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變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陽: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其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變陽湯旨在溫陽回陽,而人參的補氣扶陽作用,可增強體內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溫陽回陽的效果。
- 固本培元: 變陽湯的應用多見於陽虛體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為後續的溫陽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
變陽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變陽湯旨在溫陽散寒,而黃耆可補益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寒邪入侵,有助於恢復陽氣。
-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抵禦病邪侵襲,進一步達到溫陽散寒的功效。此外,黃耆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消除病邪,促進機體康復。
變陽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金銀花,旨在清解外感熱毒,以緩解因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金銀花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變陽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之效。對於陽氣衰微、寒凝血脈所致的亡陽症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附子能溫補心陽,回陽救逆,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
- 溫腎助陽: 附子具有溫腎助陽、補益腎氣之效。對於腎陽虛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附子能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損的表現。
因此,變陽湯中加入附子,是為了溫補陽氣,回陽救逆,治療寒凝血脈、腎陽虛衰等病症。
變陽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咳平喘之效。變陽湯多用於治療寒邪侵襲,出現發熱、惡寒、咳嗽等症狀。荊芥可以驅散寒邪,宣肺解表,促進陽氣生發,達到溫陽解表的效果。
2. 疏風通絡: 荊芥亦有疏風通絡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阻滯引起的頭昏腦脹、四肢痠痛等症狀。變陽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作用的藥材,與荊芥配合使用,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變陽湯方劑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變陽湯多用於陽氣虛衰、脾胃不和、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症狀,柴胡可疏通肝氣,使陽氣得以升發,改善氣血運行,提高機體抵抗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變陽湯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黃芪、黨參等補氣藥物,柴胡可協同補氣藥物,增強補益效果,使陽氣充沛,達到治療目的。
變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和痙攣: 變陽湯主治寒邪客於陽明經,導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白芍具有緩解疼痛、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寒邪入侵所導致的腹痛、腸痙攣等症狀。
- 滋陰養血,緩解寒邪耗傷津液: 寒邪客於陽明經,會耗傷人體津液,導致口乾舌燥,甚至出現便祕。白芍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以補充津液,緩解寒邪耗傷津液所導致的口乾、便祕等症狀。
總而言之,白芍在變陽湯中起到緩解疼痛、止痙、滋陰養血的作用,幫助更好地治療寒邪客於陽明經所致的病症。
變陽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清熱生津、涼血解毒之效。變陽湯多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濕凝滯所致的病症,而天花粉可清熱解毒,避免因溫陽藥物過於燥烈而引起內熱,起到平衡的作用。
- 利濕消腫: 天花粉還有利濕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寒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陽化寒、利濕消腫的效果。
變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 緩和藥性 的功效。變陽湯方劑本身藥性較爲峻烈,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能 調和諸藥 ,避免藥性過強而損傷脾胃。
其二,甘草具有 益氣補中 的作用。變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所致的各種病症,而甘草能 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有效地 恢復陽氣,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變陽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瘍醫大全》、《青囊秘訣》、《辨證奇聞》、《傅氏外科》、《辨證錄》、《洞天奧旨》等古籍的記載,可知「變陽湯」主要針對陰癰初起的病症,其症狀表現為背心發瘰,瘙癢劇烈,繼而背部腫脹如山,並出現隱隱紅暈,範圍如盤狀。此症狀被認為是陰邪入侵、正氣大虛所致,與一般陽癰的病機不同,故治療方法亦需區別。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變陽湯」的治療原理:
扶正祛邪,補氣養血為本: 各家醫書皆強調陰癰的發生與「正氣大虛」密切相關,認為邪氣是乘虛而入。因此,治療的根本在於扶正,即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方中人參、黃耆被視為補氣之要藥,可大補元氣,使正氣充沛。同時,部分方劑會佐以白芍、熟地等補血之品,以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
散郁解毒,疏通經絡為輔: 陰癰的病機除了正氣虛之外,亦有邪氣鬱結,故治療時亦需考慮祛邪解毒。《瘍醫大全》提到需「佐以散郁解毒之品」,《辨證奇聞》亦云「佐散郁解毒,則正旺自散」。方中金銀花被認為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鬱結之熱毒。而柴胡、荊芥等藥物,則具有疏肝理氣、解表散郁的作用,可使氣機通暢,有助於邪氣的疏散。
調和陰陽,使陰轉陽: 古人認為,陰癰是陰邪積聚所致,故需轉陰為陽。方中炙甘草有調和諸藥的功效,並能緩急止痛。附子等溫陽藥的使用,則有助於將體內陰寒之氣轉化為陽氣。透過溫補、疏解、通暢等綜合治療,使病邪由陰轉陽,達到病癒的效果。
具體而言,「變陽湯」的組成結構及作用可歸納如下:
- 人參、黃耆: 補氣要藥,大補元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為治療之根本。
- 金銀花: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針對陰癰的熱毒邪氣。
- 柴胡、荊芥: 疏肝理氣,解表散郁,使氣機通暢,有助於邪氣疏散。
- 白芍、熟地: 養血柔肝,可補益陰血。
- 附子: 溫陽散寒,可轉陰為陽。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白朮、茯苓: 健脾祛濕,可助脾胃運化,改善陰癰患者常伴有的脾虛濕困症狀。
- 天花粉: 清熱生津,潤燥解毒,緩解陰癰導致的津液耗損。
總結:
「變陽湯」治療陰癰的原理,是基於對陰癰病機的深刻理解,即正氣虛弱與邪氣鬱積。其治療方法以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為本,佐以疏肝解郁、清熱解毒,並輔以溫陽之品,以期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效,促使陰癰向愈。
不同的古籍記載「變陽湯」的具體藥物組成略有不同,顯示了歷代醫家對於該病症的不同理解及治療思路,但總體而言,都圍繞著補氣、養血、解毒、散郁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2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之),附子1錢,荊芥(炒黑)3錢,柴胡2錢,白芍1兩,天花粉5錢,生甘草5錢。
井花水煎汁二碗服,滓再煎。服後陰必變陽作痛。再一劑,而痛亦消;再一劑,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變陽湯, 出處:《青囊秘訣》卷上。 組成:黃耆3兩,當歸2兩,山藥2兩,肉桂5錢,半夏3錢,人參1兩,茯苓1兩,錦地羅5錢。 主治:陰毒不起,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黑陷,身不能卧,口渴思飲者。
變陽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人參、黃耆2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之),附子1錢,荊芥(炒黑)3錢,柴胡2錢,白芍1兩,天花粉5錢,生甘草5錢。 主治:背癰。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如山重,悠悠發紅暈,如盤之大。此陰癰初起之形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