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時旨要》~ 卷五 土屬 (8)
卷五 土屬 (8)
1. 三消湯頭
白虎湯治陽明熱,知母石膏糯甘得。(加人參即名人參白虎湯)
調胃承氣湯,芒硝甘大黃。
三黃丸治積熱,芩連大黃等分末。
六味地黃湯,山山熟地,丹苓兼澤瀉。八味附桂相。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的熱症,方中知母和石膏性寒,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如果加入人參,則稱為人參白虎湯。
調胃承氣湯,方中芒硝性寒,大黃性苦寒,可以清熱瀉火,通腑泄熱。
三黃丸用於治療積熱,方中黃芩、黃連、大黃等分研磨成粉末。
六味地黃湯,方中山藥、熟地黃、丹皮、茯苓、澤瀉,八味地黃湯則在此基礎上加入附子、桂枝。
錢氏白朮散四君,藿香木香乾葛成。
四物湯治血,歸芎熟地芍。
二冬湯用天麥參,花粉知母甘草芩。(荷葉一錢煎。)
生地八物湯知柏,芩連山藥丹皮麥。(荷葉一錢煎。)
生脈散治熱傷氣,人參麥冬北五味。
白話文:
錢氏白朮散由四君、藿香、木香和乾葛組成。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包含當歸、川芎、熟地和芍藥。二冬湯則是用天門冬、麥冬、人參、花粉、知母、甘草和黃芩,荷葉一錢煎服。生地八物湯包含知母、柏子仁、黃芩、連翹、山藥、丹皮、麥冬和荷葉,荷葉一錢煎服。生脈散用於治療熱傷氣陰,包含人參、麥冬和北五味子。
2. 關格
《經》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又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氣留之而陽氣太盛,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且陰脈不利,血留之而陰氣太盛,陽氣弗能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仲景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丹溪謂寒在上,熱在下,兩寸俱盛四倍,法當提吐,不必在出痰也。
景岳謂: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此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名曰溢陽,為外格,言陰格於陽也。寸口盛至四倍,此元陰無主,氣不歸經也,名曰溢陰,為內關,言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已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曰關格。總由酒色情欲,以致真陰敗竭,元海無根,所為亢龍有悔之象也。
白話文:
《經》上說,人迎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少陽,兩次病在太陽,三次病在陽明,四次及以上則屬於格陽。寸口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厥陰,兩次病在少陰,三次病在太陰,四次及以上則屬於關陰。人迎和寸口脈搏都跳動四次以上,則屬於關格。
又說,邪氣在臟腑,陽脈就不和諧,氣滯留導致陽氣過盛,陰氣無法滋養,所以稱為格。而且陰脈不通暢,血滯留導致陰氣過盛,陽氣無法滋養,所以稱為關。陰陽都過盛,無法互相滋養,所以稱為關格。
仲景說,關則無法小便,格則會嘔吐。丹溪說,寒在上,熱在下,兩寸脈搏都跳動四次以上,就要催吐,不一定非要吐痰。
景岳說,人迎脈搏觀察六腑的陽氣,寸口脈搏觀察五臟的陰氣。人迎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代表孤陽獨存,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稱為溢陽,屬於外格,意指陰氣格於陽氣。寸口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代表元陰無主,氣不歸經,稱為溢陰,屬於內關,意指陽氣關於陰氣。如果人迎和寸口脈搏都跳動四次以上,且脈象洪大而快,就代表陽氣不藏,所以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所以陽中無陰,陰陽分離,所以稱為關格。總之,都是因為酒色情欲過度,導致真陰耗竭,元氣無根,這就是亢龍有悔的徵兆。
