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五 土屬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土屬 (7)

1. 反胃湯頭

小半夏湯,加一生薑。

茯苓澤瀉湯苓澤,生薑甘草桂枝術。

大半夏湯用人參,半夏白蜜三味成。

四逆湯,須冷服,附子乾薑甘草足。

橘皮湯治乾嘔噦,橘皮生薑煮服美。

理中湯用術參姜,炙草還加制附剛。

溫胃飲用參朮陳,扁豆乾姜歸草能。

金水六君虛實到,熟地夏陳歸苓草。

六味回陽參附歸,熟地乾薑甘草炙。

理陰煎用炙草歸,熟地乾薑附肉桂。

豕膏用豬脂,白蜜同煉淨,當歸或先煎,薑汁或相併。

葛花解酲湯,葛花砂蔻香,青陳參苓朮,神麯瀉豬姜。

半夏瀉心湯芩連,人參乾薑半棗甘。

逍遙散用柴歸芍,苓朮陳甘煨姜薄。

代抵當丸大黃主,歸桃山甲桂玄明。

白話文:

[反胃湯方]

小半夏湯:使用半夏,並加入大量的薑。

茯苓澤瀉湯:主要成分為茯苓、澤瀉,再加入生薑、甘草、桂枝和白朮。

大半夏湯:由人參、半夏與白蜜三種藥材組成。

四逆湯:需要冷服,配方為附子、乾薑和甘草。

橘皮湯:用於治療乾嘔和噦氣,由橘皮和生薑煮製而成。

理中湯:包含白朮、人參、薑,以及炙甘草和炮附子。

溫胃飲: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陳皮、扁豆、乾薑、當歸和炙甘草。

金水六君:由熟地、半夏、陳皮、當歸、茯苓和炙甘草組成,適用於虛實夾雜的情況。

六味回陽湯:由人參、炮附子、當歸、熟地、乾薑和炙甘草組成。

理陰煎:由炙甘草、當歸、熟地、乾薑、炮附子和肉桂組成。

豕膏:使用豬脂,與白蜜一同煉製淨化,可先煎當歸,也可加入薑汁。

葛花解酲湯:主要成分有葛花、砂仁、豆蔻、陳皮、人參、茯苓、白朮、神麯、瀉豬和薑。

半夏瀉心湯:配方含黃芩、黃連、人參、乾薑、半夏、大棗和甘草。

逍遙散:由柴胡、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炙甘草和煨薑組成。

代抵當丸:主要成分為大黃、當歸、桃仁、山甲、桂枝和玄明粉。

2. 𩞄雜

《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脾屬陰,主乎血,胃屬陽,主乎氣。故胃易燥,全恃脾之陰以和;脾易濕,全恃胃之陽以運,此後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陰一虛,則胃家飲食遊溢之精氣,全輸於脾,不復稍留以自潤,斯胃過於燥而有火,欲得食以自資,稍遲則𩞄雜愈甚,得食則可暫止,久之則三消,噎隔諸症作矣。治宜養營血,補脾陰,兼補胃陰,甘涼潤濡,稍佐微酸,此良法也。

𩞄雜一症,腹中空空,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狀。或得食暫止,或食已復𩞄,或兼噁心而見胃痛。大抵食已即飢,雖食不飽者,火𩞄也。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𩞄也。酸水浸心而𩞄者,慼慼膨膨,食少無味,此脾氣虛寒,水穀不化也。

火𩞄者,宜清火而兼養陰,用二陰煎、四陰煎之類。痰𩞄者,宜降痰,二陳湯及大和中飲之類。若中焦痰火相兼而𩞄者,三聖丸、軟石膏丸之類。若脾胃虛寒,停痰滯食,吞酸嘔惡而𩞄者,和胃飲、二陳湯、溫胃飲、六君子湯之類。

筆花氏曰:𩞄雜之症,有火𩞄、痰𩞄之別,愚謂痰滯胸膈,或噯滿,或心悸則有之,何能作𩞄?其𩞄者,亦為火所迫耳。夫痰為火迫,則其痰必燥,故胸中似辣非辣,宜以二冬、二母等潤之,方能降火而清痰,古方用二陳湯,𩞄非愈增其燥,而𩞄愈甚乎。況此症明屬脾陰不足,胃液枯燥所致,惟有滋陰合甘涼之法治之,庶不變生他患,若芳燥不宜用也。

白話文:

【經典記載】說道:食物進入胃中後,會產生精氣,這些精氣會向上傳輸到脾臟,由脾臟分散這些精氣,再向上輸送到肺部。脾臟與胃部僅以一層薄膜相連。然而,脾臟屬於陰性,主管血液,胃部屬於陽性,主管氣息。因此,胃部容易乾燥,完全依賴脾臟的陰性來調和;脾臟容易濕潤,完全依賴胃部的陽性來運轉,這就是後天的生命活動的源泉。

