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天以陰陽五行生萬物,人即稟此陰陽五行以成形質,而其間消長生克之機,此民生疾病夭札之所由肇也。上古聖人知其然,即以五行分配臟腑,五行中各具一陰陽相為表裡,而凡僦貸季之理色脈,俞跗、岐伯、雷公之察明堂,巫彭、桐君之處方、盄餌湔澣,悉本乎此。然數千年來,只傳《靈》、《素》十八卷,當時鳥篆,後世簡書,譯其文者,詎無闕誤。

即《周官》疾醫,申九竅、九臟之義,亦只言其崖略,而未詳且盡。春秋時和緩扁鵲輩,片語具足千古,而著作無聞焉。自東漢越人、張仲景出,而《內經》之旨燦然一彰。然而《金匱》諸方,太覺古奧峻厲,按諸今時之病,未能一一合轍。後人震乎其名,不敢增損一字。

唯河間、東垣、丹溪、立齋、景岳、伯仁、嘉言諸人,從而推廣之,或登其堂,或造其室,雖所論不免於偏,而實從《內經》分其餘緒,真後學一大津梁也。暾幼習經史,旁及醫經,中年遊學嘉禾,兼行其道,浪得虛名者十有餘年。自通籍後,出仕東粵,每於簿書錢穀之暇,療人疾苦。

且憐海濱不究醫藥,因著有《醫鏡》八卷付梓,以廣人知。今者年老乞歸,而舊日交遊,頻以醫事過問,且競將子弟從遊。惟近日醫書汗牛充棟,擇不精,語不詳,難為濟世根柢之學,爰不揣譾陋,抉《經》旨之要言,採諸賢之正論,刪繁存液,略附末議,匯成七卷,即以陰陽五行分類而屬之。因思萬病之原,無論外感內傷,悉根於郁。

郁,陰象也,以之屬陰而冠於首,次之以諸瘧,取陰偶之義也。若陽症之極盛,莫大於傷寒,故專屬乎陽。此外近於木者,則木屬之;近於火者,則火屬之;推之土屬、金屬、水屬,莫不皆然。易曰:「後天而奉天時」,朱子訓為「知理」。如是奉而行之。暾非敢謂已知其理也。

不過體上天好生之心,敬持其奉行之志云爾,因名其編曰《奉時旨要》。而自序其陰陽五行分類而屬之意云。

時道光十年歲次庚寅季夏之月

歸安江涵暾自序

白話文:

[自序]

天地以陰陽五行創造萬物,人類也是秉承這陰陽五行而形成生命,其中消長生剋的運作,正是人們生病的原因。上古時代的聖人瞭解這一點,所以把五行理論應用在臟腑上,五行之中各自包含陰陽,互為表裡。所有關於診斷季節的原理、面色脈象,以及俞跗、岐伯、雷公等人對於察明堂的技巧,還有巫彭、桐君開方、用藥、洗滌的方法,全都是基於這些理論。然而幾千年的歷史中,只傳下來《黃帝內經》靈樞和素問十八卷,當時的文字很難懂,後世的解讀也可能出現錯誤。

即使像《周禮》中的疾醫,解釋了九竅、九臟的意義,也只是說明瞭大概,並沒有詳細的講解。春秋時期的和緩扁鵲等醫家,他們的話至今仍被視為珍貴的知識,但是他們的著作卻鮮少有人知道。直到東漢的張仲景和越人出現,《黃帝內經》的宗旨才得以顯現。然而《金匱要略》等書中的藥方,對現在的人來說,有些過於古老和嚴厲,如果套用在現代的疾病上,可能無法完全符合。後人因為敬畏他們的名聲,不敢更改一個字。

只有河間、東垣、丹溪、立齋、景嶽、伯仁、嘉言等人,進一步發展這些理論,有的深入研究,有的進入更深的領域,雖然他們的觀點可能有些偏頗,但確實是從《黃帝內經》中延伸出來的,對於後學者來說,這是一大幫助。我年輕時學習經史,同時也涉獵醫經,中年時到嘉禾遊學,開始實踐醫學,得到了一些虛名。從進入官場後,我在廣東任職,常常在處理公務的閒暇時間,治療別人的病痛。

並且看到沿海地區的醫藥知識不足,因此寫了一本《醫鏡》八卷,希望擴大人們的知識。現在我年紀大了,辭官回家,以前的朋友們經常向我詢問醫學問題,甚至把他們的孩子送到我這裡學習。但是最近的醫書多得像山一樣,選擇不夠精確,內容不夠詳細,難以成為治病的根本學問。因此,我決定不顧自己的淺薄,挑選《內經》中的重要觀點,收集各位賢士的正確理論,刪去繁複的內容,保留精華,並附上我的看法,最後整理成七卷,按照陰陽五行的分類。

我認為所有疾病的根源,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源自於鬱悶。鬱悶,是陰的象徵,所以我把它歸屬於陰,放在首位,接著是各種瘧疾,這是因為它們代表陰偶的意義。如果是極度的陽性症狀,最大的就是傷寒,所以我專門把它歸屬於陽。除此之外,接近木的,就歸屬於木;接近火的,就歸屬於火;以此類推,土、金、水也都是如此。《易經》說:「後天而奉天時」,朱熹解釋為「知理」。如果能這樣做,那就是遵循道理而行。我不是敢說自己已經知道了道理,

只是想順應上天愛護生命的意願,謹慎地遵循這個原則。因此,我把這本書命名為《奉時旨要》,並且在這裡說明陰陽五行的分類和歸屬的意義。

時道光十年歲次庚寅季夏之月

歸安江涵暾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