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三 木屬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木屬 (9)

1. 怔忡驚恐湯頭

七福飲用棗仁歸,遠志參甘地術為。

大補元煎參熟山,萸杞當歸杜仲甘。

理陰煎用炙草歸,熟地乾薑附肉桂。

定志丸用參朮菖,硃砂茯遠麥牛黃。

外臺茯苓飲參朮,生薑陳皮又枳實。

薑朮湯治寒飲,桂夏苓甘大棗等。

秘旨安神參棗仁,半夏當歸與茯神,橘紅炙草五味子,生薑湯下鎮神魂。

硃砂安神能治心,生地歸甘黃連真。

十全大補八珍齊,再添肉桂與黃耆。

天王補心丹,參苓味遠玄,棗仁天麥梗,柏子地歸丹。

酸棗仁湯遠苓神,參耆蓮肉草歸陳。

白話文:

[怔忡驚恐湯頭]

七福飲是以酸棗仁、當歸、遠志、人參、甘草、地黃和白朮為主要成分。

大補元煎的配方包含人參、熟地黃、山茱萸、枸杞、當歸、杜仲以及甘草。

理陰煎的主要成分是炙甘草、當歸、熟地黃、乾薑、附子和肉桂。

定志丸由人參、白朮、菖蒲、硃砂、茯苓、遠志、麥門冬和牛黃組成。

外臺茯苓飲則是由人參、白朮、生薑、陳皮和枳實構成。

薑朮湯用於治療寒飲,其成分包括桂枝、半夏、茯苓、甘草和大棗。

祕旨安神方的成分有人參、酸棗仁、半夏、當歸、茯神、橘紅、炙甘草、五味子,並以生薑湯送服,以安定神魂。

硃砂安神丸能治療心悸,其成分有生地黃、當歸、甘草和黃連。

十全大補湯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再添加肉桂和黃耆。

天王補心丹的成分有人參、茯苓、五味子、遠志、玄參、酸棗仁、天門冬、麥門冬、桔梗、柏子仁、地黃、當歸和丹參。

酸棗仁湯的配方有遠志、茯苓、神曲、人參、黃耆、蓮肉、甘草、當歸和陳皮。

2. 不寐

《經》云: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今衛氣不得入於陰,而常留於陽。使陽氣滿,則陽蹻盛而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飲以半夏湯而臥。又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故胃不和則臥不安。又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不得偃臥。又曰:壯者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肌肉枯,氣道澀,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其飲濃茶而不寐,心有事而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

蓋心藏神,衛主氣,衛氣入陰則靜而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制其元陽,則神索不安。心為事擾,則神動而不靜,故不得寐也。大凡寐主乎神,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如風寒瘧疾之不寐,外邪之擾也。

痰火、水氣、食積。忿怒之不寐,內邪之擾也。舍此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年老體弱之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不安其宅耳。邪者去之,虛者養之,治法無餘蘊矣。

筆花氏曰:《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又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則入六腑,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可見外而風寒邪熱,暑氣乘心,內而飲食濕痰,水飲滯胃,皆使不寐,宜各去其病因而神自定矣。更有思慮太過,心血空虛,怵惕為常,夢魂驚悸,此因水火失濟,神不能藏,惟宜大養元陰,兼培正氣,庶幾神安其室,而一覺黑甜,飄飄乎不知所止矣。

白話文:

【失眠】

《經典》提到:人體的衛氣在白天活動於體表(陽),夜晚則進入體內(陰)。當衛氣無法進入體內(陰),而長時間停留在體表(陽)時,會導致體表的陽氣過剩,而體內的陰氣相對不足,進而造成失眠的現象。可以服用半夏湯來助眠。另外,《經典》也提到:若一個人睡不著且呼吸聲大,可能是因為陽明經的逆亂,也就是胃部不調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再者,肺部是身體的保護罩,肺氣過旺會導致脈搏跳動幅度大,讓人無法平躺休息。此外,《經典》還指出:年輕人身體肌肉柔韌,氣道暢通,營氣與衛氣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夜晚能安穩入睡;但老年人肌肉乾枯,氣道不通暢,營氣衰退,衛氣在體內亂竄,所以白天精神不濟,夜晚難以入眠。飲用濃茶或心中有事無法入睡,都是因為心氣受到影響。

心臟藏神,衛氣主導氣息,當衛氣進入體內(陰)時,身體會處於靜態,進入睡眠狀態,這是因為陽氣有歸宿,因此神志安定而入睡。然而,濃茶具有陰寒性質,會抑制體內的元陽,使得神志無法安定。心事纏身,神志就會活躍而無法平靜,因此難以入睡。總的來說,睡眠由神志主導,神志安定才能入睡,反之則無法入睡。神志不安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外來邪氣的幹擾,另一方面可能是營氣不足所致。例如,感冒、瘧疾等疾病導致的失眠,就是外來邪氣的幹擾;痰火、水腫、食積、生氣等導致的失眠,則是體內邪氣的幹擾。除了這些原因,過度思考、勞累、驚嚇、憂鬱、懷疑,以及年老體弱造成的失眠,通常都是因為體內的真陰精血不足,陰陽失衡,導致神志無法安穩。對於邪氣,我們要將它驅除;對於營氣不足,我們要養護它。這樣,治療失眠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

筆花氏說:《經典》提到:胃部不調和,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又說:若受到外來的風邪或虛邪侵襲,陽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六腑,身體發熱,無法正常入睡,甚至會出現喘息的症狀。由此可見,外部的風寒、邪氣、熱氣,以及內部的飲食、濕痰、水腫,都會影響睡眠,應去除病因,神志自然就能安定。另外,過度思考也會導致心血空虛,經常感到害怕,做夢時容易驚醒,這是由於心火與腎水失去平衡,導致神志無法安穩。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大力滋養體內的元陰,同時培養正氣,這樣神志才能安穩,享受深度的睡眠,飄飄然地進入夢鄉,不知何時才會停止。

