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陰屬

2. 諸郁

郁之為病,陰極之象也。《內經·六元正紀》云:五運之氣,鬱極乃發,待時而作,太過則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治之奈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

《內經》又云:東方生風,在志為怒,怒傷肝,以悲勝之。南方生熱,在志為喜,喜傷心,以恐勝之。中央生濕,在志為思,思傷脾,以怒勝之。西方生燥,在志為憂,憂傷肺,以喜勝之。北方生寒,在志為恐,恐傷腎,以思勝之。

又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悲哀動中則傷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不解則傷精。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冷飲則傷肺。悲哀太甚則胞絡絕。五臟六腑皆搖。

《經》又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脈滿去形。

趙養葵曰:郁者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因五氣所乘而致郁,非專言憂鬱也。

景岳曰:凡人血氣一有不調而致病,皆得謂之郁,亦無非五氣所化耳。如木應肝膽,主風邪,鬱則滯抑,故宜達。或表或里,但使經絡通行,則木鬱自達矣。火應心與小腸,主熱邪,鬱則陷伏,故宜發。或虛或實,但使氣得升揚,則火鬱自發矣。土應脾胃,主濕邪、鬱則壅淤,故宜奪。

或上或下,但使濁穢得淨,而土鬱自奪矣。金應肺與大腸,主燥邪,鬱則秘塞,故宜泄。或清或濁,但使氣液得行,而金鬱自泄矣。水應腎與膀胱,主寒邪,鬱則凝溢,故宜折。或陰或陽,但使精從氣化,而水鬱自折矣。雖然,五法之中,各有圓通之妙,如木鬱之治宜於達,若氣陷,則發即達也,氣壅,則奪即達也,氣秘,則泄即達也,氣亂,則折即達也。

又火鬱之治,宜於發,若元陽抑,則以達為發,臟腑結,則以奪為發,膚竅閉,則以泄為發,津液不化,則以折為發。至於奪者,挽回之謂,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亦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是攻補皆奪也。折者,折中之謂,火實則陽亢陰虛,火虛則氣不化水,是制水益火皆折也。

石頑曰:丹溪制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謂氣鬱則濕滯而成熱,熱鬱則痰滯而血不行,食不化,六者相因為病,此說與《內經》之旨未合。蓋東方生木,生生之氣,火氣即附於木中、故木鬱則火鬱,土鬱,而金亦郁,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治木鬱而諸郁皆開矣。逍遙散是也,甚者加左金丸。

郁有六氣之郁、風寒暑濕燥火是也,有七情之郁,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有人事失養之郁,氣血痰食是也。當分治之。

白話文:

標題:[各種抑鬱]

內容:抑鬱病症,是陰氣極盛的表現。《內經·六元正紀》提及:五行之氣,鬱積至極纔會發作,等待時機而發,過度則突然,不足則緩慢,突然發作病重,緩慢發作病情持續。如何治療呢?木鬱就疏達它,火鬱就激發它,土鬱就清除它,金鬱就宣泄它,水鬱就抑制它。然而調整其氣,過盛的要抑制,因爲它們所畏懼的,這就是所謂的宣泄。

《內經》又說:東方產生風,在情緒上表現爲怒,怒傷肝,用悲傷來克服它。南方產生熱,在情緒上表現爲喜,喜傷心,用恐懼來克服它。中央產生溼,在情緒上表現爲思,思傷脾,用怒來克服它。西方產生燥,在情緒上表現爲憂,憂傷肺,用喜來克服它。北方產生寒,在情緒上表現爲恐,恐傷腎,用思來克服它。

又說:心驚膽戰,思考過多會傷神,脾憂慮愁苦不解會傷意,肝悲哀動心則傷魂,肺喜樂無度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不解則傷精。憂慮愁苦恐懼會傷心,形體寒冷飲冷則傷肺。悲哀過度則胞絡絕。五臟六腑都會搖晃。

《經》又說:先尊貴後卑賤,即使不中邪,病也會從內生,名爲脫營。先富有後貧窮,名爲失精。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逆氣上升,脈滿去形。

