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味地黃丸

SHI LIU WEI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幼心傳》卷上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17%
肺經 15%
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7%
膽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十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精不足常伴有氣虛,人參加入可補氣,使腎精得以充盈,起到扶正固本作用,提高藥效。
  2. 溫陽助陰: 人參氣味芳香,能溫陽氣,而地黃偏寒,加入人參可溫陽助陰,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性藥物過於寒涼而傷及陽氣,更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作用。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地黃滋陰潤燥,容易損傷脾胃,而白朮能補脾胃之氣,防止地黃滋陰過度而傷脾胃。

2. 增強補腎效果: 白朮可健運脾胃,使脾胃運化水溼功能增強,有利於腎氣充盈。同時,白朮還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地黃等補腎藥的功效。

綜上所述,白朮在十六味地黃丸中起到健脾益氣、增強補腎效果的作用,使補腎效果更佳,且不易傷脾胃。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方中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陰不足常伴隨脾虛濕困,導致水濕停滯,加重腎陰虧虛。茯苓利水滲濕,可祛除水濕,健脾益氣,促進水液代謝,使腎陰得以充養。同時,茯苓寧心安神,可緩解腎陰虛導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腎陰虛證。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源於其補腎填精、健脾益氣的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腎經,能補脾益氣,滋腎填精,並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其補腎填精之效,可與熟地黃、山茱萸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滋陰補腎之力;其健脾益氣之效,則可改善脾胃虛弱,促進營養吸收,進一步提高補腎填精的效率。此外,山藥的收斂固澀作用,有助於止瀉固精,防止腎氣外泄。因此,山藥在十六味地黃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全面提升藥效。

十六味地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陰補腎,調和臟腑功能,其組成中包含芡實,這是其重要的成分之一。芡實具有滋養肝腎、健脾止瀉的功效,對於腎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特別是在陰虛或腎虧的情況下,能有效調理身體的平衡。芡實的澱粉質含量高,能夠提供能量,並且其獨特的性質使其能夠補充腎氣,促進身體的健康。此外,芡實的利水消腫作用,對於調整體內水分代謝、改善腎功能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加入芡實不僅可以增強十六味地黃丸的整體療效,還能使其在調理腎臟功能方面發揮更為全面的作用。這樣的組合,使得方劑更加完整,對於調理人體的基礎代謝與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蓮子,主要考量其補脾止瀉寧心安神的功效。

蓮子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其具有健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等作用,能補益脾腎之氣,緩解腎陰不足引發的心悸失眠、腰膝痠軟等症狀。

十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蓮子可增強其補脾益腎的效果,並輔助緩解心腎不足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使整體方劑更具療效。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十六味地黃丸中多味藥性偏寒,甘草可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性更溫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易發揮,同時亦可解毒,減輕藥物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十六味地黃丸主要滋陰補腎,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弱,影響藥物吸收。陳皮的加入可以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促進藥物吸收,使補腎效果更佳。
  2. 調和藥性: 十六味地黃丸中多為滋陰補腎藥材,性寒,服用後可能出現脾胃不適,如腹脹、食慾不振等。陳皮性溫,可以溫脾胃,調和藥性,避免滋陰藥過寒,避免出現上述副作用。

在中藥方劑「十六味地黃丸」中,山楂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山楂性溫味甘酸,能夠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胸脅脹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山楂能夠增強方劑的消食化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麥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消食:麥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十六味地黃丸主要用於滋陰補腎,但脾胃虛弱則影響藥物吸收,故加入麥芽以健脾助運,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緩和藥性:地黃性寒,長期服用易損傷脾胃。麥芽甘溫,可緩和地黃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減少副作用。

綜上所述,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麥芽,既能健脾消食,又能緩和藥性,有利於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健胃,助藥力: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嘔、理氣化痰之效。十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但滋陰過度易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砂仁加入可溫補脾胃,有助藥力發揮。

2. 緩解滋陰藥的副作用:滋陰藥性寒涼,服用後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寒性副作用。砂仁溫中散寒,可緩解這些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

十六味地黃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瀉火」之效,有助於平衡補腎藥性,避免滋膩生痰。

黃連味苦性寒,能清心火、瀉胃火,更能降腎火,對於因腎陰不足引發的虛熱症狀,如口渴、心煩、尿赤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地黃丸本身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黃連可以防止滋補過度,造成濕熱內蘊,導致身體不適,從而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地黃滋陰補腎,容易導致濕濁內停,澤瀉可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避免濕氣阻礙藥效。
  2. 降火通淋:腎陰虧虛,易導致腎火上炎,出現口乾舌燥、小便赤澀等症。澤瀉能清熱利濕,降火通淋,配合地黃滋陰,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總之,澤瀉加入十六味地黃丸,不僅利水滲濕,避免藥效受阻,更能清熱降火,促進腎陰虧虛的恢復。

十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緩肝止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效。與地黃、熟地等滋陰補血藥協同作用,能更好地滋養肝腎,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疼痛症狀。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方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茱萸等偏溫燥,白芍的寒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烈的作用,避免滋陰補腎的同時損傷脾胃,確保方劑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白芍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改善肝腎陰虛症狀,還能更好地調和方劑的整體藥性,使之更加安全有效。

在中藥方劑「十六味地黃丸」中,連翹的應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連翹性微寒味苦,能夠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腔潰瘍、腫塊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連翹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六味地黃丸」是一款專門為改善小孩消化吸收功能弱而配製的中藥方劑。此方劑含有多種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芡實、蓮子、甘草、陳皮、山楂、麥芽、砂仁、黃連、澤瀉、白芍、連翹等,各具特色功效。

  1.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止咳化痰等功效,對於治療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等症狀有良效。

  2.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等症。

  3. 白朮:能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等,用於脾虛氣弱、食慾不振等症狀。

  4. 陳皮:性溫味苦辛,理氣行氣、健脾胃,適用於脾胃氣滯等問題。

  5. 茯苓:性平味甘淡,利水消腫,健脾胃,適用於水腫、脾虛等症狀。

  6. 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於濕熱痞滿、嘔吐等問題。

  7.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對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有幫助。

  8. 蓮子:補氣固脫、澀精止泄,適用於腎虛引起的問題。

  9. 麥芽:健脾胃、消食化積,適用於消化不良等問題。

  10. 芡實:固澀收斂、補中益氣,適用於腎虛、脾胃虛弱等。

  11.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適用於氣虛引起的多種問題。

  12.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適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等。

  13.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適用於脾虛、腎虛等。

  14.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適用於食積不消、脾胃虛弱等。

  15.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

透過這些藥材的共同作用,「十六味地黃丸」能有效改善小孩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脾胃健康,提高身體的整體狀態。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山藥1兩,米仁1兩,芡實1兩,蓮肉1兩,甘草1兩,陳皮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砂仁1兩,黃連1兩,澤瀉1兩,芍藥1兩,連翹1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清米湯化下。
(《幼科鐵鏡》)。《痘疹一貫》有使君肉,無連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滋膩作用,不宜與寒涼性中藥同用。
  • 本方有一定的收澀作用,不宜與瀉下藥同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六味地黃丸, 出處:《慈幼心傳》卷上。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山藥1兩,米仁1兩,芡實1兩,蓮肉1兩,甘草1兩,陳皮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砂仁1兩,黃連1兩,澤瀉1兩,芍藥1兩,連翹1兩。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