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二味地黃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涼血之效。可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燥熱、盜汗、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
- 補益腎陰: 生地黃能滋養腎陰,並可促進腎氣生化,對於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月經不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總之,生地黃在十二味地黃飲中發揮著滋陰降火、補益腎陰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十二味地黃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其能滋養心血,改善氣血不足,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與地黃、熟地等滋陰補血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提升方劑的補血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緩解疼痛。在十二味地黃飲中,當歸與川芎、丹皮等活血化瘀藥材配合,有助於改善血瘀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十二味地黃飲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扶正固本: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功效。十二味地黃飲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但腎陰虧虛常伴有脾氣不足、氣虛乏力等症。加入黃耆可補益脾氣,使脾胃健運,更好地吸收藥物,提升藥效,並能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抵抗力。
- 防止滋陰過度,陰陽平衡: 十二味地黃飲滋陰之力較強,若單純滋陰,易導致陰盛陽虛。黃耆補氣,可以平衡滋陰之力,避免陰陽失衡,使藥效更全面,更利於恢復健康。
十二味地黃飲中包含何首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之效。何首烏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其主要功效為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髮黑鬚。
在十二味地黃飲中,何首烏與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等藥物共同作用,起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養血安神之效,可有效改善因腎虛引起的頭昏眼花、腰膝酸軟、鬚髮早白等症狀。
十二味地黃飲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因其清熱涼血、退虛熱之效。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燥熱,對於陰虛火旺所引起的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地骨皮亦具滋陰降火之功效,能改善腎陰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耳鳴目眩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滋陰補腎、清熱涼血之功效。
十二味地黃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潮熱盜汗、心煩不寐、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狀,牡丹皮能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
- 配伍增效: 牡丹皮與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等藥材相配,能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腎、清熱涼血的功效,使方劑整體療效更佳。
在中藥方劑「十二味地黃飲」中,荊芥的應用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荊芥性溫味辛,能夠散風解表、透疹止癢,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荊芥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十二味地黃飲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頭昏腦脹、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白芷可以起到疏風解表、通鼻竅的作用,緩解不適。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白芷與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茱萸等配合使用,可以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明顯,提高整體療效。同時,白芷的辛散之性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更好地改善腎虛症狀。
十二味地黃飲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養血,緩解陰虛內熱: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與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補血藥材配合,能更好地滋陰養血,緩解陰虛內熱所致的潮熱、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能緩和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的寒性,防止過於寒涼,並與其他藥材如山藥、山茱萸等相配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滋陰補腎、清熱涼血的最佳效果。
在中藥方劑「十二味地黃飲」中,白僵蠶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祛風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白僵蠶性溫味甘,能夠祛風解毒、止癢止痛,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白僵蠶能夠增強方劑的祛風解毒作用,對改善風濕性疾病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十二味地黃飲中包含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腎,祛瘀通絡: 白蒺藜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活血通絡的功效。配合地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補腎藥物,可起到滋陰補腎、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因腎陰虛、肝血不足引發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 輔助藥效: 白蒺藜的祛瘀通絡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機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十二味地黃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在方劑中,它可以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協同作用,共同滋陰養血,緩解陰虛燥熱、咳嗽、口乾等症狀。
2. 緩解燥熱:地黃飲本身以補腎滋陰為主,但部分藥材偏於燥性,易產生燥熱之象。加入麥門冬可起到清熱潤燥的作用,平衡方劑的寒熱,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脾胃。
主治功效
十二味地黃飲
十二味地黃飲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風瘡。血風瘡是一種由於燥熱之邪內侵、風邪外襲、風濕相搏而引起的皮膚病。症狀表現爲身上出現疙瘩,像粟米一樣大小,瘙癢難耐,抓破後會滲出膿水,連成一片,小便不調,心煩口渴,晚上發熱,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
十二味地黃飲組成
十二味地黃飲由十二味中藥組成,分別是:
- 生地黃: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耆: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何首烏:何首烏在中醫藥中以多樣功效著稱,涵蓋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
- 地骨皮: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 牡丹皮: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 荊芥: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白芷: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白芍: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僵蠶: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 白蒺藜: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通絡、止癢殺蟲、利尿通淋、止渴除煩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十二味地黃飲功效
十二味地黃飲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止咳平喘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血風瘡、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瘡、癰腫、疔瘡等疾病。
十二味地黃飲用法
十二味地黃飲一般以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兒童用量酌減。
十二味地黃飲禁忌
孕婦禁用。
傳統服藥法
大生地6錢,當歸3錢,生黃耆3錢,何首烏5錢(生),地骨皮3-4錢,丹皮1錢5分,荊芥穗1錢5分,白芷1錢5分,白芍(酒炒)2錢,白僵蠶2錢,白蒺藜2錢,麥冬2錢。
滋血、潤燥驅風。
水煎,早、晚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二味地黃飲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胃部不適等。如果患者有胃腸道疾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二味地黃飲,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大生地6錢,當歸3錢,生黃耆3錢,何首烏5錢(生),地骨皮3-4錢,丹皮1錢5分,荊芥穗1錢5分,白芷1錢5分,白芍(酒炒)2錢,白僵蠶2錢,白蒺藜2錢,麥冬2錢。 主治:滋血、潤燥驅風。主治:血風瘡,燥熱內淫,風邪外襲,風濕相搏,發爲疙瘩,或如粟米,搔癢無度,破浸脂水,津淫成片,小便不調,心煩口渴,夜熱內熱,日輕夜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