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湯

TIAN MEN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心經 19%
脾經 19%
膀胱經 11%
胃經 9%
腎經 6%
肝經 3%
肺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門冬湯」方名即已明確指出其主要藥材為「天門冬」。天門冬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其入肺、胃經,能潤肺止咳、養胃生津,對於因陰虛燥熱所致的咳嗽、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天門冬作為「天門冬湯」的主要藥材,是基於其藥性與方劑所要治療的病症相符,起到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主導作用。

天門冬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天門冬性寒,善於滋陰潤肺,但單用易傷陽氣。川貝母性微寒,能清熱化痰,且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兩者相配,既能滋陰潤肺,又能清熱化痰,共奏潤肺止咳之功。
  2. 相輔相成:天門冬甘寒,能滋陰降火,但偏於清熱而不善於化痰。川貝母苦甘,能清熱化痰,又能潤肺止咳。兩者相配,一滋陰降火,一清熱化痰,相輔相成,效果更佳。

天門冬湯中加入人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天門冬性寒,味甘,偏於滋陰潤燥。人參與天門冬搭配,寒熱相濟,陰陽平衡,可以有效增強體力,提升抗病能力。
  2. 補虛潤燥,生津止渴: 天門冬主治津液不足,口乾咽燥等症狀。人參則可補氣生津,與天門冬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效果,對於陰虛津傷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天門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天門冬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養胃生津之效。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效。甘草與天門冬搭配,可調和天門冬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天門冬的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效更加明顯。同時,甘草還能解毒,保護人體免受天門冬毒性的影響,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因此,天門冬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佳,更安全。

天門冬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與天門冬、麥冬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效果,適用於肺熱燥咳、痰稠難咯的症狀。

2.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輔助天門冬、麥冬等藥材,緩解肺熱導致的津液不足,使痰液稀薄易於咳出。

總之,桑白皮的加入,可以提升天門冬湯的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和利水消腫的效果,使其更能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痰稠難咯等症狀。

天門冬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促進藥力下達

桔梗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止痛的功效,能將肺氣宣散,打開氣機,使痰液易於排出。同時,桔梗還具有升提藥力的作用,可將天門冬等藥物向上引導至肺部,增強其滋陰潤肺之效。

因此,天門冬湯中加入桔梗,能起到疏通氣機促進痰液排出增強藥效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天門冬湯」中的紫蘇葉,具有發汗解表、行氣寬中的作用。紫蘇葉能夠幫助改善感冒初期的症狀,並緩解因脾胃氣滯所導致的脹滿不適,與天門冬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發汗解表及寬中作用。

天門冬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考慮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與天門冬、麥冬等滋陰潤肺的藥物相配,能更好地發揮功效。

赤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改善肺氣不利、痰多咳嗽等症狀,同時也能配合天門冬、麥冬滋陰潤肺,使藥效更為全面。赤茯苓健脾和胃,可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更好地吸收藥物有效成分,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天門冬湯」中的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麻黃能夠幫助改善感冒初期的症狀,並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喘息,與天門冬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發汗解表作用。

主治功效


天門冬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天門冬湯》的主治功效,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並非單一針對妊娠咳嗽。

1. 治療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多部醫書如《奇效良方》、《本草簡要方》、《世醫得效方》、《嚴氏濟生方》、《醫方選要》、《証治準繩‧類方》等,皆明確記載天門冬湯用於治療「思慮傷心,吐血衄血」。這類病症多因情志不遂、憂思過度,導致心脾氣血虧損,不能攝血,血溢脈外所致。

治療原理分析:

  • 養心血,益脾氣: 方中包含人參、黃耆、當歸等補氣養血之品,旨在恢復心脾的攝血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出血問題。
  • 滋陰清熱: 考慮到思慮傷心易耗傷陰血,導致虛火內生,故選用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等滋陰清熱的藥材,以平息虛火。
  • 活血止血: 加入藕節、阿膠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以幫助止血並防止出血繼續。
  • 寧心安神: 遠志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針對思慮傷心而導致的心神不寧有一定效果。

2. 治療虛勞、口舌乾燥、津液減耗

《聖濟總錄》記載,天門冬湯可用於治療「虛勞口舌乾燥,津液減耗,及口瘡牙齒宣露」。這類病症多因久病耗傷陰液,或因陰虛內熱所致,導致口舌乾燥,津液不足。

治療原理分析:

  • 滋陰生津: 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等藥材具有滋陰生津之效,可補充體內陰液,緩解口舌乾燥症狀。
  • 補益氣血: 加入人參、黃耆等補氣藥材,可以增強身體機能,促進津液生成。
  • 清虛熱: 針對虛勞引起的虛熱,天門冬、生地黃等藥材可起到清熱之效。

