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黃耆湯

GUI ZHI JIA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8%
心經 13%
胃經 12%
腎經 9%
肝經 9%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黃耆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此方主要針對寒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疾病,而桂枝可溫陽散寒,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補陽氣、改善症狀的效果。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流通,營衛調和。方中黃耆補氣固表,與桂枝相配合,可有效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體虛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

桂枝加黃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桂枝的辛溫燥烈之性: 桂枝性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但過於溫燥容易傷陰耗津。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可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避免傷陰,並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補充氣血,益陰養血: 桂枝加黃耆湯以補氣為主,黃耆補氣,而白芍養血,二者相輔相成,氣血調和,更能有效改善氣虛血弱之症。白芍還能滋陰潤燥,與黃耆共同促進機體恢復。

桂枝加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桂枝性溫,黃耆性溫,甘草性甘,味平和,可以調和桂枝與黃耆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增強桂枝與黃耆的補氣固表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並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桂枝加黃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助桂枝發揮解表散寒之功: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之效,能助桂枝溫陽散寒,驅除外邪,促進汗出,達到解表散寒之功。

2. 緩解桂枝辛溫之弊: 桂枝性溫,過於辛溫,容易耗氣傷津。生薑能緩解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患者津液,使藥物更加平和溫和,不傷正氣。

桂枝加黃耆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桂枝辛溫之性: 桂枝性辛溫,容易造成燥熱,而大棗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中和桂枝的燥性,避免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2. 補益脾胃,增強藥效: 大棗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可以健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藥效。同時,大棗的甘甜味也能改善藥物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桂枝加黃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桂枝辛溫解表,與黃耆相輔相成,可提升藥效,使表邪易於散解。
  2. 扶正祛邪:黃耆補氣固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扶助正氣,而桂枝溫經通脈,驅散寒邪,二者相合,可達扶正祛邪之效,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

主治功效


桂枝加黃耆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桂枝加黃耆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是中醫臨床常用方劑之一。通過對多篇古醫籍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主要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桂枝加黃耆湯主要用於治療黃汗病,以及某些情況下的黃疸病。

黃汗的典型症狀包括:

  • 身重,汗出已輒輕:身體沉重,出汗後症狀暫時減輕。
  • 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病久會出現肌肉跳動,伴胸痛。
  •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腰部以上出汗,腰部以下無汗,腰髖部弛緩疼痛,感覺皮膚中有異物感。
  • 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病情嚴重者,會出現食慾不振,身體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暢等症狀。
  • 兩脛自冷:小腿發冷。
  • 發熱:身體發熱。
  • 暮盜汗:夜晚盜汗。
  • 腳氣頑麻腫痛:某些情況下可見腳氣病症狀。

黃疸的適應症:

  • 脈浮:脈象浮。
  • 腹中和:腹部無明顯脹滿不適。
  • 小便不利:小便不暢。
  • 有表證:伴有惡寒、發熱等表證。

治療原理

桂枝加黃耆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方劑組成和古醫家的論述中窺見一二。

方劑組成:

  • 桂枝: 溫經散寒,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 甘草: 調和諸藥,補益脾氣。
  • 生薑: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大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黃耆: 補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綜合分析:

  1. 針對病因病機: 黃汗病的病因病機,多為濕邪鬱阻,營衛不和,導致氣機不暢,津液代謝失常。黃耆能補氣固表,黃汗多屬表虛之證型。
  2. 桂枝與黃耆的協同作用:
    • 桂枝發散表邪,溫通經脈,助衛陽宣發;黃耆補氣固表,益衛氣以止汗。
    • 二者合用,一散一補,既能祛除表邪,又能固護衛氣,達到調和營衛,固表止汗的目的。
  3. 芍藥與甘草的配合:
    • 芍藥斂陰和營,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二者合用,既能緩解肌肉痙攣疼痛,又能協調諸藥,增強療效。
  4. 生薑與大棗的輔助:
    • 生薑溫中散寒,助桂枝發散;大棗補益脾胃,資助氣血生化之源。
    • 二者合用,既能增強發散之力,又能顧護脾胃,防止發汗太過傷正。

古醫家觀點:

  • **《金匱要略心典》**指出:“桂枝發散之中,必兼黃耆固衛,斯病去而表不傷。抑亦助正氣以逐邪氣也。” 強調了桂枝與黃耆一散一補,既能祛邪,又不傷正。
  •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認為桂枝加黃耆湯“托陽排結”,即藉由扶助陽氣來排除體內的濕邪。
  • **《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認為此方能調暢氣機,祛除濕邪。
  • 《醫門法律》 強調此方是“和其榮衛”,而非單純發汗。

總結

桂枝加黃耆湯以桂枝、黃耆為主藥,通過調和營衛,固表止汗,利水祛濕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黃汗、黃疸等病症的目的。其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本方劑非單純補虛,亦非單純發汗解表,而是藉由調和營衛、暢通氣機,讓身體自行排除病邪,故而能廣泛應用於黃汗、以及兼有表虛或脈浮等證型的黃疸。

傳統服藥法


桂枝2兩,芍藥2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黃耆2兩。助陽散邪,以發鬱阻之濕。
以水8升,煮取3升,溫服1升。須臾飲熱稀粥1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虛黃《靜香樓醫案》: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黃耆、白芍、茯苓、生薑、炙草、大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枝加黃耆湯有發汗解肌的作用,所以孕婦和體質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黃疸黃熱病不易流汗腹瀉無尿及少尿食慾不振身體沉重全身酸痛心情煩燥流汗顏色黃皮膚顏色發黃身體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動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黃耆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桂枝2兩,芍藥2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黃耆2兩。 主治:助陽散邪,以發鬱阻之濕。主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