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一 陰屬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陰屬 (2)

1. 論六氣之郁

風鬱之症,由皮毛而入。《經》云:賊風邪氣,乘虛傷人,淺者止犯皮毛,深者遍傳經絡。其症鼻塞身重,或頭痛寒熱,咳嗽痰喘,失治則風鬱。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寒則衰飲食,熱則消肌肉。且內舍於肺,則發咳上氣。

傳之肝、則厥,脅痛,出食。傳之脾,腹中熱,煩心出黃。傳之腎,為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傳之心,筋脈相引為瘛。其入深者,內搏於骨為痹,搏於筋為攣,搏於脈中,血閉不通為癰,搏於皮膚,衛氣不行為不仁。治宜六安煎及參蘇飲。若化熱,局方羌活散。冬月,桂枝湯酌用。

此治風鬱之法也。

寒鬱之症,有由外而入者,有由飲食而致者,有由內而成者,宜分治之。其由外入者,風寒之感也。初起發熱惡寒,失治則外寒鬱而傷形。輕者頭痛身重,嘔惡脹滯、筋骨痠疼,治宜香蘇散、神朮散、五積散等主之。重者或傳經化火,或直中三陰。症狀治方,具詳後卷傷寒門中。

其由飲食致者,生冷之傷也。初起吞酸噯腐,失治則內寒鬱而傷脾,為霍亂轉筋,為泄痢、為久瘧、為痞積、為厥脫。治宜溫胃飲、理中湯、四逆湯加肉桂、木香之類。其由內而成者、或勞欲火竭,或稟賦陽虛,此根本之虧也。初起時眩暈倦怠,畏冷惡風,失治則虛寒鬱而氣血日損,為厥逆不食、氣喘陽痿,脈沉濡,五更泄瀉。治宜八味丸、理陰煎、理中湯、右歸飲、大補元煎之屬,此寒鬱之治也。

暑郁之症,由口鼻而入,輕者為傷暑,重者為閉暑。其煩熱口渴面垢,小水不利,脈虛自汗,失治則暑郁。入心肺,為煩悶昏暈,為喘為痿;入脾胃,為泄痢,為久瘧,治宜四味香薷飲,合四苓、益元散、生脈散之類,甚則人參白虎湯。暑邪瀰漫三焦者、杏翹清肺飲、至寶丹。

若兼風襲者,六和湯加羌活紫蘇。因貪涼及生冷受寒者,非暑病也,藿香正氣散及溫胃、理中等酌用,此暑郁之治也。

濕鬱之症,身半已下受者居多。雨露之濕本於天,泥潮之濕本於地,酒漿水果汗液之濕本於人。初起在肌表,但發熱惡寒,自汗身重,脈滑舌膩,失治則濕鬱。入經絡,為痹為痿,為筋骨四肢痠痛,腰痛不能轉側;入肌肉,為麻木,為胕腫腳氣、為黃疸;入臟腑,為嘔惡咳嗽,為脹滿,為溺澀黃赤,為濡瀉腹痛,水腫㿗疝。治法宜分寒熱,治濕熱,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

用四苓、益元、大小分清飲等加芩連之屬。治寒濕,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用神術湯、胃苓湯、平胃散、羌活勝濕湯加薑桂之屬。此濕鬱之治也。

燥郁之症,由時令亦由內涸。有臟腑之燥,有血脈之燥。其症咽鼻生干、煩渴咳逆,溺少便難,手足痿弱,失治則燥郁。在肺,為咽痛,為乾咳,吐血稠痰,為胸痹;在肝、為脅痛氣逆,目幹不明;在腸胃,為噎膈,三消,便秘,便血,腹痛;在腎,為消渴;在血脈,為風生抽掣。《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白話文:

【討論六種氣鬱的情況】

風鬱症狀,通常是由皮膚和毛髮進入身體。古籍記載:外界的邪風和異常氣候,會趁虛而入,對人體造成傷害。輕微的只會影響皮膚,嚴重的會影響全身經絡。其主要症狀包括鼻塞、身體沉重,或者頭痛、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如果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風邪就會在皮膚間鬱結。內部氣血不通,外部無法排泄,風邪會在體內迅速變化,當毛孔開放時,人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塞,又會感到熱而悶。寒冷會影響飲食,熱會使肌肉消瘦。若風邪進入肺部,會引起咳嗽和呼吸困難。

風邪傳到肝臟,會引起昏厥、脅痛、反胃。傳到脾臟,腹部會感到熱,心情煩躁,面色泛黃。傳到腎臟,會形成腫塊,下腹部疼痛。傳到心臟,筋脈收縮,引起抽搐。若風邪深入,會侵蝕骨骼導致關節炎,影響筋脈會導致抽筋,影響血液循環會形成膿包,影響皮膚,會使皮膚失去知覺。治療上,可以使用六安煎和參蘇飲。若轉化為熱,可以使用羌活散。冬季,可以適量使用桂枝湯。

