傳經熱邪所致也,法當清之。若瘀血凝聚,少腹痛,拒按,小便自利者,下之。然亦有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此下焦虛寒,腸胃不固,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非溫劑不化,附子理中湯加歸、芍主之。斯二者,一為血熱,一為血寒,臨證時不可不辨。」
- 2.《張氏醫通》:「附子理中湯,治下焦虛寒。火不生土。泄瀉嘔逆。」
- 3.《奉時旨要》:「便膿血者,熱迫血而下行也。宜清之。若瘀血凝聚,少腹痛拒按,小便自利者,下之。亦有下焦虛寒,腸胃不固者、附子理中湯加歸、芍。」
甘草乾薑湯
- 1.《醫宗必讀》:「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虛寒,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少陰也,理中湯。陽明脈長而實,有汗而渴,承氣湯。脈沉滑,熱實煩躁而渴,大陷胸湯。」
- 2.《傷寒治例》:「_溫中_,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白,下焦虛寒也,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屬少陰,理中湯。《活人書》云: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真武湯選用之。」
- 3.《古今醫統大全》:「【溫】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虛寒也,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屬少陰,理中湯。《活人書》云:少陰自利而渴,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真武湯。」
人參湯
- 1.《張氏醫通》:「附子理中湯,治下焦虛寒。火不生土。泄瀉嘔逆。」
萆薢分清飲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萆薢分清飲_,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凝白如油,光彩不定,旋腳澄下凝如膏糊。」
- 2.《靈驗良方彙編》:「_萆薢分清飲_,治正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症。」
- 3.《方症會要》:「治元氣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石菖蒲、烏藥、益智、川萆薢、白茯苓、甘草梢(各一錢),燈心三分,煎服。」
- 4.《蒼生司命》:「_萆薢分清飲_,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
- 5.《不居集》:「_萆薢分清飲_,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或服寒涼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症。」
▼ 展開更多
附子湯
- 1.《聖濟總錄》:「治下焦虛寒,大便不禁,附子湯方」
溫中散
- 1.《本草正義》:「甄權、大明之主治,皆暖胃溫中散寒之功,如寒疝小腹痛,須同茴香治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亦用之。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