3. 不寐湯頭

半夏湯用長流水,秫米半夏同煮美。

白話文:

在製作不寐湯時,應使用大量的清水,將半夏和秫米一同煮沸,這樣煮出來的味道會特別好。

4. 癲狂

《經》云: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癲,搏陰則瘖。《本神篇》云:肝悲哀動中則傷魂,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狂而意不存人。又云:足陽明之脈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呼,妄言罵詈,不避親疏,不欲食。又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癲即癇也,與狂不同。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目赤心煩,忽然僵仆,常昏多倦而靜。狂病始生,先自悲,少臥,不飢,笑歌詈詈,妄見妄聞,常醒多怒而暴,此陰陽寒熱之辨也。

癲病多由痰氣壅閉心竅,倏病修已。若氣滯,宜四磨飲、牛黃丸、蘇合丸等。痰甚用清膈煎,抱龍丸,硃砂安神丸等。狂病多因肝火,邪乘於心,則神魂不守;乘於胃,則橫暴剛強,宜抽薪飲、服蠻煎、白虎湯、涼膈散等、或鐵落飲亦佳。

其有癡呆症,平素無痰,因鬱結不遂,而言辭顛倒,舉動不經,皆心與肝膽氣有不清而然,若壯實者,以服蠻煎治之。

丹溪治癲狂以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等隨症而治。有熱,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法。狂邪太甚,研苦參為丸治之。癇症眩僕喎斜,作五畜聲,定癇丸治之,愈後河車丸。

筆花氏曰:癲者神呆,狂則躁妄。而癇則昏暈吐涎,總不外乎痰迷心絡。然癲屬陰靜,不免神志之虛。狂屬陽動,必挾升陽之火。宜清宜補,未可混施。若癇則顯屬痰鬱,發為五畜之聲,古人聽其聲以別五臟,亦不過取其意耳。全在初發時及早開痰,扶正,加意圖治收功。若延日久,痰固結而病沉錮,不可為己。

《脈要精微論》云: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門人韓之畿識。

白話文:

【癲狂】

《經典》中有這樣的描述:當邪氣侵入陽分,會導致人出現狂躁的行為;邪氣侵入陰分,則可能引起痹證。如果邪氣搏擊陽分,可能會導致癲病;搏擊陰分,則可能會造成失音的問題。《本神篇》中提及:當肝臟受到過度悲傷的影響,會傷害到人的魂魄,使人變得狂躁且失去理智。肺臟過度喜悅無度,會傷害到魄力,讓人陷入一種狂亂且對周圍人事失去感知的狀態。此外,《本神篇》還提到:當足陽明脈絡受病,病情嚴重時,病人可能會出現脫掉衣物奔跑、攀爬高處並大聲叫喊,說話胡言亂語,不分親疏地罵人,甚至完全喪失食慾。另一段記載則說:過度亢奮的人易得狂病,過度抑鬱的人則可能得癲病。

癲病和狂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癲病就是我們常說的癲癇。癲病的初始症狀通常包括心情不佳、頭痛、眼睛紅腫、心煩意亂,突然間全身僵硬倒下,常感昏沉、疲倦且保持安靜。狂病的初始症狀則可能是心情悲傷,睡眠減少,沒有飢餓感,無端的唱歌、罵人,產生幻覺和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經常清醒且容易發怒,這就是陰陽寒熱的區別。

癲病的發生多由痰氣堵塞心臟通道所導致,這種病態可以快速發展也可以長期存在。如果是由氣滯引發的,可以使用四磨飲、牛黃丸、蘇合丸等藥物。如果痰多,則應使用清膈煎、抱龍丸、硃砂安神丸等藥物。狂病多由肝火旺盛引起,當邪氣乘機入侵心臟,就會使精神失守;如果邪氣入侵胃部,則會使人性格變得橫暴剛強,這類情況適合服用抽薪飲、服蠻煎、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或者鐵落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癡呆症,患者平常並無痰多的症狀,但因為鬱悶不舒導致言語混亂、行為怪異,這些都是由於心臟、肝臟和膽囊氣血不暢所致。對於身體壯實的患者,可以使用服蠻煎來治療。

丹溪在治療癲狂病症時,主要以排除痰氣為主,使用的藥物包括黃連、天南星、瓜蔞、半夏等,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如果患者體內有熱毒,則使用清涼藥物來清心火;如果有大量痰液,必須使用催吐法。當狂病邪氣太盛時,可以研磨苦參製成藥丸來治療。對於癲癇,患者會出現眩暈、口吐白沫、身體傾斜以及發出動物般的叫聲,這時可用定癇丸來治療,康復後再用河車丸來鞏固療效。

筆花氏指出:癲病患者精神遲鈍,狂病患者則情緒激動妄想。而癲癇患者則會出現昏厥和口吐白沫的情況,這些都離不開心絡被痰氣阻塞的問題。然而,癲病屬於陰性靜態,難免會有精神虛弱的現象;狂病屬於陽性動態,必定會伴隨著上火的問題。因此,在治療上,癲病需要滋補,狂病需要清熱,不能混淆使用。至於癲癇,則顯然是痰氣鬱積所致,發出動物般的叫聲,古人通過聽患者的聲音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不過這更多是取其象徵意義罷了。關鍵是在病發初期,盡早清除痰氣,扶正氣,用心治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拖延時間太久,痰氣凝結,疾病深鎖,治療就變得困難了。

《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如果一個人不整理衣物,說話不分場合,不分親疏地胡言亂語,這就是神智混亂的表現,我的學生韓之畿也認同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