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五 土屬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土屬 (6)

1. 痰飲湯頭

二陳湯半陳,甘草與茯苓。

八味地黃丸,六味附桂添。

苓桂朮甘湯,只此四味良。

外臺茯苓飲參朮,生薑陳皮又枳實。

小半夏茯苓湯,茯苓三兩半夏姜。

六君子湯治虛痰,四君又加陳半添。

貝母爪蔞散貝蔞,茯苓桔梗橘紅求。

人參清肺桑白皮,杏仁阿膠粟殼隨,炙甘知母烏梅肉,一棗還須地骨皮。

香蘇散用蘇葉,香附甘陳薑棗啜。

五皮飲用姜桑白,大腹五加茯苓葉。

滾痰丸用大黃芩,礞石沉香辰砂噴。

白話文:

[痰飲治療方劑]

二陳湯中的半夏和陳皮,再加上甘草和茯苓。

八味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再加入附子和肉桂。

苓桂朮甘湯,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朮和甘草這四種藥材組成。

外臺茯苓飲由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生薑和枳實等藥材組成。

小半夏茯苓湯,主要成分為茯苓三兩、半夏和生薑。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痰症,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再添加陳皮和半夏。

貝母爪蔞散包含貝母和瓜蔞,以及茯苓、桔梗和橘紅。

人參清肺湯中有人參、桑白皮、杏仁、阿膠、粟殼、炙甘草、知母、烏梅肉,以及一棗和地骨皮。

香蘇散的主要成分為紫蘇葉、香附、甘草、陳皮、薑和棗。

五皮飲的成分包括生薑、桑白皮、大腹皮、五加皮和茯苓。

滾痰丸的成分則有大黃、黃芩、礞石、沉香和辰砂。

2. 噎膈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又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則暴憂之病也。又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又曰: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苦藥。此症都由憂思傷脾,血液衰涸,胃脘枯槁而成,甚至鬱氣生痰,妨礙食路。古人謂食則暴吐,病在上焦從乎氣;或吐而痛,痛而吐,病在中焦從乎積;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在下焦從乎寒。其在上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曰噎膈;其在下者,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曰反胃。

反胃則陽虛不化,可補可溫;噎膈則氣結不行,開助兩難,故反胃輕而噎膈重。按諸方書,或作熱結,或作寒結。然欲健脾理痰,則燥妨津液;欲生津養血,則潤礙中州。唯視脈大有力,作熱治,脈小無力作寒治,色黃枯者,為虛寒,色紅澤者,為實熱,庶乎無誤。

景岳謂脾主運化,而大絡布於胸膈。腎主津液,其氣化主乎二陰,故上焦之噎責在脾,治從溫養;下焦之結責在腎,治宜滋潤。古方治噎膈,以參、耆補氣,竹瀝清痰,薑汁去穢,牛乳、羊乳、當歸、蜜汁潤燥,皆良法也。然其中有情郁、氣鬱、挾蟲、挾血、挾痰、挾食為患,均當按法施治。

普明子曰:噎膈屬胃脘乾槁,不宜投燥,半夏、二陳皆為禁劑,宜用啟膈散以開關,佐以四君子、調中散;挾郁者,逍遙散。雖然,藥雖逍遙而人不逍遙,無益也。

石頑治噎膈,以多飲牛羊乳為上策,或宰生鵝血乘熱飲之亦佳。凡吐沫嘈痛,及糞如羊屎者不治。

筆花氏曰:噎膈一症,胃液枯涸,七情病也。治宜養中安胃,生津潤燥為主。痰則消之,火則降之,瓜蔞、貝母實為的劑。而尤在病家靜心善養。張雞峰曰:此症乃神思間病,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道家謂欲求長生,先學短死。每午黑甜一覺,亦忘憂之法也。

白話文:

【噎膈】

《經》提到:三陽交結的情況被稱為膈。又說:當胃部有問題時,會導致咽喉與胃之間的通道不通暢,進食困難,這通常是由於突然的憂慮所引發的疾病。再者,過度憂愁會使氣機閉塞,無法順利運行。更進一步地指出,身體和精神上的疲憊會讓疾病從咽喉開始產生,治療時應該使用苦味的藥物。

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長期的憂慮和思考傷害了脾臟,導致血液供應不足,胃部萎縮,甚至因鬱悶產生的痰阻礙了食道。古人認為,如果吃東西後立即嘔吐,那麼病因在上焦,跟氣機相關;如果吃東西後伴有疼痛,然後嘔吐,那麼病因在中焦,跟積食有關;如果早上的食物到晚上才嘔吐出來,或者晚上的食物到早上才嘔吐出來,那麼病因在下焦,跟寒冷有關。如果問題出現在上焦,那麼液體可以通過,但是固體食物難以進入,這種情況被稱為噎膈;如果問題出現在下焦,那麼即使食物可以進入,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會吐出來,這種情況被稱為反胃。

