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腫湯

TA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9%
肺經 16%
肝經 13%
腎經 7%
大腸經 5%
三焦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3%
胃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塌腫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塌腫病症多因脾氣虛弱,衛氣不固,導致水濕停滯,外邪入侵而引起。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能補益脾氣,固護衛氣,從根本上預防外邪侵襲,防止水濕停滯,有助於改善塌腫的症狀。
  2. 利水消腫: 黃耆除了補氣固表外,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它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塌腫病症。

塌腫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止痛安神: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塌腫常伴有疼痛,白芍可舒緩疼痛,有助於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
  2. 收斂止血,固澀止汗:白芍能收斂止血,固澀止汗,對於塌腫引起的出血、汗出不止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此外,白芍還能補益氣血,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機體的恢復。

塌腫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塌腫多由氣血瘀滯所致,川芎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二、 清熱解毒:川芎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散瘀,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川芎在塌腫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

塌腫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塌腫症常伴有血瘀阻滯,導致局部腫脹疼痛,當歸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減輕腫痛。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塌腫症也可能伴隨氣血不足,導致體質虛弱,易於發病。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增強抵抗力,並能滋陰潤燥,使血液循環更加順暢,有助於緩解塌腫症狀。

塌腫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化痰利水:塌腫症多因脾虛濕困,氣機不暢所致。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利水之功效,可疏通氣機,健脾利濕,改善塌腫症的症狀。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塌腫湯中多含有甘寒之品,容易損傷脾陽。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度損傷脾陽,增強藥物的療效。

塌腫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塌腫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偏燥熱,加入甘草可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2. 益氣健脾: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解脾虛的功效。塌腫湯主要針對水腫、氣血不足等症狀,而脾虛會導致水濕停滯、氣血運行不暢,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緩解塌腫。

塌腫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利水消腫: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塌腫多由外感風寒濕邪入侵,導致氣機阻滯,水濕停滯而致。麻黃可發汗解表,驅散寒邪,並宣肺利水,使水濕消散,從而達到消腫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塌腫湯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朮、茯苓等,也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麻黃與之配伍,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塌腫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塌腫多因脾腎陽虛,氣血虧損所致,導致水濕停留,肢體浮腫。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扶正之效,能補益脾腎之陽氣,促進氣血生化,利水消腫。
  2. 固本培元:塌腫患者往往體質虛弱,元氣不足,容易反覆發作。人參可補益元氣,固本培元,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復發機會,從根本上解決塌腫問題。

因此,塌腫湯中加入人參,可起到補氣扶正、固本培元的作用,有助於促進水濕代謝,改善肢體浮腫,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塌腫湯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塌腫症狀,如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腫脹疼痛。乳香配合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能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腫痛,達到治療塌腫的目的。

塌腫湯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腫痛,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腫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塌腫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沒藥與之相配,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塌腫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壅滯所導致的腫脹、疼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罌粟殼味酸澀、性平,歸肺、大腸經,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斂肺、止瀉、鎮痛之功效。在塌腫湯中加入罌粟殼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止痛效果,以減輕患者因腫脹而引起的不適感。此外,罌粟殼還能收斂固澀,幫助改善局部組織的濕熱狀態,促進病灶部位的康復過程。然而,由於罌粟殼含有微量的麻痺性生物鹼,因此在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產生過度的副作用。總體而言,罌粟殼在塌腫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原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塌腫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來源

「塌腫湯」的原始組成,依據《惠直堂經驗方》記載,包含以下藥材:

  • 黃耆:補氣固表,利水消腫。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散風。
  • 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潤燥。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安神。
  • 乳香(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沒藥(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罌粟殼(蜜炙):止咳平喘,止瀉止痛。

此外,在《外科理例》、《濟陰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醫書中,也記載了不同組成的「塌腫湯」,但多數為外用洗劑,組成略有差異,如:

  • 甘草、乾漆、黃芩、當歸、生地黃、川芎、龜板 (出自《外科理例》及《古今醫統大全》)
  • 苦參、蛇牀子、鶴蝨、白芷、大薊、土茯苓、歸尾、威靈仙、龍膽草、生甘草、蔥白、蒼朮(出自《吳氏醫方彙編》)

本文主要分析以《惠直堂經驗方》中記載的「塌腫湯」為主,並輔以其他方劑的相關記載進行綜論。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綜合各醫書之記載,「塌腫湯」主治範圍廣泛,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瘡瘍腫痛:
    • 惡瘡、發背、癰疽、疔瘡: 本方擅長治療各種瘡瘍腫痛,無論是未成形的還是已潰破的瘡瘍,皆可使用。其作用機制在於,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瘡瘍消散或潰膿,達到「未成即消,已成即潰」的效果。
    • 瘡毒內陷: 對於瘡毒入內,導致神思昏倦、嘔吐等症狀,本方具有解毒消腫、扶正祛邪之功。
  2. 跌打損傷與筋骨疼痛:
    • 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及腫脹。
  3. 婦科疾病:
    • 產後腹痛、惡露不暢、赤白帶下: 本方通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產後腹痛、惡露不盡及赤白帶下等婦科常見問題。
    • 陰戶生瘡、腫痛、膿水淋漓: 各醫書均有記載,「塌腫湯」可作為婦科陰部瘡瘍的洗劑,能起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收斂瘡口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塌腫湯」之組方可謂攻補兼施,具有以下治療原理:

  • 補氣固表,扶正祛邪: 黃耆、人參補氣,可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抗邪能力,加速病邪的祛除。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芎、當歸、乳香、沒藥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血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及腫脹。
  • 疏風解表,發汗散邪: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將體內之邪氣向外發散,用於瘡毒初起或外感表證。
  •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白芍可養血柔肝,緩解因肝血不足或血瘀引起的疼痛。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陳皮理氣健脾,可消除因脾胃虛弱或濕邪引起的腹脹、納呆等症狀。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藥性,並具有緩和藥性峻烈之效。
  • 止咳平喘,止瀉止痛: 罌粟殼具鎮痛作用,適用於疼痛難忍的患者,且能止咳平喘。

綜上所述,「塌腫湯」之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通過扶正氣、祛邪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達到治療各種瘡瘍腫痛、跌打損傷、婦科疾病之目的,其配伍兼顧氣血、陰陽,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辨證施治思想。

結論

「塌腫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廣泛,治療範圍涵蓋外科、骨傷科及婦科等多個領域。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補氣固本、活血化瘀、祛邪解毒等方式,綜合調理機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其廣泛應用及多樣化的組成,也體現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及辨證論治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甘草3錢,乾漆3錢,生地黃2錢,黃芩2錢,當歸2錢,川芎2錢,鱉甲5錢(炙)。
上作一劑。用水數碗,煎數沸,去滓,常洗患處。
方中鱉甲,《外科理例》作「龜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塌腫湯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透疹的功效,因此孕婦、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背部膿瘡小便疼痛噁心反胃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塌腫湯, 出處:《外科發揮》卷八。 組成:甘草3錢,乾漆3錢,生地黃2錢,黃芩2錢,當歸2錢,川芎2錢,鱉甲5錢(炙)。 主治:婦人陰戶生瘡,或癢痛,或膿水淋漓。

塌腫湯, 出處:《惠直堂方》卷三。 組成:黃耆2兩,白芍2兩,川芎2兩,當歸2兩,陳皮2兩,甘草2兩,麻黃(去節)2兩,人參5錢,乳香(炙)5錢,沒藥(炙)5錢,罂粟殼(去頂蒂及筋,蜜炙)2兩。 主治:一切惡瘡、發背、癰疽、疔瘡痛不可忍者;或瘡毒入內,神思昏倦嘔吐者;又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婦人産後肚痛,惡露不快,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