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補湯

PING B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19%
肝經 16%
脾經 14%
胃經 11%
腎經 8%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平補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滋陰補血的功效,能有效平衡陰陽,達到平補的效果。

熟地黃經過炮製後,其寒性減弱,變得溫和,更適合用於補益氣血。同時,熟地黃能補腎陰,填精髓,對因腎陰虛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腰膝酸軟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熟地黃還能潤燥生津,對於陰虛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因此,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更能有效改善因陰虛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平補的效果。

平補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平補湯常用於治療陰虛肺燥,症狀如口乾咽燥、咳嗽氣短、心煩失眠等,而麥門冬可滋潤肺陰,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除煩: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還具有清熱除煩的功效。平補湯中加入麥門冬,可以幫助清熱解毒,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平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平補湯中可能含有較多偏寒或偏熱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趨平和穩定。
  2.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平補湯通常用於補益氣血、滋陰養血,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補益脾胃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平補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氣虛血弱: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氣虛血弱者往往伴有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白芍可以滋養氣血,改善這些症狀。
  2. 調節脾胃功能:白芍入脾經,可以健脾和胃,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氣虛血弱者脾胃功能也往往較差,白芍可以幫助緩解脾胃虛弱,進一步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

因此,平補湯中加入白芍,可以有效地緩解氣虛血弱,並調節脾胃功能,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平補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之效。平補湯主要用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者,而肝鬱氣滯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脾胃功能。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從而改善脾胃虛弱,達到平補的效果。
  2. 引藥入肝,協同補益: 平補湯中常包含黃芪、黨參等補氣藥,而柴胡的昇陽舉陷之性可引補氣藥上行至肝,幫助補益肝氣,增強其疏泄功能,達到肝脾協調,整體調理的效果。

平補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效。平補湯多用於氣虛者,人參可補益脾肺之氣,改善氣虛所致的疲乏、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為方劑之君藥。
  2. 扶正祛邪: 人參不僅能補氣,更能扶持正氣,抵禦外邪。平補湯中往往加入其他藥材,針對不同病症,而人參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藥效,使正氣充沛,更好地祛除病邪。

平補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利水消腫。平補湯以補氣養血為主,但同時也需顧及脾胃運化,茯苓的加入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避免補益過度導致痰濕內生。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效,可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平補湯補益氣血,但若心神不寧,則補益效果難以完全發揮。茯苓的加入能安定心神,使補益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茯苓在平補湯中,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寧心安神,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補益氣血、調和陰陽的功效。

平補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生津、利咽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與平補湯中其他滋陰補腎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滋陰清熱、平衡陰陽的效果。
  2. 降火消腫: 天花粉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與平補湯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消炎止痛、促進恢復的效果。

平補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平補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而風熱常伴隨風寒,因此加入荊芥可有效祛除風熱,達到更好的療效。
  2. 通絡止痛:荊芥不僅能疏散風熱,也能通經活絡,止痛消腫。平補湯中常配伍具有通絡止痛功效的藥物,如羌活、獨活等,與荊芥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痺痛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平補湯」是一種類似中成藥的配方,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黃、麥門冬、甘草、白芍、柴胡、人參、茯苓、天花粉、荊芥,具有補氣、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陰氣不足、陽氣虛弱引起的咳嗽。

  1.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3. 柴胡: 柴胡為中藥的一種,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傳統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4.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5. 荊芥: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6.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7.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8. 熟地黃: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9. 天花粉: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另外也有抗癌作用、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的複製,減少免疫細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細胞數。

總結:中藥方劑「平補湯」的主要成分是熟地黃、麥門冬、甘草、白芍、柴胡、人參、茯苓、天花粉、荊芥。具有補氣、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陰氣不足、陽氣虛弱引起的咳嗽。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1兩,甘草5分,白芍1兩,柴胡1錢,人參5分,茯苓3錢,天花粉2錢,百合5錢,炒黑荊芥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前列腺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骨質疏鬆症陰囊搔癢咳嗽排尿後有殘尿感多痰尿中混挾精液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平補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熟地1兩,麥冬1兩,甘草5分,白芍1兩,柴胡1錢,人參5分,茯苓3錢,天花粉2錢,百合5錢,炒黑荊芥1錢。 主治:陰氣素虛,更加氣惱,偶犯風邪,因而咳嗽。

平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黃耆(銼)2兩,芍藥2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2兩,當歸(銼,炒)1兩。 主治:虛勞,胸中客熱,目視(目巟)(目巟),恍惚發熱,卧不得安,少腹拘急,小便餘瀝,臨事陽弱,陰下濕癢,小便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