對於反胃,由於是陽氣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可以通過補充陽氣和溫暖的治療方式來改善;然而,對於噎膈,由於是氣機阻塞,既難以開通,也難以輔助,因此,反胃較輕,而噎膈則較重。根據各種醫書的記載,噎膈可能是由熱結或寒結引起的。然而,如果想要健脾和化痰,那麼乾燥的藥物可能會妨礙津液的生成;如果想要生津養血,那麼濕潤的藥物可能會阻礙中焦的運轉。因此,只有當脈象強大有力時,才能按照熱性疾病的原則進行治療;當脈象微弱無力時,則按照寒性疾病的原則進行治療。此外,如果皮膚呈現黃色且枯槁,則表示虛寒;如果皮膚紅潤有光澤,則表示實熱,這樣才能避免診斷錯誤。

景嶽認為,脾臟負責運化食物,而其大絡分佈於胸膈之間。腎臟負責津液的生成,其氣機運作主要影響二陰。因此,上焦的噎膈問題主要出在脾臟,治療時應注重溫養;下焦的結塊問題主要出在腎臟,治療時應注重滋潤。古方治療噎膈時,會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使用竹瀝來清痰,使用薑汁來去除異味,使用牛乳、羊乳、當歸、蜂蜜等來潤燥,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然而,噎膈也可能由情緒鬱結、氣鬱、寄生蟲感染、出血、痰多、食物殘渣等原因引起,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普明子說:噎膈屬於胃脘乾燥,不適合使用乾燥的藥物,如半夏和二陳湯,這些都是禁忌的藥物。應該使用啓膈散來開通食道,同時輔以四君子湯和調中散。對於情緒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逍遙散。然而,即使藥物可以讓人感到逍遙,但如果人的心態無法放鬆,那麼藥物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石頑治療噎膈時,認為大量飲用牛羊乳是最好的策略,或者在宰殺活鵝後趁熱喝下鵝血,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如果患者出現吐沫、嘈雜、腹痛,或者排便像羊屎一樣,那麼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筆花氏指出:噎膈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胃液枯竭,這是由於情緒波動所導致的疾病。治療時應注重滋養中焦,安撫胃部,並以生津潤燥為主要目標。對於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消痰藥物;對於火氣旺盛的情況,可以使用降火藥物。瓜蔞和貝母是針對這些情況的確切藥物。然而,更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保持心情平靜,進行良好的自我照顧。

張雞峯指出: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精神活動過度所導致的,患者應當內觀靜養。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病情的本質。道家認為,如果想要長生不老,首先需要學會“短死”,也就是說,在每天中午的時候,讓自己進入深度睡眠,這也是一種忘卻憂慮的方法。

3. 噎膈湯頭

啟膈散沙參,丹苓貝鬱金,砂殼同荷蒂,杵頭糠五分。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調中散治胃關通、陳米沙參三兩同,二兩丹參餘一兩,荷貝苓陳五穀蟲。

逍遙散用柴歸芍,苓朮陳甘煨姜薄。

白話文:

[啓膈散]的藥方包含了沙參,牡丹皮,茯苓,貝母,鬱金,砂仁殼,荷葉蒂,以及五分的杵頭糠。

[四君子湯]是基於調和的原則,主要成分為人參,白朮,茯苓,以及甘草。

[調中散]主要用於治療胃部不適,幫助胃部消化。其配方包括陳皮,米,沙參(三兩),丹參(二兩),荷葉(一兩),以及貝母,茯苓,陳皮,和五穀蟲。

[逍遙散]的配方則包含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甘草,煨薑,以及薄荷。

4. 反胃

按反胃症,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經》云: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仲景謂:無氣則營虛而血不足,故胸中冷,其脈多浮而澀,若浮變為緊,則上下脘俱亡血,為難治。暴病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脈弱,小便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景岳曰:反胃當辨其新久,酒食情郁,無非內傷,初起者胃氣未壞,猶可標本兼治,若病既久,則當專用溫補。若寒在上焦,則噁心欲吐,此胃脘之陽虛也。唯薑湯最佳,橘皮湯亦可。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半日復出,此胃中之陽虛也。宜理中湯、溫胃飲。有痰則用金水六君煎。

寒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入久而出者,此丙火不能傳化,蓋命門之陽虛也,非六味回陽飲及理陰煎不可。

其有大便秘結者,真陰枯槁也。陰虛兼寒者,以補陽為主,而大加當歸、肉蓯蓉、韭汁、薑汁之屬。陰虛兼熱者,以補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蜂蜜、豕膏之屬。若因酒濕者,葛花解酲湯,胃火上衝者,半夏瀉心湯,鬱悒者,逍遙散。