趙養葵說:鬱是壓抑不通的意思,《內經》的五法,是因爲五行之氣導致的鬱,不是專門指憂慮抑鬱。

張景嶽說:人血氣一旦失調導致疾病,都可以稱爲鬱,也是五行之氣變化的結果。如木對應肝膽,主管風邪,鬱則滯抑,所以應該疏達。無論表裏,只要經絡暢通,木鬱就能自行疏達。火對應心與小腸,主管熱邪,鬱則陷伏,所以應該激發。無論虛實,只要氣得以升揚,火鬱就能自行激發。土對應脾胃,主管溼邪,鬱則淤積,所以應該清除。

金對應肺與大腸,主管燥邪,鬱則堵塞,所以應該宣泄。無論清濁,只要氣液得以流通,金鬱就能自行宣泄。水對應腎與膀胱,主管寒邪,鬱則凝聚,所以應該抑制。無論陰陽,只要精能從氣化,水鬱就能自行抑制。雖然如此,五法之中,各有圓通的妙處,如木鬱的治療應該疏達,如果氣陷,那麼激發就是疏達,氣壅,則清除就是疏達,氣祕,則宣泄就是疏達,氣亂,則抑制就是疏達。

再如火鬱的治療,應該激發,如果元陽被抑制,則以疏達爲激發,臟腑結,則以清除爲激發,膚竅閉,則以宣泄爲激發,津液不化,則以抑制爲激發。至於清除,是挽回的意思,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亦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所以攻補都是清除。抑制,是折中的意思,火實則陽亢陰虛,火虛則氣不化水,所以制水益火都是抑制。

石頑說:丹溪制定的六鬱論,建立越鞠丸來治療鬱,認爲氣鬱則溼滯而成熱,熱鬱則痰滯而血不行,食不化,六者相互影響成爲病,這個說法與《內經》的宗旨不符。因爲東方產生木,生生之氣,火氣即附於木中,所以木鬱則火鬱,土鬱,而金亦鬱,水亦鬱,五行相因,是自然之理。治療木鬱而諸鬱都開了。逍遙散就是這樣,嚴重的加左金丸。

鬱有六氣之鬱,風寒暑溼燥火是也,有七情之鬱,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有人事失養之鬱,氣血痰食是也。應當分別治療。

3. 論六氣之郁

風鬱之症,由皮毛而入。《經》云:賊風邪氣,乘虛傷人,淺者止犯皮毛,深者遍傳經絡。其症鼻塞身重,或頭痛寒熱,咳嗽痰喘,失治則風鬱。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寒則衰飲食,熱則消肌肉。且內舍於肺,則發咳上氣。

傳之肝、則厥,脅痛,出食。傳之脾,腹中熱,煩心出黃。傳之腎,為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傳之心,筋脈相引為瘛。其入深者,內搏於骨為痹,搏於筋為攣,搏於脈中,血閉不通為癰,搏於皮膚,衛氣不行為不仁。治宜六安煎及參蘇飲。若化熱,局方羌活散。冬月,桂枝湯酌用。

此治風鬱之法也。

寒鬱之症,有由外而入者,有由飲食而致者,有由內而成者,宜分治之。其由外入者,風寒之感也。初起發熱惡寒,失治則外寒鬱而傷形。輕者頭痛身重,嘔惡脹滯、筋骨痠疼,治宜香蘇散、神朮散、五積散等主之。重者或傳經化火,或直中三陰。症狀治方,具詳後卷傷寒門中。

其由飲食致者,生冷之傷也。初起吞酸噯腐,失治則內寒鬱而傷脾,為霍亂轉筋,為泄痢、為久瘧、為痞積、為厥脫。治宜溫胃飲、理中湯、四逆湯加肉桂、木香之類。其由內而成者、或勞欲火竭,或稟賦陽虛,此根本之虧也。初起時眩暈倦怠,畏冷惡風,失治則虛寒鬱而氣血日損,為厥逆不食、氣喘陽痿,脈沉濡,五更泄瀉。治宜八味丸、理陰煎、理中湯、右歸飲、大補元煎之屬,此寒鬱之治也。

