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根湯

DOU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24%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3%
小腸經 3%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根湯中加入麥門冬,是為了其潤肺養陰的功效。

豆根味苦寒,善清熱解毒,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疔瘡、喉痹等症。但其性寒涼,若單用易傷脾胃,故需配伍麥門冬以滋陰潤肺,緩解豆根的寒性。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潤肺止咳的作用。與豆根同用,不僅能減輕豆根的寒性,還能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佳。

豆根湯方劑中包含山豆根,主要原因如下:

  1. 同名異物: 「豆根」在中藥學中指的是兩種植物的根部,分別是「山豆根」與「雞眼草」的根。方劑中使用「豆根」時,一般指「山豆根」,因為其藥效更強,且為常見的藥材。
  2. 藥效相符: 山豆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豆根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而山豆根的藥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因此被列入方劑中。

豆根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肺氣鬱結,改善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豆根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肺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桔梗的宣肺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2. 引藥入肺:桔梗藥性偏於上行,能引藥向上,使其藥力直達肺部,並擴散至咽喉部位,加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效果。

豆根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豆根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有效地降解熱毒,緩解咽喉腫痛,並滋潤燥熱,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知母還能與豆根等藥物相配合,起到增強藥效,協調藥性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豆根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豆根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天花粉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配合豆根、生地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2. 協同作用: 天花粉與豆根、生地等藥材相互協同,可以加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例如,天花粉與生地共同使用,可增強清熱涼血的作用;天花粉與豆根共同使用,可加強利尿通淋的作用。

豆根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豆根亦有清熱解毒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更好地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2. 滋陰潤燥:玄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陰虛燥熱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與豆根搭配,可更好地滋陰潤燥,促進身體恢復。

豆根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可配合豆根清熱解毒、利濕止痛,共同發揮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的作用。
  2. 配合豆根,增強功效:荊芥的疏風解表作用,可助豆根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痛作用更好地發揮,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因此,荊芥的加入,能有效提升豆根湯的治療效果,使其更能針對風熱感冒、熱毒蘊結等病症。

豆根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與豆根同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起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2. 化痰止咳,宣肺降氣: 射干還能化痰止咳,宣肺降氣,可與豆根共同作用,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因此,豆根湯中加入射干,可增強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肺熱咳嗽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豆根湯中加入連翹,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其能瀉火解毒,清熱散結,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癰腫疔瘡、乳癰、喉痹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豆根湯以豆根為君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而連翹的加入,則有助於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促進腫消,使藥效更加全面。

豆根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豆根同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症,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牛蒡子亦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效。與豆根同用,可促進水液代謝,緩解水腫,並有助於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對於濕熱蘊結、水腫疼痛等症,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豆根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豆根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兩者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因風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緩解胃腸不適: 薄荷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豆根則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緩解胃腸炎症。兩者配合,可以有效緩解胃腸不適,促進消化。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記載,豆根湯主要針對熱毒壅盛、咽喉不利之病症,其治療原理與臨牀應用可歸納如下:

一、主治病症與證候分析:

  • 咽喉腫痛、喉痹: 古籍中多次提及豆根湯用於治療「熱喉閉」、「咽喉腫閉疼痛」,以及「喉瘡毒甚熱極者」。這些病症皆指向咽喉部位的紅腫、疼痛,甚則閉塞不通之症。此類證候多因熱毒上攻,壅滯咽喉所致。
  • 喉蛾、喉癬: 《尤氏喉症指南》和《焦氏喉科枕祕》明確指出豆根湯可治「喉蛾」、「喉癬」,並提及此類病症多因「上焦火燥」或「受熱氣」所致,表現為咽喉內外的白色斑點或腫脹。
  • 瘄後餘毒、咳嗽口破: 這是豆根湯原始組方所針對的病症,提示此方亦可處理熱病後餘毒未清,導致的咳嗽、口腔潰瘍等症狀。
  • 小兒水氣腫滿、小便澀: 雖非豆根湯直接針對,但《聖惠方》所載「貍豆根湯」與豆根湯組成藥味多有重疊,且同治水氣腫滿、小便不利,暗示豆根湯及其變方亦可用於處理水濕內停,小便不利之症。

二、治療原理分析:

豆根湯的藥物組成,體現了清熱解毒、疏風利咽、養陰生津的治療原則:

  • 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山豆根、射干、連翹、牛蒡子等藥為本方之君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直擊病邪,能有效消除咽喉局部的紅腫熱痛。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薄荷、荊芥等藥物可疏散風熱,解除外感表證,並配合桔梗,宣肺止咳,能幫助驅除肺部滯留的邪氣,緩解咳嗽。
  • 滋陰降火、清熱生津: 麥門冬、知母、玄參、天花粉等藥物能滋陰降火,清熱生津,針對熱病傷陰,或體內陰虛火旺之證,能滋潤咽喉,緩解口渴、咽乾等不適。
  • 化痰散結: 天花粉、桔梗除了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外,也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助於排除咽喉部的痰液,改善喉嚨不利的情況。

三、古方應用解析:

  • 加減變化: 古籍記載中,豆根湯組方略有不同,如《慈幼新書》中去荊芥、薄荷,加甘草;《古今醫統大全》則將升麻加入,可見臨牀應用時,醫師會根據病患具體情況進行藥物加減,以求更精準的治療效果。
  • 外治結合: 除內服外,古人亦有用豆根湯漱口、含服之法,加強局部作用,可見本方不僅適用於內服,亦可作為外用,體現了中醫內外兼治的理念。
  • 與其他方劑比較: 古籍中常將豆根湯與其他治療喉病的方劑並列,如「破隘湯」、「綠雄散」等,可見豆根湯在治療喉病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並可以靈活搭配使用。

四、總結

豆根湯以清熱解毒、疏風利咽、養陰生津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熱毒壅盛咽喉、喉蛾、喉癬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且可根據病症輕重、虛實寒熱等不同情況,進行靈活加減應用。此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靈活應變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去心)、山豆根、桔梗、知母、天花粉、元參、荊芥、射乾、連翹、牛蒡子、薄荷。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瘡嘴破口角炎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豆根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麥門冬(去心)、山豆根、桔梗、知母、天花粉、元參、荊芥、射乾、連翹、牛蒡子、薄荷。 主治:瘄後餘毒未盡,咳嗽口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