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湯

大腹湯

DA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0%
肺經 20%
大腸經 9%
心經 7%
小腸經 5%
膀胱經 3%
肝經 3%
腎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腹湯的組成中包含大腹皮,其原因主要在於大腹皮的藥性與功效。

  1. 利水消腫: 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腹湯的方義是針對水腫、腹脹等症狀,而大腹皮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緩解腹脹。
  2. 行氣止痛: 大腹皮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水停引起的腹痛,大腹皮能疏通氣機,止痛消脹。

因此,大腹皮在中藥方劑大腹湯中,起着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腹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行滯、燥濕化痰的功效。

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等功效。大腹湯為溫裡化濕之劑,主治寒濕內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橘皮在方中可以配合溫裡藥物,促進脾胃運化,消解寒濕,並有助於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橘皮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大腹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化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其擅長於消食積、化痰飲、降逆氣,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滿悶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大腹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所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厚朴的消積化滯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行氣止痛: 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夠疏通氣機,緩解腹部脹痛。大腹湯中常與其他行氣藥材配伍,如枳實、香附等,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腹痛的目的。

大腹湯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散結: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通竅止痛、消腫散結之效。大腹湯主要針對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白芷能溫散寒氣,消散結塊,緩解腹腔壓力,有助於改善腹痛和腹脹等症狀。
  2. 調和氣血:白芷能通鼻竅,散風寒,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大腹湯中其他藥材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白芷的加入能協調氣血運行,促進藥物效力的發揮,增強整體療效。

大腹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扶正氣:大腹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脹疼痛等症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溫補脾胃陽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緩解腹脹疼痛。

二、 助藥力:大腹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偏寒涼,人參的溫補作用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藥損傷正氣,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人參在[大腹湯]中起到扶正氣、助藥力的作用,使藥物更能發揮其治療效果。

大腹湯中加入神麴,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消食導滯: 神麴為麥曲,性溫,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大腹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神麴加入其中,可助於消食導滯,改善胃腸功能。
  2. 促進藥物吸收: 神麴中含有的酶類,可以促進藥物分解,提高藥物吸收率,使藥效發揮得更充分。對於大腹湯中的其他藥物,神麴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增強療效。

大腹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大腹湯主要針對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桂枝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
  2. 調和營衛,協調臟腑: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使寒邪散去,陽氣回升,促進臟腑功能協調。大腹湯中加入桂枝,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陽散寒、止痛化瘀的功效。

大腹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氣開鬱散結的功效,用以解決以下問題:

  1. 促進氣機運行:大腹湯主治寒凝氣滯、腹痛腹脹等症,桔梗能宣肺利氣,使氣機暢通,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積聚的寒氣和宿食,緩解腹痛腹脹。
  2. 疏通經絡:桔梗能開鬱散結,疏通經絡,解除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此外,桔梗還有利咽化痰的功效,對於伴有痰多咳嗽的患者也有幫助。因此,桔梗在大腹湯中起到了宣肺利氣、開鬱散結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腹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滿下虛,氣機不暢」之證,核心病機為脾虛濕阻、氣滯升降失司,症狀表現多元:

  1. 氣機壅滯:心胸痞悶、脅肋膨脹,反映中焦氣滯,脾胃運化失常。
  2. 痰濕中阻:嘔吐多痰、妊娠惡阻、憎聞食臭,乃濕濁停聚,胃氣上逆所致。
  3. 虛實夾雜:肢體羸瘦、便利不調,顯示脾虛不運,兼夾濕阻氣滯的「虛中夾實」特徵。
  4. 升降失調:上見痰逆頭眩,下見便利不調,體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之病理格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結構解析

君藥

  • 大腹子(檳榔):行氣消積、降逆除滿,專治「中滿氣滯」,破滯之力強,主導氣機下行。
  • 橘皮(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同大腹子調暢中焦,兼化濕濁。

臣藥

  • 厚朴:苦辛溫燥,下氣除滿,助君藥破滯消脹,尤其針對「痞滿嘔逆」。
  • 白芷:芳香化濕,升舉清陽,與降氣藥相配,調節升降樞機。

佐藥

  • 人參:益氣補脾,防行氣藥耗散正氣,針對「下虛」之本。
  • 神曲:消食和胃,助運化以消食滯。
  • 桂心:溫陽通脈,助氣化以行水濕,兼調「便利不調」。

使藥

  • 桔梗:宣肺利膈,載藥上行,與降氣藥形成「升降相因」之勢,調和氣機。

(二)組方特點與機理

  1. 消補兼施
    • 大腹子、厚朴、橘皮攻滯為主,人參補虛為輔,適用於「脾虛濕困」之實多虛少證。
  2. 升降同調
    • 白芷、桔梗輕揚升清,檳榔、厚朴沉降泄濁,恢復「脾升胃降」功能。
  3. 氣血並治
    • 桂心溫通血脈,配合氣藥以行津液,改善痰濕停聚。

(三)延伸推論

此方若用於「妊娠惡阻」,需注意檳榔破氣之性,臨床可能減量或配伍健脾安胎藥(如白朮)。其「化痰」功效非直接燥痰,而是通過理氣健脾、恢復運化,間接祛濕除痰,體現「治痰先治氣」的思路。

總結

大腹湯以行氣降濁為核心,輔以健脾溫通,針對「中焦氣滯為主,脾虛為次」之證,尤其適合痰濕阻滯、氣逆不降的實證傾向患者。

傳統服藥法


大腹子8錢,橘皮8錢,厚朴4錢,白芷4錢,人參3錢,神曲3錢,桂心3錢,桔梗3錢。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腹湯有理氣和中、降逆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不宜服用大腹湯。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霍亂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高血脂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大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大腹皮(銼)4枚,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拍碎)21枚。 主治:腳氣攻心煩滿,及腳膝浮腫。

大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大腹10枚(和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吳茱萸3分(炒),木香1兩半,鬱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兩半。 主治:風毒腳氣,攻入五臟,心腹氣脹,喘急,大小便不通,漸成水腫。

大腹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大腹子8錢,橘皮8錢,厚朴4錢,白芷4錢,人參3錢,神曲3錢,桂心3錢,桔梗3錢。 主治:中滿下虛,氣不升降,心胸痞悶,食飲難消,嘔吐多痰,脅肋膨脹,肢體羸瘦,便利不調;及妊娠惡阻,憎聞食臭,痰逆頭眩。

大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大腹(連皮銼)4枚,防己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紫蘇莖葉1兩,木通(銼)1兩,羌活(去蘆頭)1兩,萆薢1兩,川芎1兩,地骨皮1兩,5加皮(酒浸,炙黃)1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焙)5兩。 主治:腳氣痹攣,寒搏筋脈,不能轉側。

大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大腹7顆(連皮子,銼),犀角(鎊)2兩,木香2兩,前胡(去蘆頭)1兩半,旋覆花1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焙)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腳氣盛發,上衝脾胃,胸膈妨悶,噫氣不暢,煩熱口乾,眼暗不識人;或服羚羊角湯得快利後,微熱未除,氣復嘔逆,不下飲食,胸膈有痰,腹常如空虛。

大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大腹皮(銼)1兩半,紫蘇莖葉1兩,乾木瓜1兩,桑根白皮(銼)1兩,沉香(銼)半兩,木香半兩,茴香子根(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木通(銼)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檳榔(銼)半兩,萊菔子(焙)半兩。 主治:風毒腳氣上攻,頭目昏眩時痛,腳膝痹弱,不能履地;或時發寒熱,嘔吐痰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