暑郁之症,由口鼻而入,輕者為傷暑,重者為閉暑。其煩熱口渴面垢,小水不利,脈虛自汗,失治則暑郁。入心肺,為煩悶昏暈,為喘為痿;入脾胃,為泄痢,為久瘧,治宜四味香薷飲,合四苓、益元散、生脈散之類,甚則人參白虎湯。暑邪瀰漫三焦者、杏翹清肺飲、至寶丹。

若兼風襲者,六和湯加羌活紫蘇。因貪涼及生冷受寒者,非暑病也,藿香正氣散及溫胃、理中等酌用,此暑郁之治也。

濕鬱之症,身半已下受者居多。雨露之濕本於天,泥潮之濕本於地,酒漿水果汗液之濕本於人。初起在肌表,但發熱惡寒,自汗身重,脈滑舌膩,失治則濕鬱。入經絡,為痹為痿,為筋骨四肢痠痛,腰痛不能轉側;入肌肉,為麻木,為胕腫腳氣、為黃疸;入臟腑,為嘔惡咳嗽,為脹滿,為溺澀黃赤,為濡瀉腹痛,水腫㿗疝。治法宜分寒熱,治濕熱,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

用四苓、益元、大小分清飲等加芩連之屬。治寒濕,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用神術湯、胃苓湯、平胃散、羌活勝濕湯加薑桂之屬。此濕鬱之治也。

燥郁之症,由時令亦由內涸。有臟腑之燥,有血脈之燥。其症咽鼻生干、煩渴咳逆,溺少便難,手足痿弱,失治則燥郁。在肺,為咽痛,為乾咳,吐血稠痰,為胸痹;在肝、為脅痛氣逆,目幹不明;在腸胃,為噎膈,三消,便秘,便血,腹痛;在腎,為消渴;在血脈,為風生抽掣。《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非清火不能去燥。治用潤燥湯、麥門冬湯、潤腸丸、生地黃煎,火甚石膏大黃酌用。血虛者,甘露飲、地黃丸,加當歸、蓯蓉、麻仁、蔞仁、牛乳、蜂蜜之類。此燥郁之治也。

火鬱之症,有賊火,有子火,賊可驅而不可留,子可養而不可害。賊火由六氣飲食、暖坑窯灶而得,郁之則薰灼臟腑,煩渴肌消,必至陰涸而後已。子火即命門之真陽,生生之橐鑰,郁之則元陽不升,穀食不化,水火不相為用,為不食,為腎瀉,為水腫陰結,虛寒症百出矣。治法宜用表、清、攻三法以驅賊,如升陽散火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承氣湯等是也。

用溫補法以養子,如八味丸、右歸飲等是也。此火鬱之治也。

白話文:

【討論六種氣鬱的情況】

風鬱症狀,通常是由皮膚和毛髮進入身體。古籍記載:外界的邪風和異常氣候,會趁虛而入,對人體造成傷害。輕微的只會影響皮膚,嚴重的會影響全身經絡。其主要症狀包括鼻塞、身體沉重,或者頭痛、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如果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風邪就會在皮膚間鬱結。內部氣血不通,外部無法排泄,風邪會在體內迅速變化,當毛孔開放時,人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塞,又會感到熱而悶。寒冷會影響飲食,熱會使肌肉消瘦。若風邪進入肺部,會引起咳嗽和呼吸困難。

風邪傳到肝臟,會引起昏厥、脅痛、反胃。傳到脾臟,腹部會感到熱,心情煩躁,面色泛黃。傳到腎臟,會形成腫塊,下腹部疼痛。傳到心臟,筋脈收縮,引起抽搐。若風邪深入,會侵蝕骨骼導致關節炎,影響筋脈會導致抽筋,影響血液循環會形成膿包,影響皮膚,會使皮膚失去知覺。治療上,可以使用六安煎和參蘇飲。若轉化為熱,可以使用羌活散。冬季,可以適量使用桂枝湯。

這就是治療風鬱的方法。

寒鬱症狀,可能是由外部環境引起,也可能是由飲食導致,或是由內部因素造成,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由外部引起的,通常是感受風寒。初期症狀為發燒怕冷,若未得到治療,外寒會鬱積,對身體造成傷害。輕微的症狀包括頭痛、身體沉重、噁心、脹氣、筋骨痠痛,可以使用香蘇散、神朮散、五積散等藥物。嚴重的可能傳染到經絡,轉化為火氣,或是直接影響三陰經。具體症狀和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後續的傷寒門中。

