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湯

YI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二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肝經 15%
腎經 12%
胃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燥濕,化瘀止痛:蒼朮性溫燥,具有理氣燥濕、化瘀止痛的功效。益母湯中加入蒼朮,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尤其對於血瘀、濕阻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改善作用。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益母湯以活血化瘀為主,加入蒼朮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藥效更佳。蒼朮能增強脾胃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更好地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益母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在其組成中包含了杜仲這味藥材。杜仲,性溫、味甘微辛,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被廣泛應用於婦科與泌尿系統疾病的治療中。在益母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是因為該方劑多用於調理婦女的月經不調、產後恢復以及血瘀等問題。杜仲能夠補益肝腎,對改善因肝腎虛弱導致的月經失調有著正面作用;同時,它還能增強身體的康復能力,幫助產後婦女更快地恢復體力。此外,杜仲的安胎效果也使得益母湯適合用於孕期保養,以預防流產或早產的情況發生。總體而言,杜仲在益母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體方劑的療效,更為婦女的生殖健康提供了全面的支持與保護。

益母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緩解藥性寒涼: 益母湯偏寒涼,用於治療血瘀、經閉等症狀。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能緩解益母湯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
  2. 協同活血,改善氣血循環: 枸杞子有補血活血之效,與益母湯中的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經閉等症狀,增強藥效。

益母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於調理婦女的生理機能,對於經期不順、產後恢復等問題有著良好的療效。在益母湯的組成中,包含了羌活這一味藥材,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與腎經,具有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

羌活之所以被納入益母湯之中,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施治原則。在治療婦科疾病時,常常會遇到因寒邪入侵或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疼痛問題,如經痛或是產後腰背酸痛等。羌活能有效驅除體內的寒氣,改善因寒而致的氣血凝滯狀況,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羌活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婦女在經期或是產後更好地排除體內的瘀血,有利於身體的康復。因此,在益母湯中加入羌活,不僅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溫通作用,還能進一步提升其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的療效。

益母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利水消腫:益母湯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但某些情況下,瘀血伴隨水腫,此時茯苓的利水消腫作用便發揮效用。茯苓能利水滲濕,消腫止痛,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改善水腫,進而更有效地促進瘀血消散。

二、健脾益氣:益母湯中含有活血化瘀藥物,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維持機體氣血運行平衡,提高藥物療效。

益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女性經期血虛、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益母湯本身以活血化瘀為主,加入當歸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二、滋陰養血,緩解經期不適:當歸除了活血化瘀外,還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緩解女性經期陰血不足所引起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加入當歸可以使益母湯的功效更全面,更適合女性經期保健。

益母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緩解藥性及增強療效。

  1. 理氣解鬱,行氣止痛: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益母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而這些疾病往往與氣血瘀滯、肝氣鬱結有關。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解鬱,緩解疼痛,使藥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益母湯中多用寒涼藥材,如益母草、當歸等,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傷脾胃陽氣。陳皮性溫,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

益母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含有淫羊藿。淫羊藿,又稱仙靈脾,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在益母湯中加入淫羊藿主要是為了調理女性生殖系統,特別是對於因腎虛導致的婦科問題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

根據中醫理論,腎藏精,主生殖,腎氣不足往往會影響到女性的生理週期和生育能力。因此,在針對婦科疾病的治療上,補腎壯陽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淫羊藿能夠補腎陽、強筋骨,對於改善由腎虛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恢復不良等問題,都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此外,淫羊藿還具有活血通絡的效果,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或不適。綜合這些因素,淫羊藿在益母湯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有助於調節女性內分泌,還能增強身體的整體機能,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婦科疾病的目的。

益母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益母湯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婦科疾病常伴有瘀血阻滯,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瘀血,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疏肝解鬱:川芎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婦科疾病的發生,往往與肝氣鬱結有關,川芎能疏肝解鬱,調節氣機,使氣血流通,進一步促進疾病的恢復。

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益母湯的療效,使其更全面地治療婦科疾病。

益母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下焦: 益母湯主治婦科疾病,多伴隨氣血虛弱,脾胃不健。白朮味甘性溫,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可增強脾胃運化,使藥力更易到達下焦,更好的發揮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
  2. 扶正祛邪,防治脾虛: 婦女經期或產後,元氣損傷,容易出現脾虛濕困。白朮可健脾祛濕,扶正固本,防止因脾虛導致藥效減弱,或出現其他並發症,保障患者健康。

益母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益母湯以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但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可溫中止嘔,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二、 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對於一些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生薑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配合其他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益母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婦科疾病,如產後瘀血、月經不調等症狀。其組成成分根據不同版本有所差異,但若益母湯中含有葛根,則其用意多為利用葛根的特性來輔助治療。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在中醫裡被認為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對於婦科疾病來說,葛根能通過升舉清陽之氣,幫助改善因氣虛下陷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此外,葛根還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瘀血,減輕相關不適。在益母湯中加入葛根,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還可以兼顧調理身體機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益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益母湯以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為主,藥性偏於寒涼,而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也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的作用,可以幫助益母湯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同時也提高藥物的療效。

因此,甘草在益母湯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母湯」及其組成介紹

中藥方劑「益母湯」,主要成分有:蒼朮、杜仲、枸杞子、羌活、茯苓、當歸、陳皮、淫羊藿、川芎、白朮、生薑、葛根、甘草。

組成介紹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 枸杞子:具有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的功效。
  • 羌活: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精、祛風除濕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葛根: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 中藥方劑「益母湯」由蒼朮、杜仲、枸杞子、羌活、茯苓、當歸、陳皮、淫羊藿、川芎、白朮、生薑、葛根、甘草等藥材組成。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等功效;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等功效;枸杞子具有滋陰、補氣等功效;羌活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等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等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等功效;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精等功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等功效;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等功效;葛根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銼)1大劑,川芎2錢,當歸2錢。
大有補益,去舊生新。
水煎,去滓,入黃酒、童便各1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母湯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量過多、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產後腹痛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湯, 出處:《女科切要》卷二。 組成:熟地1錢,陳皮1錢,香附1錢,阿膠1錢,益母草1錢,白朮1錢,蒲黃1錢,甘草1錢,黃芩1錢。 主治:涼血補血。主治:血崩。

益母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二。 組成:益母草(銼)1大劑,川芎2錢,當歸2錢。 主治:大有補益,去舊生新。主治:産後惡露不盡,攻衝心腹,或作眩暈,或寒熱交攻。

益母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蒼朮1錢半,杜仲1錢半,枸杞1錢半,羌活1錢半,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陳皮1錢半,羊藿1錢半,川芎1錢半,白朮1錢,薑炭1錢,乾葛3錢,甘草3分。 主治:酒傷脾胃,四肢痠軟作戦,或筋搐痛。

益母湯,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酒炒)1錢,熟地(薑汁炒)1錢,條芩1錢,陳皮1錢,香附(醋炒)1錢,阿膠(蛤粉炒)1錢,益母草1錢半,白朮(去蘆)1錢半,玄參8分,蒲黃(炒)8分,甘草4分。 主治:婦人血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