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一 陰屬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陰屬 (4)

1. 諸瘧(附三陰瘧論治)

《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此時陽虛而陰盛,故先寒,迨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復熱而渴。夫並於陰則陰勝,並於陽則陽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其日作者,邪氣與衛氣並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則外出,得陰則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其間日作者,邪氣內薄於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而出,故間日乃作。其間數日發者,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

白話文:

《經》書中記載:夏季傷於暑熱,秋季就容易患上痎瘧(即瘧疾)。夏天暑熱時汗出不暢的,到了秋天會變成風瘧。

還說:瘧疾剛開始發作時,陽氣與陰氣在體內交並,此時陽氣虛弱,陰氣盛行,所以先感到寒冷。等到陰氣逆勢到達極點時,被壓抑的陽氣就會反復出來,陽氣和陰氣再次交並於體表,這時陰氣虛弱,陽氣充實,所以又會發熱口渴。總之,與陰氣交並則陰氣占優勢,與陽氣交並則陽氣占優勢。陰氣占優勢就會寒冷,陽氣占優勢就會發熱。醫師不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是因為它是由氣逆所導致的。

每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和衛氣同時存在於體內,衛氣白天在陽氣運行,晚上在陰氣運行。邪氣遇到陽氣就會外出,遇到陰氣就會內侵,內外互相侵襲,所以每天發作。

隔日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內侵臟腑,橫向連接募原穴位,其病程較長,氣息深沉,運行緩慢,不能和衛氣同時運行外出,所以隔天才會發作。

隔數日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陰氣多而陽氣少,所以發作時間較長;陽氣多而陰氣少,所以發作時間較短。

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其作日有晏與早者,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日下一節,故作也晏;久則其氣上行,氣日益高,故作日益早。

又曰:先寒而後熱者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風而後傷寒,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此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曰癉瘧。

《金匱》云: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消爍肌肉,可用白虎意。溫瘧者,脈如平人,多熱少寒,骨節疼,時嘔,白虎加桂枝主之。牝瘧者,多寒無熱,此邪伏於腎,氣不外行,蜀漆散主之。瘧病發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石膏。若寒多熱微,或但寒不熱,柴胡桂薑湯一劑如神。

白話文:

身體恢復的氣息,遇到發病的時間,有早有晚。如果發病時間一天比一天晚,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風府穴,沿著脊柱往下走,每天下降一節,所以發病時間越來越晚;時間久了,邪氣就會往上走,氣越來越高,所以發病時間就越來越早。

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出現寒症後出現熱症的,叫做寒瘧;先出現熱症後出現寒症的,這是先受風寒後受寒邪,叫做溫瘧。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寒,這是因為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想嘔吐,叫做癉瘧。

《金匱要略》記載:癉瘧患者,肺部本來就有熱,氣盛於身體,消磨肌肉,可以用白虎湯的藥方。溫瘧患者,脈象如常人,發熱多寒症少,骨節疼痛,偶爾嘔吐,可以用白虎湯加上桂枝治療。牝瘧患者,寒症多熱症少,這是邪氣藏在腎臟,氣無法外散,可以用蜀漆散治療。瘧疾發作時感到口渴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石膏。如果寒症多熱症少,或者只有寒症沒有熱症,用柴胡桂薑湯一劑就能見效。

《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各顯三陽經症,在太陽則汗之。(加味香蘇散等)在陽明則清之下之。(白虎湯、承氣湯等)在少陽則和之。(小柴胡湯及景岳諸柴胡飲)在陰經則不分三陰,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治。(胃苓湯加羌活柴蘇)傷之淺者,在處暑前;重者,在處暑後。

張玉父謂,牝瘧邪伏於腎,濕瘧邪伏太陰,皆但寒不熱,濕則身重骨疼,脹滿善嘔,並宜柴胡桂薑湯。食瘧則中脘生痰,外乘於風,必脹滿少食作嘔,宜柴陳煎加枳殼草果。

白話文:

《機要》這本書說:瘧疾有侵襲上部三條陽經的,每一條陽經症狀各不相同。在太陽經的,適用發汗法。(例如:加味香蘇散等)在陽明經的,適用清熱下瀉法。(例如:白虎湯、承氣湯等)在少陽經的,適用調和法。(例如:小柴胡湯以及張景嶽的各種柴胡飲劑)在陰經的,不分三陰,總稱為濕瘧,應從太陰經進行治療。(例如:胃苓湯加羌活柴蘇)感染較輕的,在處暑之前;感染較重的,在處暑之後。

張玉父說,雌瘧疫邪潛伏於腎,濕瘧疫邪潛伏於太陰經,兩者都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濕濁則會出現身體沉重、骨骼疼痛、腹脹、善於嘔吐的症狀,都適用柴胡桂薑湯。食物中毒導致的瘧疾,會在中脘生痰,外感風邪,必定會脹滿、食慾不振、嘔吐,適用柴陳煎加枳殼草果。

陳無擇謂,瘧有外因,風寒暑濕成之;有內因,則心肝脾肺腎一有不和,則痰飲鬱結,皆能為瘧;有不內外因,如胃瘧飢飽失度,勞瘧經年不瘥,微勞不任是也,當各隨症治之。

薛氏曰:日久虛瘧,微熱而無寒者,胃氣虛也,四君子加升麻當歸。若中氣下陷,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景岳曰:若陰虛血液不充而邪不解者,病在肝腎,宜補陰益氣煎,而惟休瘧飲尤妙,何人飲亦佳。瘧勢正熾,一二髮間,不可遽截。胃弱者,勿用寒涼止截。截瘧之法,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如神。

白話文:

陳無擇說,瘧疾有外因,是由風寒暑濕造成的;有內因,則是心肝脾肺腎有一絲不合,導致痰飲蓄積,都能導致瘧疾;還有不屬於內外因的,例如胃瘧是因飢飽失度造成的,勞瘧是多年不癒的,稍微勞累就無法承受的,這種情況應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

薛氏說:長期的虛瘧,微熱而沒有寒氣的,是胃氣虛弱導致的,四君子湯加升麻、當歸。如果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景嶽說:如果陰虛血虛而邪氣未解除的,病在肝腎,適合補陰益氣煎,而休瘧飲尤其好,何人飲也不錯。瘧疾正盛,發作間隔時間很短,不可馬上截斷。胃弱的人,不要用寒涼藥物來截斷。截斷瘧疾的方法,是小柴胡湯加常山兩錢,截瘧效果極佳。

血氣虛者,用何人飲、休瘧飲止之。氣血強壯者,方可用常山飲。若胃有伏痰鬱結,草果飲。

瘧母系頑痰挾血食入絡,而結為癥瘕,宜通其絡,鱉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鱉甲、蓬朮、桃仁,俱用醋製。虛人瘧母,必用補益中加鱉甲。

筆花氏曰:瘧為陰,暑為陽,《內經》夏暑秋瘧之說,豈有伏熱而反化寒之理,皆因暑月貪涼,暑邪為風寒所襲,至秋月暑退涼生,伏氣內動,其受病淺者瘧亦輕,受病深者瘧亦重。且邪伏何輕,即現本經之症。治法宜依傷寒六經之法調治,方為對症,非獨少陽一經,用小柴胡而已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氣血虛弱,可以用何人飲或休瘧飲來治療。氣血強壯者,可以用常山飲。如果胃中有痰鬱結,可以用草果飲。

瘧母是頑痰挾帶血食進入經絡,形成癥瘕,應該要通其經絡,可以用鱉甲煎丸,或者小柴胡湯加上鱉甲、蓬朮、桃仁,都用醋製。虛弱的人患瘧母,一定要用補益藥物,再加入鱉甲。

筆花氏說:瘧疾屬陰,暑氣屬陽,《內經》裡說夏暑秋瘧,怎麼會有伏熱而反變成寒的道理呢?都是因為夏天貪涼,暑邪被風寒襲擊,等到秋天暑氣退去,涼氣漸生,伏氣內動,受病輕的人瘧疾也輕,受病重的人瘧疾也重。而且邪氣潛伏輕重,都會表現在經絡上。治療方法應該依照傷寒六經的理論來調理,才是對症下藥,不能只用少陽經的藥物,只用小柴胡湯。