一旦脾臟的陰性虛弱,那麼胃部的飲食產生的精氣,就會全部輸送至脾臟,不再在胃部保留一些來滋潤自己,於是胃部變得過度乾燥,產生火氣,想要得到食物來滋養自己,稍微遲延,胃部的不適感會更嚴重,即使吃東西也只能暫時緩解,長久下去,可能會導致三消、噎隔等病症。治療上應該養血補陰,滋補脾臟的陰性,同時滋補胃部的陰性,使用甘甜涼潤的食物,稍微加入一點酸味,這是個好方法。

關於「𩞄雜」這種症狀,肚子感覺空空的,但又不是真正的餓,有些燒灼感但又不是真的辣,有些疼痛但又不是真的痛,胸口和橫膈膜感覺不舒適,無法形容的感覺。有的人吃了東西後可以暫時緩解,有的人吃完後仍然感到不適,有的人伴有噁心和胃痛。大體來說,剛吃完飯就覺得餓,即使吃再多也感覺不到飽足,這是因為火熱造成的。痰多,氣息不順,雖然餓但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痰多造成的。心中有酸水浸泡,胃部脹脹的,吃不多且食物無味,這是脾氣虛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

對於因火熱引起的「𩞄雜」,應該清熱並滋補陰性,可以使用二陰煎、四陰煎等藥物。對於因痰多引起的「𩞄雜」,應該祛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大和中飲等藥物。對於中焦痰火交加的「𩞄雜」,可以使用三聖丸、軟石膏丸等藥物。對於脾臟和胃部虛弱寒冷,痰多,食物消化不良,反酸嘔吐的「𩞄雜」,可以使用和胃飲、二陳湯、溫胃飲、六君子湯等藥物。

筆花氏說:「𩞄雜」這種症狀,有因火熱和因痰多的不同類型,我認為,痰滯在胸膈,可能會引起噯氣或者心悸,但是為什麼會造成「𩞄雜」呢?實際上,「𩞄雜」也是因為火熱的影響。當痰受到火熱的影響,痰必然會變得乾燥,所以胸口會有燒灼感,應該使用如二冬、二母等滋潤的草藥,才能降火並清理痰液。古方使用二陳湯,反而可能增加燥熱,使「𩞄雜」更加嚴重。況且,這種症狀明顯是由於脾臟陰性不足,胃部液體乾燥所導致,只有滋補陰性並使用甘甜涼潤的方法來治療,才能避免產生其他疾病,芳香燥熱的藥物不適合使用。

3. 𩞄雜湯頭

二陰煎用生地冬,玄參苓棗草連通。

四陰煎用生地麥,沙參苓甘百合芍。

二陳湯半陳,甘草與茯苓。

大和中飲陳實砂,麥芽厚朴澤瀉查。

三聖丸治痰火𩞄,白朮橘紅黃連炒。

軟石膏丸痰火重,香附半南梔子共。

和胃飲治霍亂,陳樸乾薑炙草驗。

溫胃飲用參朮陳,扁豆乾姜歸草能。

六君子湯治虛痰,四君又加陳半添。

白話文:

[二陰煎]的成分包括生地、麥門冬、玄參、茯苓、棗、甘草以及黃連。

[四陰煎]則由生地、麥冬、沙參、茯苓、甘草、百合及芍藥組成。

[二陳湯]的基本配方為半夏、陳皮、甘草和茯苓。

[大和中飲]包含陳皮、實砂(即砂仁)、麥芽、厚朴、澤瀉和查木。

[三聖丸]用於治療因痰火導致的疾病,其成分有白朮、橘紅及炒黃連。

[軟石膏丸]適用於痰火較重的情況,主要材料為香附、半夏、南星和梔子。

[和胃飲]可用來治療霍亂,其成分有陳皮、厚朴、乾薑和炙甘草。

[溫胃飲]的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扁豆、乾薑、當歸和炙甘草。

[六君子湯]主要用於治療虛痰,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和半夏。

4. 三消

《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又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於肺,為膈消。又曰: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痹。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又曰:口甘者,五氣之溢,五味之津液在脾,此肥美之所發也,名曰脾癉。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水泉不止,膀胱不藏,失守者死。