由飲食引起的,通常是食用生冷食物。初期症狀為胃酸反流,若未得到治療,內寒會鬱積,影響脾臟,可能引起霍亂、轉筋、腹瀉、長期瘧疾、痞積、厥脫等症狀。可以使用溫胃飲、理中湯、四逆湯加肉桂、木香等藥物。

由內部因素引起的,可能是過度勞累、性慾過度、先天陽氣不足,這是根本的損耗。初期症狀為眩暈疲倦,畏寒怕風,若未得到治療,虛寒會鬱積,使氣血逐漸損失,可能引起厥逆、食慾不振、氣喘、陽痿等症狀。可以使用八味丸、理陰煎、理中湯、右歸飲、大補元煎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寒鬱的方法。

暑鬱症狀,通常是由口鼻進入身體。輕微的為暑傷,嚴重的為暑閉。其主要症狀包括煩熱、口渴、面部油膩、小便不順、脈搏虛弱、自汗,若未得到治療,暑邪會鬱積。影響心肺,會引起煩悶、昏暈、喘息、痿弱;影響脾胃,會引起腹瀉、長期瘧疾。可以使用四味香薷飲,配合四苓、益元散、生脈散等藥物,嚴重的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暑邪影響三焦,可以使用杏翹清肺飲、至寶丹。

若同時受到風邪影響,可以使用六和湯加羌活、紫蘇。若因貪涼或食用生冷食物而受寒,這不是暑病,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和溫胃、理中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暑鬱的方法。

濕鬱症狀,通常影響身體下半部。濕氣來源包括天上的雨露、地上的泥濘潮濕、人體的酒漿水果汗液。初期症狀為皮膚表面發熱、怕冷、自汗、身體沉重、脈搏滑膩、舌苔厚膩,若未得到治療,濕邪會鬱積。影響經絡,會引起關節炎、痿弱、筋骨四肢痠痛、腰痛不能轉側;影響肌肉,會引起麻木、浮腫、腳氣、黃疸;影響臟腑,會引起噁心、咳嗽、脹氣、小便不順、黃赤尿、腹瀉、腹痛、水腫、㿗疝等症狀。治療上,應區分寒熱,治療濕熱,應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如四苓、益元、大小分清飲等,加入黃芩、黃連等。治療寒濕,應使用燥濕溫補的藥物,如神朮湯、胃苓湯、平胃散、羌活勝濕湯等,加入薑、肉桂等。

這就是治療濕鬱的方法。

燥鬱症狀,可能由季節變化或體內缺水引起。包括臟腑燥、血脈燥。主要症狀包括咽喉、鼻子乾燥、煩渴、咳嗽、小便少、大便困難、手腳無力,若未得到治療,燥邪會鬱積。影響肺部,會引起咽喉痛、乾咳、吐血、濃痰、胸痛;影響肝臟,會引起脅痛、氣逆、眼睛乾燥;影響腸胃,會引起噎膈、三消、便祕、便血、腹痛;影響腎臟,會引起消渴;影響血脈,會引起風生、抽搐。古書記載:「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若要消除燥邪,必須先清火。治療上,可以使用潤燥湯、麥門冬湯、潤腸丸、生地黃煎等藥物,火氣旺盛可以酌情使用石膏、大黃等。若血氣虛弱,可以使用甘露飲、地黃丸,加入當歸、蓯蓉、麻仁、蔞仁、牛乳、蜂蜜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燥鬱的方法。

火鬱症狀,包括賊火和子火,賊火可以驅除,但不能留下;子火可以養護,但不能傷害。賊火通常由六氣、飲食、暖坑窯竈等因素引起,鬱積會對臟腑造成薰灼,引起煩渴、肌膚消瘦,最終導致陰氣枯竭。子火即生命之源的真陽,是生命的源泉,鬱積會導致元陽無法上升,食物無法消化,水火無法協調,可能引起不食、腎瀉、水腫、陰結、虛寒等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承氣湯等藥物驅除賊火,使用八味丸、右歸飲等藥物養護子火。

這就是治療火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