古方用甘蔗汁二分,薑汁一分和勻,日三服。若倦怠垂死者,以人參一二兩濃煎,加薑汁頓服。有用貓胞炙脆,陳酒調服。如有寒痰,用狗寶為末,陳酒服之。或陳香櫞去瓤,入薑、附末焙燥,以獨參湯送之。

反胃初愈,切忌粥飲,但以獨參湯少加炒陳米,不時煎服,旬日後,方可小試稀粥。

其有咽喉阻塞,心膈滿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其結。如冷涎不已,心腹覺痛,用六君子湯加丁、藿。若飲熱湯及椒、姜等,輒作呃者,瘀血阻滯氣道也,代抵當丸如芥子大,細細嚥之。

筆花氏曰:反胃之症,寒症居多,非若噎膈之胃脘枯燥也。但久吐則中州氣弱,肝木上乘,胃液亦能枯涸,不難轉而為噎。治此者,切勿輕用苦寒,傷其脾胃。醫家好用瀉心湯,極宜斟酌。

白話文:

對於「反胃」這疾病,王太僕曾經表示,如果食物無法吞嚥下去,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火氣。反之,如果食物吞下後又反吐出來,則通常代表體內缺乏足夠的熱能。根據古籍記載,當脾臟的脈象顯得緊急時,這可能表示食道出現問題。食物飲料進入胃裡後又反吐出來,後續可能還會伴隨著泡沫。

張仲景認為,當人體缺乏氣力,就會導致營養虛弱與血液供應不足,因而產生胸腔冰冷的現象,且脈搏通常會呈現多浮而澀的情況。如果脈搏由浮轉為緊,則表示上下脘部都缺乏血液,這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了。對於突然發病、嘔吐不止、無法吞食的人,可以使用小半夏湯來治療。對於胃反彈、口渴想喝水的人,可用茯苓澤瀉湯來治療。對於胃反彈並伴有嘔吐的人,大半夏湯可能是個選擇。如果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且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這種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通常會使用四逆湯。

張景嶽指出,應判斷反胃是新發還是長期問題。如果是因飲酒過度或飲食不節制導致的情緒鬱悶,通常屬於內傷,剛開始時,胃氣尚未完全損壞,可以同時治療表徵與根本原因。但如果病情已持續一段時間,則應該專注於溫暖和滋補的療法。如果上焦有寒,可能會感到噁心想要嘔吐,這通常表示胃部的能量不足,薑湯是最佳選擇,橘皮湯也是個不錯的替代。如果中焦有寒,食物進入胃中後無法消化,數小時後再次吐出,這通常表示胃部的能量不足,應使用理中湯或溫胃飲。如果存在痰,則可以使用金水六君煎。

如果下焦有寒,早上吃的東西到晚上才吐出來,或者食物在胃中停留很長時間才吐出,這通常表示丙火無法正常運作,也就是說,生命之門的能量不足,除非使用六味回陽飲或理陰煎,否則難以治療。

對於有嚴重便祕的人,這可能表示體內的陰性能量已經枯竭。對於陰虛兼有寒症的人,應以補充陽性能量為主,同時大量加入當歸、肉蓯蓉、韭菜汁和薑汁等成分。對於陰虛兼有熱症的人,應以補充陰性能量為主,同時加入母乳、兒童尿液、蜂蜜和豬油等成分。如果是因為酒精中毒,可以使用葛花解酲湯;如果是因為胃火上沖,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如果是因為鬱悶,可以使用逍遙散。

古方建議,使用兩份甘蔗汁和一份薑汁混合均勻,每日服用三次。對於疲憊不堪、接近死亡的人,可以用一兩至二兩的人參濃煎,加上薑汁一次服用。有人建議,將貓胎炙烤至酥脆,再用老酒調服。如果有寒痰,可以將狗寶磨成粉,用老酒服用。或者,將陳香櫞去掉果肉,加入薑、附末烘焙乾燥,再用人參湯送服。

當反胃症狀剛剛好轉時,應避免食用粥類和飲料,只喝用人參濃煎,稍微添加炒熟的陳米,隨時煎煮服用,十天後,纔可以開始少量地嘗試稀粥。

對於咽喉阻塞、胸口悶痛的人,可以暫時使用香、砂、枳、樸等藥材來舒緩。如果冷涎不斷,感到心腹疼痛,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丁香和廣藿香。如果喝熱湯或辣椒、薑等辛辣食物後,會出現打嗝的現象,這可能表示瘀血阻塞了氣道,可以使用像芥菜籽大小的代抵當丸,慢慢吞嚥。

筆花氏認為,反胃的病狀中,大多數屬於寒症,不像噎膈那樣胃部乾燥。但是,如果長期嘔吐,中焦的能量就會變得虛弱,肝臟的能量可能上行,導致胃液乾涸,進而轉變成噎膈。在治療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隨便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許多醫生喜歡使用瀉心湯,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