按三消症,三焦受病也。上消者,肺病也。凡心脾陽明之火,皆能薰炙,故又名膈消。其症大渴引飲,隨飲隨渴,津液枯涸也,人參白虎湯主之。中消者,脾胃病也,又名消中。其症多食善飢,日加瘦削,古方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主之。下消者,腎病也,故名腎消。其症煩躁引飲,耳輪焦,溺如膏,腎水虧極之症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丹溪治消渴,以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俱用四物湯。上消加五味、人參、麥冬、花粉、藕汁、生地汁、人乳之屬。中消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以滋腎水,常飲澡絲湯代茶。石頑謂:能食而渴者,人參白虎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倍加乾葛。

丹溪曰: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

普明子曰:治上消,宜用二冬湯以潤肺而清胃;治中消,宜用生地八物湯以清胃而滋腎;治下消,宜用地黃湯合生脈散以滋腎而補肺。

筆花氏曰:三消之症,皆燥熱結聚。古方人參白虎湯,及丹溪用養肺降火生血之法,已臻美備。故後世治上消者清肺,治中消者清胃,治下消者滋腎。而惟普明子之治法,更極周密,其治上消而兼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而兼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而兼補肺者,滋土源以生水也。

蓋三消之治,不必專執本經,而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然此症有水虧,亦有火虧,更宜斟酌。若尋常消渴,惟天花粉為神藥。其外蘭香葉,白葵花,亦可合知、柏用也。

白話文:

【三消】

《經》上說,當心脾兩臟發生問題時,會導致一種名為風消的疾病。另外,當心臟的寒氣影響到肺臟,就會產生肺消,出現喝水後馬上就要排尿兩次的症狀,這類型的消渴症是無法治療的。如果心臟的熱氣影響到肺臟,就會形成膈消。再者,五臟脆弱的人,容易罹患消渴和痹證。當胃部過熱時,會加速消化食物,使人容易感到飢餓。若胃部過熱而腸道卻過冷,就會讓人很快感到飢餓,並且小腹會有疼痛和脹感。此外,口中有甜味,這是五臟之氣過剩的現象,也是脾胃功能過度活躍的表現,被稱為脾癉。

肥胖會導致體內熱氣,食用過甜的食物會導致中焦濕氣過重,這些情況都會使氣機上逆,進而發展成消渴症。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蘭草,幫助排除體內的舊氣。

當尿量過多,且膀胱無法控制排尿,這類患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根據三消症的特徵,這是三焦系統受到影響的結果。上消症是肺臟問題,當心、脾、胃的火氣影響到肺,會導致肺部的蒸發作用過強,因此又被稱為膈消。主要症狀是極度口渴,喝多少水都不夠,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耗盡。人參白虎湯是治療此症的主要選擇。中消症是脾胃問題,又名消中,主要症狀是食慾旺盛但卻逐漸消瘦,古方常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來治療。下消症是腎臟問題,所以又叫腎消,主要症狀是煩躁、大量飲水、耳朵乾枯、尿液像糖漿,這是腎臟嚴重虧損的表現,六味地黃丸是主要治療方法。

丹溪治療消渴症,注重滋養肺臟、降低火氣、促進血液生成,主要使用四物湯。對於上消症,會添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花粉、藕汁、生地汁、人乳等成分。對於中消症,會加入知母、石膏、滑石來降低胃火。對於下消症,會加入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來滋養腎臟,並經常飲用澡絲湯作為茶飲。石頑認為,對於食慾旺盛但口渴的患者,應使用人參白虎湯;對於食慾不佳但口渴的患者,則應使用錢氏白朮散,去除木香成分,增加乾葛的份量。

丹溪指出,腎臟的水液屬於陰性且本質上是寒冷的,若虛弱則會產生熱氣;心臟的火氣屬於陽性且本質上是溫熱的,若虛弱則會產生寒氣。

普明子認為,治療上消症,應該使用二冬湯來滋潤肺臟和清除胃熱;治療中消症,應該使用生地八物湯來清除胃熱和滋養腎臟;治療下消症,應該使用地黃湯結合生脈散來滋養腎臟和補充肺氣。

筆花氏指出,三消症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燥熱造成的。古方中的人參白虎湯以及丹溪的養肺降火生血的方法,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因此,後世治療上消症時,會著重清肺;治療中消症時,會著重清胃;治療下消症時,會著重滋養腎臟。然而,普明子的治療方法更為全面,他認為在治療上消症時,同時清胃可以防止胃火傷害肺臟;在治療中消症時,同時滋養腎臟可以防止相火攻擊胃臟;在治療下消症時,同時補肺可以滋養土源以產生水源。

總而言之,治療三消症不必過於拘泥於傳統理論,只要滋養各臟器的根源,病情就能得到改善。然而,這種疾病可能涉及水液不足或火氣不足,需要進一步評估。對於一般性的消渴症,天花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除此之外,蘭香葉和白葵花也可以與知母和黃柏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