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五 土屬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土屬 (6)

1. 痰飲湯頭

二陳湯半陳,甘草茯苓

八味地黃丸,六味附桂添。

苓桂朮甘湯,只此四味良。

外臺茯苓飲參朮,生薑陳皮枳實

小半夏茯苓湯,茯苓三兩半夏姜。

六君子湯治虛痰,四君又加陳半添。

貝母爪蔞散貝蔞,茯苓桔梗橘紅求。

人參清肺桑白皮杏仁阿膠粟殼隨,炙甘知母烏梅肉,一棗還須地骨皮

香蘇散用蘇葉,香附甘陳薑棗啜。

五皮飲用姜桑白,大腹五加茯苓葉。

滾痰丸用大黃芩礞石沉香辰砂噴。

2. 噎膈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又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則暴憂之病也。又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又曰: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苦藥。此症都由憂思傷脾,血液衰涸,胃脘枯槁而成,甚至鬱氣生痰,妨礙食路。古人謂食則暴吐,病在上焦從乎氣;或吐而痛,痛而吐,病在中焦從乎積;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在下焦從乎寒。其在上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曰噎膈;其在下者,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曰反胃。

反胃則陽虛不化,可補可溫;噎膈則氣結不行,開助兩難,故反胃輕而噎膈重。按諸方書,或作熱結,或作寒結。然欲健脾理痰,則燥妨津液;欲生津養血,則潤礙中州。唯視脈大有力,作熱治,脈小無力作寒治,色黃枯者,為虛寒,色紅澤者,為實熱,庶乎無誤。

景岳謂脾主運化,而大絡布於胸膈。腎主津液,其氣化主乎二陰,故上焦之噎責在脾,治從溫養;下焦之結責在腎,治宜滋潤。古方治噎膈,以參、耆補氣,竹瀝清痰,薑汁去穢,牛乳羊乳當歸、蜜汁潤燥,皆良法也。然其中有情郁、氣鬱、挾蟲、挾血、挾痰、挾食為患,均當按法施治。

普明子曰:噎膈屬胃脘乾槁,不宜投燥,半夏、二陳皆為禁劑,宜用啟膈散以開關,佐以四君子、調中散;挾郁者,逍遙散。雖然,藥雖逍遙而人不逍遙,無益也。

石頑治噎膈,以多飲牛羊乳為上策,或宰生鵝血乘熱飲之亦佳。凡吐沫嘈痛,及糞如羊屎者不治。

筆花氏曰:噎膈一症,胃液枯涸,七情病也。治宜養中安胃,生津潤燥為主。痰則消之,火則降之,瓜蔞、貝母實為的劑。而尤在病家靜心善養。張雞峰曰:此症乃神思間病,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道家謂欲求長生,先學短死。每午黑甜一覺,亦忘憂之法也。

3. 噎膈湯頭

啟膈散沙參,丹苓貝鬱金砂殼同荷蒂,杵頭糠五分。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調中散治胃關通、陳米沙參三兩同,二兩丹參餘一兩,荷貝苓陳五穀蟲

逍遙散用柴歸芍,苓朮陳甘煨姜薄。

4. 反胃

按反胃症,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經》云: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仲景謂:無氣則營虛而血不足,故胸中冷,其脈多浮而澀,若浮變為緊,則上下脘俱亡血,為難治。暴病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脈弱,小便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景岳曰:反胃當辨其新久,酒食情郁,無非內傷,初起者胃氣未壞,猶可標本兼治,若病既久,則當專用溫補。若寒在上焦,則噁心欲吐,此胃脘之陽虛也。唯薑湯最佳,橘皮湯亦可。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半日復出,此胃中之陽虛也。宜理中湯溫胃飲。有痰則用金水六君煎

寒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入久而出者,此丙火不能傳化,蓋命門之陽虛也,非六味回陽飲理陰煎不可。

其有大便秘結者,真陰枯槁也。陰虛兼寒者,以補陽為主,而大加當歸肉蓯蓉、韭汁、薑汁之屬。陰虛兼熱者,以補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蜂蜜、豕膏之屬。若因酒濕者,葛花解酲湯,胃火上衝者,半夏瀉心湯,鬱悒者,逍遙散

古方用甘蔗汁二分,薑汁一分和勻,日三服。若倦怠垂死者,以人參一二兩濃煎,加薑汁頓服。有用貓胞炙脆,陳酒調服。如有寒痰,用狗寶為末,陳酒服之。或陳香櫞去瓤,入薑、附末焙燥,以獨參湯送之。

反胃初愈,切忌粥飲,但以獨參湯少加炒陳米,不時煎服,旬日後,方可小試稀粥。

其有咽喉阻塞,心膈滿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其結。如冷涎不已,心腹覺痛,用六君子湯加丁、藿。若飲熱湯及椒、姜等,輒作呃者,瘀血阻滯氣道也,代抵當丸芥子大,細細嚥之。

筆花氏曰:反胃之症,寒症居多,非若噎膈之胃脘枯燥也。但久吐則中州氣弱,肝木上乘,胃液亦能枯涸,不難轉而為噎。治此者,切勿輕用苦寒,傷其脾胃。醫家好用瀉心湯,極宜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