這就是治療風鬱的方法。

寒鬱症狀,可能是由外部環境引起,也可能是由飲食導致,或是由內部因素造成,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由外部引起的,通常是感受風寒。初期症狀為發燒怕冷,若未得到治療,外寒會鬱積,對身體造成傷害。輕微的症狀包括頭痛、身體沉重、噁心、脹氣、筋骨痠痛,可以使用香蘇散、神朮散、五積散等藥物。嚴重的可能傳染到經絡,轉化為火氣,或是直接影響三陰經。具體症狀和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後續的傷寒門中。

由飲食引起的,通常是食用生冷食物。初期症狀為胃酸反流,若未得到治療,內寒會鬱積,影響脾臟,可能引起霍亂、轉筋、腹瀉、長期瘧疾、痞積、厥脫等症狀。可以使用溫胃飲、理中湯、四逆湯加肉桂、木香等藥物。

由內部因素引起的,可能是過度勞累、性慾過度、先天陽氣不足,這是根本的損耗。初期症狀為眩暈疲倦,畏寒怕風,若未得到治療,虛寒會鬱積,使氣血逐漸損失,可能引起厥逆、食慾不振、氣喘、陽痿等症狀。可以使用八味丸、理陰煎、理中湯、右歸飲、大補元煎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寒鬱的方法。

暑鬱症狀,通常是由口鼻進入身體。輕微的為暑傷,嚴重的為暑閉。其主要症狀包括煩熱、口渴、面部油膩、小便不順、脈搏虛弱、自汗,若未得到治療,暑邪會鬱積。影響心肺,會引起煩悶、昏暈、喘息、痿弱;影響脾胃,會引起腹瀉、長期瘧疾。可以使用四味香薷飲,配合四苓、益元散、生脈散等藥物,嚴重的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暑邪影響三焦,可以使用杏翹清肺飲、至寶丹。

若同時受到風邪影響,可以使用六和湯加羌活、紫蘇。若因貪涼或食用生冷食物而受寒,這不是暑病,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和溫胃、理中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暑鬱的方法。

濕鬱症狀,通常影響身體下半部。濕氣來源包括天上的雨露、地上的泥濘潮濕、人體的酒漿水果汗液。初期症狀為皮膚表面發熱、怕冷、自汗、身體沉重、脈搏滑膩、舌苔厚膩,若未得到治療,濕邪會鬱積。影響經絡,會引起關節炎、痿弱、筋骨四肢痠痛、腰痛不能轉側;影響肌肉,會引起麻木、浮腫、腳氣、黃疸;影響臟腑,會引起噁心、咳嗽、脹氣、小便不順、黃赤尿、腹瀉、腹痛、水腫、㿗疝等症狀。治療上,應區分寒熱,治療濕熱,應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如四苓、益元、大小分清飲等,加入黃芩、黃連等。治療寒濕,應使用燥濕溫補的藥物,如神朮湯、胃苓湯、平胃散、羌活勝濕湯等,加入薑、肉桂等。

這就是治療濕鬱的方法。

燥鬱症狀,可能由季節變化或體內缺水引起。包括臟腑燥、血脈燥。主要症狀包括咽喉、鼻子乾燥、煩渴、咳嗽、小便少、大便困難、手腳無力,若未得到治療,燥邪會鬱積。影響肺部,會引起咽喉痛、乾咳、吐血、濃痰、胸痛;影響肝臟,會引起脅痛、氣逆、眼睛乾燥;影響腸胃,會引起噎膈、三消、便祕、便血、腹痛;影響腎臟,會引起消渴;影響血脈,會引起風生、抽搐。古書記載:「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若要消除燥邪,必須先清火。治療上,可以使用潤燥湯、麥門冬湯、潤腸丸、生地黃煎等藥物,火氣旺盛可以酌情使用石膏、大黃等。若血氣虛弱,可以使用甘露飲、地黃丸,加入當歸、蓯蓉、麻仁、蔞仁、牛乳、蜂蜜等藥物。

這就是治療燥鬱的方法。

火鬱症狀,包括賊火和子火,賊火可以驅除,但不能留下;子火可以養護,但不能傷害。賊火通常由六氣、飲食、暖坑窯竈等因素引起,鬱積會對臟腑造成薰灼,引起煩渴、肌膚消瘦,最終導致陰氣枯竭。子火即生命之源的真陽,是生命的源泉,鬱積會導致元陽無法上升,食物無法消化,水火無法協調,可能引起不食、腎瀉、水腫、陰結、虛寒等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承氣湯等藥物驅除賊火,使用八味丸、右歸飲等藥物養護子火。

這就是治療火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