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薷湯以「香薷」為君藥,主要源於其辛溫解表之功效。香薷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善於發散風寒,解表止咳,利水消腫。對於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以及夏季暑濕傷中,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香薷皆有顯著療效。
此外,香薷還具有芳香化濕之效,能疏散暑濕,健脾利濕,故常用於治療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因此,香薷湯以香薷為君藥,正是其解表化濕、兼顧寒濕之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外感風寒、暑濕傷中之良方。
香薷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香薷性辛溫,能發汗解表,但可能偏於燥烈,容易傷津。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香薷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效更加協調。同時,甘草還具有補氣益脾、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有助於提升香薷湯的療效,並降低其副作用。
香薷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香薷湯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白扁豆能加強其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作用,協同香薷、厚朴等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暑濕感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在香薷湯中,白扁豆可以輔助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香薷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滲濕之功。香薷湯以解暑化濕為主,而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能幫助香薷湯更好地祛除暑濕,防止暑濕內困。同時,赤茯苓也能健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一步增強機體對暑濕的抵抗力。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香薷湯的利水滲濕功效,還可健脾和胃,更好地達到解暑化濕的目的。
香薷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固表:香薷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黃芪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功效。患者因感受風寒而正氣不足,表虛易感,黃芪可補氣昇陽,固護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從而抵禦外邪侵襲,達到治本之效。
二、協同解表:香薷湯中主要以香薷、紫蘇等解表藥爲主,黃芪可增強解表藥物的療效,協同解表,使藥力更強,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感冒症狀。
香薷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助脾胃,化溼濁: 香薷湯主要功效爲解表散寒、化溼止嘔,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肺經,能燥溼化痰、行氣消食,與香薷協同作用,增強解表散寒之力,並助脾胃運化,消除溼濁,使解表效果更佳。
- 調和藥性: 香薷湯中藥材性偏寒涼,厚朴性溫,加入厚朴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太過,避免損傷脾胃。此外,厚朴能增強香薷的驅寒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香薷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因為陳皮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理氣燥濕: 陳皮性溫,味辛,能理氣化痰,燥濕止瀉。香薷湯主治暑濕感冒,而陳皮可助香薷解表散寒,同時去除濕邪,促進脾胃運化,避免因濕氣停滯而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調和藥性: 香薷辛溫,容易燥烈,而陳皮性溫,能調和藥性,使藥性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避免出現燥熱上火等副作用。
香薷湯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與香薷、藿香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解表散寒、化濕解暑的效果。
2. 宣散風熱: 香薷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暑濕感冒等症狀。菊花能疏散風熱,可輔助香薷、藿香等藥材,清熱解表,緩解患者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
因此,菊花加入香薷湯,可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暑濕感冒等病症。
主治功效
香薷湯
整體功效
疏風解表,和胃止嘔。
主治
飲食不節,饑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或食畢便睡,或驚憂恚怒,或勞役動氣,便欲飲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
香薷湯是一首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不節的方劑。方中香薷、甘草、白扁豆、赤茯苓、黃耆、厚朴、陳皮、菊花等藥物,既能疏散風寒,又能和胃止嘔,對於飲食不節、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滿悶、嘔吐等症狀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傷寒表未解,心下痞,但頭汗出,無大熱,微惡寒,手足冷者,香薷湯主之。"
- 《金匱要略》:"傷寒中風,得之二三日,身痛如虎,頭痛,目痛,項強,腰痛,骨節疼痛,不欲動,但欲睡臥,惡風,無汗,若有汗,必自汗出,無大熱,但頭汗出,身無汗,手足冷,脈浮緊者,香薷湯主之。"
- 《溫病條辨》:"傷寒表未解,心下痞,但頭汗出,無大熱,微惡寒,手足冷者,香薷湯主之。"
- 《中醫臨床治療學》:"本方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不節所致的胸膈滿悶、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香薷1斤。
以水1鬥,煎取3升,熱含冷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香薷湯是一首具有疏散風寒、和胃止嘔功效的方劑,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不節所致的胸膈滿悶、嘔吐等症狀。
- 本方具有一定的辛溫燥烈之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含有香薷、厚朴等藥物,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小兒、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組成:香薷2兩,蓼子1兩。 主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
香薷湯, 出處:《外台》卷六引《救急方》。 組成:生香薷(切)1升,小蒜1升(碎),厚朴6兩(炙),生薑10兩。 主治:霍亂,腹痛吐痢。
香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香薷1兩,藿香葉1兩,白豆蔻(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白朮1兩,麥門冬(去心,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 主治:産後嘔逆不止。
香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香薷(銼)2握,木瓜(去瓤子,焙乾,銼)半兩,荊芥穗半兩,熟艾半兩,陳廪米(炒)半合,黑豆(炒)1合。 主治:霍亂吐瀉,煩渴腹痛,或轉筋體冷,脈微。
香薷湯,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 香薷湯(《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香薷1兩5錢,甘草1兩5錢,扁豆1兩5錢,赤苓1兩,黃耆2錢,厚朴2錢,陳皮2錢,菊花1錢。主治:益氣調中,清暑去濕。 。 主治:益氣調中,清暑去濕。
香薷湯, 出處:《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白扁豆(炒)1兩,茯神1兩,厚朴(去粗皮,銼,薑汁炒)1兩,香薷(去土)2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寬中和氣,調營衛。常服益脾溫胃,散宿痰停飲,能進食,闢風、寒、暑、濕、霧露之氣。主治:飲食不節,饑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或食畢便睡,或驚憂恚怒,或勞役動氣,便欲飲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