3. 治療肺系疾病

《雞峰普濟方》指出,天門冬湯適用於治療「惡熱咽燥,脈數甚則咯血」的肺咳症狀,並與小青龍湯、杏子湯等方劑進行鑑別。 另外《全生指迷方》亦有相似記載,說明此方對因熱而引起的肺咳有一定療效。《聖濟總錄》也指出本方可治療骨蒸,肺痿咳嗽,氣逆喘急等。

治療原理分析:

  • 清熱潤肺: 針對肺熱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天門冬、知母等清熱藥材能夠清除肺熱,而麥門冬、阿膠等則具有潤肺止咳之功。
  • 止咳平喘: 雖然本方不是直接針對喘咳的方劑,但通過滋陰潤肺,可以減輕肺燥引起的咳嗽,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 滋陰降火: ??咽燥等????的表?,本方通?滋?以降火,?而?解症?。

4. 治療風濕痹病、頭風濕

《外臺秘要》提到,天門冬湯可用於治療「風濕體疼,惡風微腫」,以及「頭風濕,面如針刺之狀,身體有腫,惡風汗出短氣,不能飲食」。

治療原理分析:

  • 祛風除濕: 雖然此方並非以祛風除濕為主,但其中一些藥材可能具有微弱的祛風濕作用。
  • 調和氣血: 針對因風濕導致的氣血不暢,本方通過補氣養血,可以促進氣血運行。
  • 緩解疼痛: 通過活血和調和氣血,此方可能可以緩解風濕引起的疼痛。

5. 其他應用

  • 子嗽:《女科指掌》記載,妊娠咳嗽,虛者可考慮使用天門冬湯進行補益。
  • 眼部疾病:《聖濟總錄》提到天門冬湯可以治療「眼風牽,瞼硬睛疼,視物不正」等眼部症狀,可能與其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有關。
  • 心主包絡疾病: 《不居集》指出,天門冬湯可治療「胸膈之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嘈雜,有不可名狀者」等心主包絡疾病,可能與其養心血,寧心神的作用有關。
  • 風痹: 《醫便》中指出,天門冬湯可治療風濕痹病。

總結

天門冬湯並非僅僅用於治療妊娠氣逆咳嗽,而是廣泛應用於各種因思慮傷心、陰虛內熱、肺燥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包括吐血衄血、虛勞口舌乾燥、肺咳、風濕痹病、眼部疾病等。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滋陰養血、清熱潤肺、補益氣血、調和氣機等方面。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去心)1兩,馬兜鈴半兩,百部半兩。
上為散。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門冬湯性味甘平,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作用,孕婦在服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天門冬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2. 天門冬湯不宜與其他止咳化痰的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3. 天門冬湯不宜與寒涼性食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腹瀉。
  4. 天門冬湯不宜與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痲風 [漢生氏病]肺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骨質疏鬆症咳血咳嗽身體消瘦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天門冬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天冬(去心)1兩,貝母5錢,人參5錢,甘草5錢,桑皮5錢,桔梗5錢,紫蘇5錢,赤茯苓2兩,麻黃(去節)7錢半。 主治:妊娠氣逆咳嗽。

天門冬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天門冬(去心)1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1兩,知母(焙)1兩,桑白皮半兩,五味子半兩,桔梗半兩。 主治:肺咳,惡熱,喉燥,脈數,甚則咯血。

天門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天門冬(去心,焙)3兩,升麻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前胡(去蘆頭)1兩半,甘草(炙)1兩。 主治:骨蒸,肺痿咳嗽,氣逆喘急,唾不出唇,漸漸羸瘦。

天門冬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天門冬(去心)1兩,馬兜鈴半兩,百部半兩。 主治:喘而發熱,頸脈皆動,日漸瘦削,由客熱乘肺,或因飲食失宜,氣不轉而氣急,誤服熱藥,火氣熏肺而遂喘,頰赤咽燥,其脈細數。

天門冬湯,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遠志(甘草水浸,去心)1錢,白芍藥1錢,天門冬(去心)1錢,麥門冬(去心)1錢,黃耆(去蘆)1錢,藕節1錢,阿膠(蛤粉炒)1錢,沒藥1錢,當歸(去蘆)1錢,生地黃1錢,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思慮傷心,吐衄不止。

天門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天門冬(去心,焙)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柴胡(去苗)2兩,桑根白皮(銼)2兩,甘草(炙)2兩,山芋1兩半,人參1兩半,熟乾地黃(焙)3兩,生乾地黃(焙)3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石斛(去根)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主治:虛勞,口舌乾燥,津液減耗;及口瘡,牙齒宣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