其脈則如弦如革,洪大異常;其症則脈動身亦動,凡乳下臍旁,無不舂舂然,振振然,與脈相應;其形氣則上有微喘,而動作則喘甚;肢體無力,而寤寐多慌張;謂其為虛損,則無勞嗽等症,謂其為痰火,又無邪熱等象,此關格之所以異也。治此者,宜以峻補真陰為主。凡兼陽臟者,必多熱,一陰煎;兼陰臟者必多寒,宜大營煎、右歸飲之屬,若不熱不寒,宜五福飲、大補元煎之類治之。
白話文:
患者的脈象如同弦索般緊繃,又如皮革般僵硬,脈搏洪大異常。症狀表現為脈搏跳動時身體也會隨之顫動,乳房下方到臍周圍部位,皆有明顯的跳動感,如同舂米般有節奏地震動,與脈搏相呼應。患者的外觀和氣色方面,稍微活動便會微微喘氣,動作幅度加大則喘息加劇。肢體無力,睡眠時也常感到慌張不安。
診斷上,患者雖無勞累咳嗽等虛損的典型症狀,也無發熱等痰火證的表現,但其脈象、症狀以及外觀氣色,與一般常見的虛損或痰火都不同,這就是此病症的特殊之處。
治療此病,應以峻補真陰為主要原則。若兼有陽虛證,則體內多熱,宜服用[一陰煎];若兼有陰虛證,則體內多寒,宜服用[大營煎]、[右歸飲]等藥物。若不熱不寒,則宜服用[五福飲]、[大補元煎]等藥物治療。
普明子曰:小便不通,因而吐食,名曰關格,假蘇散治之。
有宗丹溪之說者,以為陽氣結於上,陰液衰於下,用半夏瀉心湯及進退黃連湯之屬,姑存其說。
筆花氏曰:陽極盛則陰消,剛決柔也,於卦為夬,於病為格,陰極盛則陽消,柔變剛也,於卦為剝,於病為關。若剝盡不能生復,夬盡不能生姤,則陰陽隔絕,合為未濟之卦而成關格。夫病至關格,《月令》所謂陰陽爭,死生蕩之時矣。然而窮極反本,思鴻濛甫闢,先有坎水,故腎為天一之元,治此者,唯有大滋腎陰一法,必審其實有氣結脘閉,或痰涎凝遏,方可佐以開痞通陽,然亦不可過劑也。
白話文:
普明子說:小便不通,因此嘔吐食物,稱為「關格」,可用「假蘇散」治療。
有的人引用丹溪的說法,認為這是陽氣鬱結於上,陰液衰竭於下,要用「半夏瀉心湯」或「進退黃連湯」之類的藥。姑且先記下他的說法。
筆花氏說:陽氣達到極盛時,陰氣就會消退,剛強剋制柔弱,在卦象上是「夬」,在疾病上是「格」;陰氣達到極盛時,陽氣就會消退,柔弱轉化為剛強,在卦象上是「剝」,在疾病上是「關」。如果「剝」到極致不能生出「復」,「夬」到極致不能生出「姤」,那麼陰陽就隔絕了,形成「未濟」之卦,進而形成關格。疾病發展到關格,就像《月令》所說的「陰陽爭鬥,生死動盪」的時候了。但窮極之後又會回歸本源,回想天地初開時,先有坎水,所以腎是天一之源。治療關格,只有滋養腎陰這一法,必須仔細辨別是否真的有氣體鬱結脘腹,或痰涎凝滯堵塞,才能輔助使用開痞通陽的藥,但也不可過量。
3. 關格湯頭
一陰煎用生熟地,丹參冬芍牛甘記
大營煎用地杞桂,歸杜牛膝炙草配。
右歸熟地萸杞好,附桂杜仲山藥草,氣虛參朮乾薑找。
五福飲用參熟地,當歸白朮炙草記。
大補元煎參熟山,萸杞當歸杜仲甘。
白話文:
一陰煎用生熟地、丹參、冬芍藥、牛膝、甘草。大營煎用地黃、枸杞、桂枝、當歸、杜牛膝、炙甘草。右歸用熟地黃、吳茱萸、枸杞、附子、桂枝、杜仲、山藥、甘草,氣虛者加參、朮、乾薑。五福飲用人參、熟地黃、當歸、白朮、炙甘草。大補元煎用人參、熟地黃、山藥、吳茱萸、枸杞、當歸、杜仲、甘草。
假蘇散用通苓陳,麥芽瞿麥香附荊。
半夏瀉心湯芩連,人參乾薑半棗甘。
進退黃連湯乾薑,桂枝參夏甘棗相。
白話文:
假蘇散用通草、苓、陳皮,麥芽、瞿麥、香附、荊芥。半夏瀉心湯用黃芩、黃連,人參、乾薑、半夏、甘草、大棗。進退黃連湯用乾薑、桂枝,人參、半夏、甘草、大棗。
4. 嘔吐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云: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肝所病,胸滿嘔逆脅痛。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又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嘔逆之症,嘔者聲與物俱出,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金匱》云: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乾嘔吐沫者,半夏乾薑散。
白話文:
經書中說: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各種嘔吐酸味,突然大量向下湧出,都屬於熱。又說:足太陰經病變,舌根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愛打嗝。足厥陰肝經病變,胸部滿悶,嘔逆,脅肋疼痛。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液泄漏就口苦,胃氣逆上就嘔吐苦味。又說:寒氣侵入腸胃,厥逆之氣向上湧出,所以會疼痛而嘔吐。
