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華湯
SHI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華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功效。附子為烏頭的炮製品,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的功效。
十華湯通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體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陽虛水腫、陽虛寒厥、陽虛腰膝酸冷等。附子的加入,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促進陽氣恢復,達到治病的目的。
十華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之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十華湯主治氣虛外感,症見畏寒、發熱、無汗、脈弱等。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固護衛氣,防止外邪入侵,從而達到治療氣虛外感的目的。同時,黃耆也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加速疾病的康復。
十華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疏散風寒:羌活味辛性溫,善於疏散外感風寒,尤其適用於風寒襲表,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
二、通絡止痛:羌活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止痛止癢,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痹痛、腰腿疼痛等,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十華湯中加入羌活,可以有效地發揮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十華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十華湯作為治療脾虛濕盛、水腫的方劑,白朮可以補脾益氣,燥濕利水,促進水濕運化,消退水腫。
- 固本培元,增強療效: 十華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病症。白朮可以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正氣,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因此,白朮在十華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體質。
十華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滯、健脾消食的功效。十華湯以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為主,橘皮的加入可幫助疏肝理氣,消除積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疏肝解鬱:橘皮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能夠緩解肝氣鬱結所導致的胸悶、心煩、脅肋疼痛等症狀。十華湯中常會加入其他疏肝理氣藥物,橘皮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肝氣疏泄,使氣機流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華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十華湯主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多等症,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緩解咽喉部位的炎症和阻塞,改善聲帶功能。
- 引藥下行: 桔梗還有引藥下行的功效,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竈部位。十華湯中其他藥物多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品,桔梗可以引導這些藥物直達咽喉部位,發揮更好的療效。
十華湯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十華湯多用於寒性腹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助陽化氣: 乾薑辛溫走散,能夠促進陽氣生發,化解寒凝之氣,有助於藥物更好的發揮作用。十華湯中其他藥材如吳茱萸、附子等也具有溫陽散寒之效,乾薑與之相配,可以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
十華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
- 溫經散寒:肉桂性熱,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寒凝血瘀、經脈不通所致的症狀,如手腳冰冷、腰膝酸冷、月經不調等,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補火助陽:肉桂可補腎陽,溫陽氣,對於陽虛體弱、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能起到溫補的效果。
十華湯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加入肉桂能有效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十華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更好地發揮藥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提高藥效的發揮。
因此,十華湯中加入甘草,不僅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還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華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其辛熱燥濕、降逆止嘔、溫中止痛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吳茱萸還有溫經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寒性腹痛、痛經等。在十華湯中,吳茱萸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夠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其藥效。
十華湯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五加皮性溫,味甘、辛,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十華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而五加皮的補益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病症。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 五加皮還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十華湯中常加入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五加皮的加入可以與這些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主治功效
十華湯主治功效分析
十華湯,出自《聖濟總錄》,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方包含附子、黃耆、羌活、白朮、橘皮、桔梗、乾薑、肉桂、甘草、吳茱萸、五加皮等十一味藥材,藥性溫熱,具備溫陽散寒、補氣健脾、理氣化痰、強筋利水等多重功效。
主治病證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十華湯主治“補元氣,調臟腹,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及治真陽傷憊,霍亂吐瀉,偏風𤸷麻痹痛,腳氣注腫,行履不得”。可歸納其主治病症如下:
- 真陽傷憊: 此乃方劑主治核心,指的是人體陽氣嚴重虛衰,導致臟腑功能低下,表現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等症狀。
- 霍亂吐瀉: 此處所指霍亂,多因寒濕內侵,或飲食不潔所致,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劇烈吐瀉。
- 偏風𤸷麻痹痛: 現代醫學所稱之風濕痹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甚至活動受限。
- 腳氣注腫,行履不得: 此處腳氣,非現代所指之腳氣病,而是指下肢水腫、疼痛,以致行走困難。
治療原理分析:
十華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溫陽散寒,扶正固本: 方中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藥,均為溫熱峻補之品,能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針對“真陽傷憊”及寒邪所致的“霍亂吐瀉”,起關鍵作用。
- 補氣健脾,運化水濕: 黃耆、白朮,為補氣健脾之要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並能運化體內水濕,針對“腳氣注腫”起到治療作用。
- 理氣化痰,和胃止嘔: 橘皮、桔梗,能理氣化痰,和胃降逆,改善因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羌活能解表散寒,祛風除濕,配合五加皮之強筋骨,利水消腫,可改善“偏風𤸷麻痹痛”,及“腳氣注腫”之症狀。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能調和諸藥藥性,並能緩急止痛,使諸藥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綜合分析:
十華湯以溫陽散寒為基礎,兼顧補氣健脾、理氣化痰、祛風除濕等多重功效,使正氣復,邪氣除。其藥性溫熱,主要針對陽氣虧虛、寒濕內侵所導致的各類病證。此方在治療真陽傷憊的同時,兼顧了霍亂吐瀉、痹痛、水腫等症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堪稱經典良方。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黃耆(銼)、羌活(去蘆頭)、白朮(炒)、青橘皮(湯浸,去白)、桔梗(炒)、乾薑(炮)、桂(去粗皮)、甘草(炙)、五加皮(用吳茱萸1兩,以水一碗,同五加皮煮之,水盡為度,去茱萸,細銼皮,焙乾用)各等分。
補元氣,調臟腑,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
上藥銼如麻豆。
每服3錢匕,用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個(擘破),煎至6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華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黃耆(銼)、羌活(去蘆頭)、白朮(炒)、青橘皮(湯浸,去白)、桔梗(炒)、乾薑(炮)、桂(去粗皮)、甘草(炙)、五加皮(用吳茱萸1兩,以水一碗,同五加皮煮之,水盡爲度,去茱萸,細銼皮,焙乾用)各等分。 主治:補元氣,調臟腑,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主治:真陽傷憊,霍亂吐瀉,偏風(疒帬)麻痹痛,腳氣註腫,行履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