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一順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熱通便,消積導滯: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六一順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積食、腹脹便祕等症,大黃可有效清除腸胃積熱,促進排便,緩解腹脹不適。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六一順氣湯中包含多種清熱、化積、理氣的藥物,而大黃性寒,可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腸胃,增強藥效。同時,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大黃在六一順氣湯中起到瀉熱通便、消積導滯、引藥下行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脹: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之效。其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滯、腹脹腹痛等症狀,並能緩解因痰濁阻滯所引起的咳嗽、胸悶等。
2. 潤腸通便: 枳實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積滯,改善消化功能。在六一順氣湯中,枳實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滯、腹脹等症狀,達到順氣消食、通便止痛的效果。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其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順氣止痛、調和氣血作用相輔相成。
黃耆能補益中氣,提升正氣,有助於改善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倦怠乏力等症狀,同時也能固護表皮,減少汗液流失,有助於緩解氣虛導致的汗出不止。
此外,黃耆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六一順氣湯中加入黃耆,能起到補氣固表、順氣止痛的綜合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六一順氣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在於其行氣化濕、燥濕消痰的功效。
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肺經。其辛溫之性可疏通氣機,行氣止痛,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而其燥濕之性可化解濕痰,消食健脾,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氣滯不暢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六一順氣湯旨在治療脾胃氣滯,痰濕阻滯之症,厚朴的加入正可發揮其行氣化濕、燥濕消痰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目的。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六一順氣湯中多用辛溫之品,如陳皮、枳殼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六一順氣湯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胸悶、腹脹等症狀,而氣虛則會加重這些症狀。甘草可以補益脾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促進順氣效果。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順氣止痛: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能夠解除肝氣鬱結,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和解表裏,調和氣血: 六一順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悶、氣逆喘咳等症。柴胡既能疏散風邪,又能調節氣機,有助於和解表裏,使氣血調和,達到治療目的。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腑,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消腫止痛的功效。六一順氣湯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清熱瀉火,通利大腸,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氣機得以疏通,達到止痛消脹的效果。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芒硝質地潤滑,入藥後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增強療效。六一順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主要作用於脾胃,芒硝的加入則能引導藥力下達腸道,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更有效地解除濕熱阻滯,改善氣機運行,達到治病的目的。
六一順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常導致胸悶、脅痛、心煩易怒等症狀,白芍可舒緩肝氣,使其平和舒暢,緩解相關不適。
二、調和氣血: 六一順氣湯主要功效為順氣化痰,而白芍可養血柔肝,使氣血運行通暢,促進痰液的排出,達到順氣化痰的效果。同時,白芍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六一順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六一順氣湯,一方多名,又稱「節庵六一順氣湯」、「陶氏六一順氣湯」,首見於陶華(字節庵)所著之《傷寒六書》。本方由大黃、枳實、黃耆、厚朴、甘草、柴胡、芒硝、白芍組成。
古文記載主治功效
綜合古文記載,六一順氣湯主治功效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陽明熱結證: 傷寒表裏有實熱,大便祕結,口舌乾燥,神昏譫語,胸腹硬滿而痛;或陽明失下而呃逆;或下痢赤白,表裏俱實者。
- 溫病發痙: 因濕熱生風,木來剋土,出現角弓反張等痙病症狀。
- 痢疾: 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煩渴。
- 陽厥: 熱深則厥深,蓋陽極則發厥也。急宜六一順氣湯治之。
- 產前產後諸症: 凡藥必加白朮、黃芩安胎為主。產前凡藥必加白朮、黃芩安胎為主。尋常外感,小柴胡去半夏加白朮,合四物湯,或合四君子湯,最能保胎除熱。
- 下利: 雜病下利當屬沉寒,傷寒下利多緣協熱。如繞臍硬痛,舌乾有苔,乃腸中燥屎未下,六一順氣湯下。
治療原理分析
六一順氣湯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的藥性及配伍關係來分析:
清熱瀉下,通腑降濁: 方中重用大黃、芒硝,二者皆為苦寒之品,具有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之功。大黃活血化瘀,芒硝潤燥軟堅,二藥合用,可強力清除腸胃積熱,軟化燥屎,使大便通暢。枳實、厚朴行氣導滯,消食化積,有助於推動腸道內容物下行,加強瀉下之力。
疏肝解鬱,升舉清陽: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舉陷,可疏理肝膽氣機,使氣機條達,有助於清陽之氣上升。白芍養血調經,柔肝止痛,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調和氣血,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等症狀。
益氣固表,調和營衛: 黃耆補氣固表,利水消腫,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解大黃、芒硝等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
特殊用法: 古方記載加入「鐵鏽水三匙」,其用意為「墜熱開結」,利用鐵的沉降之性,增強藥物向下通腑的作用。
總體而言,六一順氣湯以瀉下通便為主,兼顧疏肝解鬱、益氣固表,通過「釜底抽薪」之法,清除體內實熱,使氣機通暢,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方藥力較為峻猛,適用於熱結便祕、表裡俱實之證。
總結: 六一順氣湯以清熱瀉下、疏肝解鬱、益氣和中為主要治療機制,對於陽明熱結、溫病發痙、痢疾、陽厥等症狀皆有良好的療效。其配伍精妙,既能迅速清除體內實熱,又能調和氣血,扶助正氣,是中醫臨牀常用的有效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大黃、枳實、黃耆、厚朴、甘草、柴胡、芒消、芍藥。
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去甘草,加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
上先將水2鐘,滾3沸後入藥,煎至8分,臨服時入鐵鏽水3匙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六一順氣湯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一順氣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枳實、黃耆、厚朴、甘草、柴胡、芒消、芍藥。 主治:傷寒表裏有實熱,大便秘結,口舌乾燥,神昏譫語,胸腹硬滿而痛;或陽明失下而呃逆;或下痢赤白,表裏俱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