嘔逆的症狀,嘔吐是指聲音和東西一起吐出來,吐是指有東西吐出來沒有聲音,噦是指有聲音沒有東西吐出來。王太僕說:吃東西進不去,是有火;吃東西進去又吐出來,是沒有火。
《金匱要略》中說:嘔吐並且胸部滿悶的,用吳茱萸湯治療。嘔吐並且腸鳴、心下痞塞的,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噦逆的,用橘皮竹茹湯治療。乾嘔吐沫的,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徐東皋云:胃虛者,嘔吐惡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脈遲而澀,此皆虛寒也,宜藿香安胃散、理中湯,甚者用丁香煮散溫補。胃中鬱熱,及飲食積滯而嘔者,則喜涼而渴,或惡食煩滿,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也。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食積則二陳及保和之類消之。
景岳曰:實邪在胃作嘔,寒滯者,必多疼痛:食滯者,必多脹滿;氣逆者,必多脅肋痛脹;火鬱者,必多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外感者,必多頭身發熱,脈數而緊。舍此以外,則皆胃虛所致。宜六君子等和之。寒甚者,溫胃飲。有痰飲者,苓朮二陳煎。惟有暑用香薷飲,有火用二陳加生薑、芩、蓮。至瘧邪作嘔,則表邪內陷,但解表邪而嘔自止。
白話文:
徐東皋說,胃虛的人,會嘔吐、不想吃東西,而且怕冷,或者吃很久才吐,脈搏遲緩而澀,這些都是虛寒的表現,適合用藿香安胃散、理中湯來治療,嚴重的話可以用丁香煮散溫補。胃中有鬱熱,或者飲食積滯而嘔吐的人,則喜歡喝涼水、口渴,或者不想吃東西、肚子脹滿,脈搏洪大而數,這些都是實熱的表現。可以用竹茹湯、麥門冬湯來清熱,如果飲食積滯可以用二陳湯、保和湯之類的藥物來消食。
景岳說,實邪在胃中引起嘔吐,如果是寒邪引起的,一定會伴隨疼痛;如果是食積引起的,一定會伴隨脹滿;如果是氣逆引起的,一定會伴隨脅肋疼痛脹滿;如果是火鬱引起的,一定會伴隨煩熱口渴,脈搏洪大而滑;如果是外感引起的,一定會伴隨頭身發熱,脈搏數而緊。除了這些情況以外,其他的嘔吐都是胃虛引起的。可以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物來調理,如果寒邪很重,可以用溫胃飲。如果有痰飲,可以用苓朮二陳煎。如果是暑邪引起的,可以用香薷飲,如果是火邪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加生薑、黃芩、蓮子。如果因為瘧邪引起嘔吐,那就是表邪內陷,只要解表邪,嘔吐就會停止。
若吐蛔者,胃熱甚則蛔無所容,宜清其火,抽薪飲;胃寒甚則蛔不能存,宜溫其胃,烏梅丸。至胃氣虛,無食而吐蛔者,此倉廩空虛,蛔求食而上出也,速用理中湯、聖朮煎等以補之。
有因大便秘結而嘔者,須加血藥潤之,不愈,用蜜煎導之,下竅開則上竅受也,其火衰不能生土者,八味丸。
凡點滴不入者,姜米炒川連亦效。
筆花氏曰:嘔吐症,寒者居其七八,熱者不過二三。凡鬱郁作悶,唇舌淡白,食久而出,泛泛欲嘔,或吐物酸臭,寒也。若直衝而出,嘔亦連聲,唇紅舌赤,熱也。凡暑吐必兼煩渴,其勢與熱吐同。發痧嘔吐,膈必脹滿,頭旋眼花。肝擾嘔吐,脅下有氣上衝,嘔聲不絕,亦有酸味如醋。病雖不同,然而脾虛則嘔,胃虛則吐。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至言哉。
白話文:
如果嘔吐蛔蟲,胃火旺盛導致蛔蟲無處容身,就應該清熱,可以用抽薪飲;如果胃寒嚴重導致蛔蟲無法生存,就應該溫暖胃部,可以用烏梅丸。至於胃氣虛弱,沒有吃東西就嘔吐蛔蟲,這是因為胃中空虛,蛔蟲尋找食物而上來,應該立即使用理中湯、聖朮煎等藥物來補益。
如果因為便秘而嘔吐,需要加入活血藥物潤腸,如果效果不好,就用蜂蜜煎服導瀉,下竅通暢了,上竅自然也會順暢。如果火氣衰弱無法生土,可以用八味丸。
對於一點食物都吃不下的情況,用薑米炒川連也有效。
筆花氏說:嘔吐症中,寒證佔七八成,熱證只佔二三成。凡是鬱鬱寡歡,口唇舌頭淡白,吃飯不久就吐,反覆想要嘔吐,或者吐出酸臭的嘔吐物,都是寒證。如果嘔吐物直衝而出,連續嘔吐,口唇紅潤舌頭發紅,就是熱證。凡是暑熱引起的嘔吐,必然伴隨口渴,其症狀和熱證的嘔吐相似。發痧引起的嘔吐,胸膈必然脹滿,頭昏眼花。肝氣引起的嘔吐,脅肋下有氣上衝,嘔吐聲不斷,並且有酸味像醋一樣。雖然病因不同,但脾虛也會引起嘔吐,胃虛也會引起嘔吐。孫真人說:嘔吐病的聖藥是生薑,真是精闢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