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時旨要》~ 卷一 陰屬 (1)
卷一 陰屬 (1)
1. 卷一 陰屬
2. 諸郁
郁之為病,陰極之象也。《內經·六元正紀》云:五運之氣,鬱極乃發,待時而作,太過則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治之奈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
《內經》又云:東方生風,在志為怒,怒傷肝,以悲勝之。南方生熱,在志為喜,喜傷心,以恐勝之。中央生濕,在志為思,思傷脾,以怒勝之。西方生燥,在志為憂,憂傷肺,以喜勝之。北方生寒,在志為恐,恐傷腎,以思勝之。
又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悲哀動中則傷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不解則傷精。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冷飲則傷肺。悲哀太甚則胞絡絕。五臟六腑皆搖。
《經》又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脈滿去形。
趙養葵曰:郁者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因五氣所乘而致郁,非專言憂鬱也。
景岳曰:凡人血氣一有不調而致病,皆得謂之郁,亦無非五氣所化耳。如木應肝膽,主風邪,鬱則滯抑,故宜達。或表或里,但使經絡通行,則木鬱自達矣。火應心與小腸,主熱邪,鬱則陷伏,故宜發。或虛或實,但使氣得升揚,則火鬱自發矣。土應脾胃,主濕邪、鬱則壅淤,故宜奪。
或上或下,但使濁穢得淨,而土鬱自奪矣。金應肺與大腸,主燥邪,鬱則秘塞,故宜泄。或清或濁,但使氣液得行,而金鬱自泄矣。水應腎與膀胱,主寒邪,鬱則凝溢,故宜折。或陰或陽,但使精從氣化,而水鬱自折矣。雖然,五法之中,各有圓通之妙,如木鬱之治宜於達,若氣陷,則發即達也,氣壅,則奪即達也,氣秘,則泄即達也,氣亂,則折即達也。
又火鬱之治,宜於發,若元陽抑,則以達為發,臟腑結,則以奪為發,膚竅閉,則以泄為發,津液不化,則以折為發。至於奪者,挽回之謂,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亦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是攻補皆奪也。折者,折中之謂,火實則陽亢陰虛,火虛則氣不化水,是制水益火皆折也。
石頑曰:丹溪制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謂氣鬱則濕滯而成熱,熱鬱則痰滯而血不行,食不化,六者相因為病,此說與《內經》之旨未合。蓋東方生木,生生之氣,火氣即附於木中、故木鬱則火鬱,土鬱,而金亦郁,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治木鬱而諸郁皆開矣。逍遙散是也,甚者加左金丸。
郁有六氣之郁、風寒暑濕燥火是也,有七情之郁,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有人事失養之郁,氣血痰食是也。當分治之。
白話文:
標題:[各種抑鬱]
內容:抑鬱病症,是陰氣極盛的表現。《內經·六元正紀》提及:五行之氣,鬱積至極纔會發作,等待時機而發,過度則突然,不足則緩慢,突然發作病重,緩慢發作病情持續。如何治療呢?木鬱就疏達它,火鬱就激發它,土鬱就清除它,金鬱就宣泄它,水鬱就抑制它。然而調整其氣,過盛的要抑制,因爲它們所畏懼的,這就是所謂的宣泄。
《內經》又說:東方產生風,在情緒上表現爲怒,怒傷肝,用悲傷來克服它。南方產生熱,在情緒上表現爲喜,喜傷心,用恐懼來克服它。中央產生溼,在情緒上表現爲思,思傷脾,用怒來克服它。西方產生燥,在情緒上表現爲憂,憂傷肺,用喜來克服它。北方產生寒,在情緒上表現爲恐,恐傷腎,用思來克服它。
又說:心驚膽戰,思考過多會傷神,脾憂慮愁苦不解會傷意,肝悲哀動心則傷魂,肺喜樂無度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不解則傷精。憂慮愁苦恐懼會傷心,形體寒冷飲冷則傷肺。悲哀過度則胞絡絕。五臟六腑都會搖晃。
《經》又說:先尊貴後卑賤,即使不中邪,病也會從內生,名爲脫營。先富有後貧窮,名爲失精。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逆氣上升,脈滿去形。
趙養葵說:鬱是壓抑不通的意思,《內經》的五法,是因爲五行之氣導致的鬱,不是專門指憂慮抑鬱。
張景嶽說:人血氣一旦失調導致疾病,都可以稱爲鬱,也是五行之氣變化的結果。如木對應肝膽,主管風邪,鬱則滯抑,所以應該疏達。無論表裏,只要經絡暢通,木鬱就能自行疏達。火對應心與小腸,主管熱邪,鬱則陷伏,所以應該激發。無論虛實,只要氣得以升揚,火鬱就能自行激發。土對應脾胃,主管溼邪,鬱則淤積,所以應該清除。
金對應肺與大腸,主管燥邪,鬱則堵塞,所以應該宣泄。無論清濁,只要氣液得以流通,金鬱就能自行宣泄。水對應腎與膀胱,主管寒邪,鬱則凝聚,所以應該抑制。無論陰陽,只要精能從氣化,水鬱就能自行抑制。雖然如此,五法之中,各有圓通的妙處,如木鬱的治療應該疏達,如果氣陷,那麼激發就是疏達,氣壅,則清除就是疏達,氣祕,則宣泄就是疏達,氣亂,則抑制就是疏達。
再如火鬱的治療,應該激發,如果元陽被抑制,則以疏達爲激發,臟腑結,則以清除爲激發,膚竅閉,則以宣泄爲激發,津液不化,則以抑制爲激發。至於清除,是挽回的意思,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亦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所以攻補都是清除。抑制,是折中的意思,火實則陽亢陰虛,火虛則氣不化水,所以制水益火都是抑制。
石頑說:丹溪制定的六鬱論,建立越鞠丸來治療鬱,認爲氣鬱則溼滯而成熱,熱鬱則痰滯而血不行,食不化,六者相互影響成爲病,這個說法與《內經》的宗旨不符。因爲東方產生木,生生之氣,火氣即附於木中,所以木鬱則火鬱,土鬱,而金亦鬱,水亦鬱,五行相因,是自然之理。治療木鬱而諸鬱都開了。逍遙散就是這樣,嚴重的加左金丸。
鬱有六氣之鬱,風寒暑溼燥火是也,有七情之鬱,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有人事失養之鬱,氣血痰食是也。應當分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