瘧發既多,汗出自透。伏邪亦必漸清,而正氣為瘧所擾,必無不虛,故一見唇舌淡白,即宜用六君子以養正,加歸、芍、首烏、炙甲以和陰,則瘧止而正自復矣。其氣陷者,補中益氣升提之,烏梅、生鱉甲以截之,此不易之法也。如實有大寒則加桂、附,有伏火則加芩、連,又在臨機觀變,不能執一。

若邪未透而遽截之,邪既清而過表之,勢必變劇,二者均所宜慎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次數頻繁,汗水大量外洩,說明體內潛伏的邪氣也逐漸消散。但正氣由於瘧疾的侵擾,必然虛弱,因此看到嘴唇和舌頭發白時,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滋養正氣,再加入生地、芍藥、首烏、炙甲魚來滋養陰血,這樣瘧疾就會停止,正氣也會恢復。

如果患者出現氣虛下陷的現象,就要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脾氣,並加入烏梅、生鱉甲來截瘧止瀉。這是治療瘧疾的有效方法,不可輕易更改。

如果患者有寒邪較重的情況,可以加用桂枝、附子;如果患者有伏火的情況,可以加用黃芩、連翹。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物,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

如果邪氣尚未完全透出體表就急於截瘧,或者邪氣已經消散卻又過度使用表散之藥,都會導致病情加重。這兩種情況都需要謹慎處理。

2. 瘧症湯頭

蜀漆散即常山苗,雲母龍骨漿水調。

小柴胡湯赤芍芩,棗姜甘草夏人參。

柴胡桂薑湯,此治牝瘧方,桂枝蔞根牡,芩芍草乾姜。

加味香蘇香附防,荊秦陳草蔓芎姜。

白話文:

蜀漆散是用常山苗、雲母、龍骨,加漿水調和而成。小柴胡湯則是用赤芍、黃芩、大棗、生薑、甘草和人參。柴胡桂薑湯是用桂枝、蔞根、牡蛎、黃芩、赤芍、草乾薑等藥材調製而成,專治女性瘧疾。加味香蘇香附防風湯則是在柴胡桂薑湯的基礎上,加入香蘇、香附、防風、荊芥、秦艽、陳皮、蔓荊和生薑。

正柴胡飲防風陳,芍藥姜甘六味平。

一柴胡飲陳生地,黃芩芍藥甘草記。

二柴胡飲夏細辛,陳樸生薑甘草增。

三柴胡飲用柴陳,芍藥歸甘生薑成。

四柴胡飲用參歸,柴胡生薑甘草為。

柴陳煎治傷寒嗽,姜甘苓夏消痰奏。

白話文:

正柴胡飲裡面有防風、陳皮、芍藥、生薑和甘草,這六味藥性平和。

一柴胡飲裡面有陳皮、生地黃、黃芩、芍藥和甘草。

二柴胡飲裡面有夏枯草、細辛、陳皮、生薑和甘草,比一柴胡飲多了細辛。

三柴胡飲裡面有柴胡、陳皮、芍藥、生地黃、生薑和甘草,比一柴胡飲多了生地黃。

四柴胡飲裡面有人參、生地黃、柴胡、生薑和甘草,比三柴胡飲多了人參,去掉了芍藥。

柴陳煎主要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咳嗽,它裡面有生薑、甘草、茯苓和夏枯草,可以有效消除痰液。

補中益氣耆朮陳,參草升柴當歸身。

補陰益氣參地山,升柴陳歸生薑甘。

休瘧飲用人參術,當歸首烏甘草得。

何人飲用陳歸,首烏人參生薑煨。

常山飲兼草果,山甲檳梅甘知母。

草果飲須芎白芷,青陳蘇葉草良薑。

鱉甲煎丸參乾薑,䗪蟲鼠婦共蜣螂,桂枝柴芍黃芩夏,烏扇丹桃樸大黃、葶藶阿膠硝石葦,紫葳瞿麥又蜂房。

白話文:

