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定風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對於風熱邪熱所致的肝風內動,或肝腎陰虛、血虛風燥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養血,以制約肝風,達到息風止痛的效果。
- 清熱涼血: 生地黃能清熱涼血,對於風熱邪熱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煩躁等症狀,生地黃能清熱解毒,降火止渴,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養血定風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風燥引起的症狀,而當歸能補益血氣,促進血液循環,從根本上改善血虛狀態,進而達到止風的效果。
- 引藥入血:當歸能引藥入血,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養血定風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也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而當歸能引導這些藥物更好地作用於血脈,達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涼血止痛: 赤芍味苦、微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該方治風濕痺痛、肢體麻木,多因血行不暢、瘀阻經絡所致。赤芍涼血活血,可散瘀止痛,改善血行,緩解痺痛症狀。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解熱毒,消除因風濕熱邪侵襲所致的炎症反應,有助於止痛消腫,促進病患康復。
綜上,赤芍在養血定風湯中發揮涼血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有效改善風溼痹痛、肢體麻木等病症。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並能疏通經絡,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助於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升陽舉陷,改善頭暈目眩: 川芎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補益氣血的藥物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陰虛內熱、血燥風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等症狀,天門冬能起到滋陰降火、養血安神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養血定風的效果。
- 益氣補虛,健脾益腎:天門冬同時具備益氣補虛、健脾益腎的功效。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患者,天門冬能起到補益氣血、增強體質的作用,從而提升機體抵抗力,減少風邪入侵,進一步促進養血定風的療效。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養血: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血生津之效。本方常用於治療血虛風燥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麻震顫、失眠多夢等症,麥門冬可滋陰養血,改善血虛之象,從而達到息風止痙之效。
二、清熱除煩:麥門冬還有清熱除煩的作用。血虛風燥往往伴有心煩不寧、口燥咽乾等症狀,麥門冬的清熱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養血定風之效。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痙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解痙止搐、息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絡,導致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口眼歪斜、抽搐痙攣等症狀,白僵蠶可起到緩解痙攣、平息風邪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養血、定風、祛風止痙之效。
養血定風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益肝腎,滋養精血: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髮、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風痺、肢體麻木、腰膝痠軟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潛陽安神,鎮定風邪: 何首烏能潛降肝陽,平息風火,對於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引起的眩暈、耳鳴、失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養血定風湯中加入何首烏,能夠起到補益肝腎,滋養精血,潛陽安神,鎮定風邪的作用,從多方面改善風痺症候。
養血定風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風症,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
- 平肝熄風:牡丹皮可清瀉肝火,平息肝風,對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失眠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養血定風湯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地清熱涼血、平肝熄風,達到治療血熱風盛、肝陽上亢所致的各種風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定風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血定風湯主治「癢風」,即遍身皮膚瘙癢而無明顯瘡疥皮疹,搔抓不止之症。其特點為皮膚乾燥無明顯損害,但癢感強烈,屬中醫「血虛風燥」或「風邪客於肌腠」之證候。
組成藥物與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生地五錢:滋陰涼血
- 當歸三錢:養血活血
- 赤芍二錢:清熱涼血
- 川芎五分:活血行氣
- 天冬二錢:滋陰潤燥
- 麥冬二錢:養陰生津
- 僵蠶二錢:祛風止癢
- 鮮首烏五至七錢:養血祛風
- 丹皮一錢五分或二錢:清熱涼血
- 桑枝二十寸:祛風通絡
外洗方
- 地膚子、蒼耳葉、浮萍:祛風止癢除濕
治療原理與組方邏輯
此方以「養血祛風」為主旨,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理念:
養血滋陰組:
- 生地、當歸、天冬、麥冬、鮮首烏共奏養血滋陰之效,針對「血虛生風」之根本
- 川芎少量配伍,使養血而不滯血
祛風止癢組:
- 僵蠶為祛風止癢要藥,配合桑枝宣通經絡
- 外洗方直接作用於皮膚,加強止癢效果
涼血清熱輔助組:
- 赤芍、丹皮清解血分鬱熱,防止血虛夾熱
整體配伍特點為:
- 重用地黃、首烏等滋養藥物以補其虛
- 少量祛風藥標本兼治
- 內服外治相結合
可能的功效擴展
根據藥物配伍,此方可能還具有:
- 改善皮膚乾燥脫屑
- 緩解血虛型蕁麻疹
- 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 滋養肝腎不足之陰血虧虛證
此方適合長期慢性皮膚瘙癢而無明顯熱象者,通過調整體內血液狀態來達到「血足風滅」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當歸3錢,赤芍2錢,川芎5分,天冬2錢,麥冬2錢,僵蠶2錢(生研),鮮首烏五7錢,丹皮1錢5分或2錢。
上加桑枝20寸,水煎,溫服無時;或為丸服亦可。
外用地膚子、蒼耳葉、浮萍煎湯暖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風邪入侵、血虛生風引起的皮膚瘙癢。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濕。
- 本方有出汗、口乾、便溏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定風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生地5錢,當歸3錢,赤芍2錢,川芎5分,天冬2錢,麥冬2錢,僵蠶2錢(生研),鮮首烏5-7錢,丹皮1錢5分或2錢。 主治:癢風。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