滋補養氣的藥材: 黃耆、陳皮、人參、升麻、柴胡、當歸

補陰養氣的藥材: 人參、地黃、山藥、升麻、陳皮、歸耆、生薑、甘草

退瘧飲的組成: 人參、白術、當歸、首烏、甘草

何人飲的組成: 陳皮、當歸、首烏、人參、生薑

常山飲的組成: 常山、草果、山甲、檳榔、梅子、知母

草果飲的組成: 川芎、白芷、青皮、陳皮、蘇葉、草果、良薑

鱉甲煎丸的組成: 參、乾薑、款冬花、鼠婦、蜣螂、桂枝、柴胡、芍藥、黃芩、夏枯草、烏扇、丹參、樸硝、大黃、葶藶、阿膠、硝石、瞿麥、蜂房

白虎湯治陽明熱,知母石膏糯甘得。

小承氣湯無芒硝,枳實大黃厚朴饒。

胃苓湯用五苓,再加平胃合而成。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附:三陰瘧論治

三陰瘧者三日一發,丹溪名為痎瘧。發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發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發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然也不可拘執。大約此症陰氣多而陽氣少,其發日遠。《內經》云:時有間二日而發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而作也。其初起發於夏秋者,宜用二陳去陳皮加生朮、檳榔、常山逐痰為要,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

白話文:

白虎湯(方劑編號98)治療陽明熱證,使用知母、石膏,用糯米熬煮使其甘潤可口。

小承氣湯(方劑編號40)中不含芒硝(方劑編號1117),枳實、大黃、厚朴的用量較多。

胃苓湯(方劑編號148)使用五苓散,再加入平胃散合方而成。

四君子湯(方劑編號75)具有中和調和的作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的用量相等。

附錄:三陰瘧論治

三陰瘧是指發病間隔三日一次,丹溪醫學家稱之為痎瘧。發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屬於少陰瘧;發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屬於厥陰瘧;發作於辰戌醜未日者,屬於太陰瘧。但是不能拘泥於這些日期。總體而言,此症是陰氣多而陽氣少,發作日期較長。《內經》中說:間隔兩日發作的,是邪氣與衛氣停留於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所以休養數日後又發作。初期發作於夏秋季節的,宜用二陳湯去陳皮,加入生朮、檳榔、常山以化痰為主,再稍加穿山甲以透達經絡。

若暑結營分,又當以香薷、鱉甲、苓、夏、歸、甘、薑、棗祛暑,而前藥無益也。若元氣大虛,止用六君子加草果、烏梅,如元氣下陷,而發漸晏者,用補中益氣湯,大劑參朮薑棗為治。石頑用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加桂枝少許,冬月無汗稍加麻黃,五更時服必止。甚者連進三日,無不愈者。

貧家人參減半,合白朮五錢代之,夜發加首烏、當歸。此方不特治三日瘧,即虛人久瘧更效,如不愈,俟仲冬用之,加桂枝立止。

白話文:

如果暑氣積聚在體內,應該用香薷、鱉甲、茯苓、澤瀉、生地黃、甘草、生薑、大棗來祛暑。如果這些藥物沒有效果,就表示元氣虛弱。如果元氣非常虛弱,就只能用六君子湯再加上草果、烏梅。如果元氣下陷,而且發病時間較晚,就要用補中益氣湯,用大量的參、術、薑、棗治療。

如果是頑固的瘧疾,可以用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再加少許桂枝,冬天沒有汗症的患者可以稍微加點麻黃,在凌晨五點服用,一定可以止住瘧疾。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連續服用三天,沒有不痊癒的。

窮苦人家可以將人參減半,用白朮五錢代替,晚上發作的患者可以再加上首烏、當歸。這個藥方不僅能治療三日瘧,對於虛弱的人長期患有瘧疾也同樣有效。如果沒有痊癒,等到仲冬時節再服用,加上桂枝就能立即止住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