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寧血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止血:當歸為補血藥之首,能滋養血液,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對於女性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崩漏、產後惡露不淨等血虛兼血瘀的病症,當歸能起到補血止血的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兼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痛經、經血不暢、跌打損傷等病症,當歸能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因此,寧血湯中使用當歸,既能補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各種出血及瘀血癥狀。
寧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利用其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止血安胎的目的。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養血斂陰之性,能滋養肝血,減少血熱妄行,有助於止血;柔肝止痛之效,能舒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
因此,在寧血湯中加入白芍,不僅能有效止血,還能緩解孕婦因血虛或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達到安胎的功效。
寧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方中加入熟地黃,可以補益氣血,滋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出血症狀。
- 涼血止血: 熟地黃雖性溫,但其入腎經,可以涼血止血,尤其適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總之,熟地黃在寧血湯中,不僅能補益氣血,更能涼血止血,起到雙重作用,達到止血的效果。
寧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涼血功效能清熱解毒,降火涼血,適用於熱盛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
- 滋陰養血: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能滋養心陰,補益肝腎,使血脈充盈,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對於陰虛血燥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生地黃也有良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寧血湯中加入生地黃,可通過其涼血止血和滋陰養血的雙重功效,有效地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寧血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能清熱涼血,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良好療效。同時,牡丹皮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凝滯,有助於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寧血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寧血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地骨皮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寧血湯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地骨皮可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對血管的損傷,從而止血。
- 滋陰降火: 地骨皮能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引起的出血。寧血湯中,地骨皮可補益陰液,降低體內火氣,抑制出血。
因此,地骨皮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降火,有助於寧血湯更好地發揮止血功效。
寧血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養血止血: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益氣止血的功效。其潤肺生津之效可以緩解血熱燥咳,而養血止血的功效則有助於改善因陰虛血燥導致的出血症狀。
- 清熱解毒,緩解燥熱:寧血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而沙參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燥熱,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血效果。
寧血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肺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在寧血湯中,白芥子可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化解瘀血,緩解疼痛。
- 止血止痛:白芥子能溫陽散寒,並具有止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出血疼痛,白芥子可溫陽化瘀,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因此,白芥子在寧血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寧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更安全有效。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更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在寧血湯中,甘草可以增強止血、活血化瘀的藥效,使止血效果更佳,並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甘草在寧血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使藥性更為協調,更能增強藥效,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寧血湯主治功效分析
寧血湯出自陳士鐸《石室祕錄》,主治血燥所致的諸症,其症狀表現為鼻衄(鼻出血)、心煩不寐、不能安枕、怔忡(心悸不安)。 方中藥物精選,旨在以平和之法,緩解血熱,滋養血液,達到寧血止血的目的。 不同於一些急於止血的方劑,寧血湯更注重從根本上調理血分,使其恢復平衡。
治療原理:
陳士鐸在《石室祕錄》中指出,此方「全無驚張之氣,一味和解,火鬱於肝木之中,不覺漸漸自散。此靜治之妙法也。」 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寧血湯的治療精髓——以「靜」治「動」。 血燥,本質上是血熱,如同體內的一把火,燥熱傷陰,導致一系列症狀的發生。 寧血湯並非直接撲滅這把火,而是採用平和滋潤的方法,慢慢地將體內鬱積的熱邪疏散出去。 其治療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清熱涼血: 生地黃、牡丹皮、地骨皮均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它們共同作用,清泄血分之熱,從根本上解決血燥的病因。
滋陰養血: 熟地黃、當歸、白芍、沙參等藥物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它們能滋養陰液,濡潤血脈,使血液得到滋養,恢復其正常的運行功能,從而有效地改善血燥的症狀。 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髓,從腎陰入手,使陰液充足,而腎陰充足是血的根本。
活血化瘀: 當歸、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瘀滯,防止血瘀加重病情。 白芍則養血柔肝,緩解肝鬱,避免肝火循經上炎加重血熱。
調和氣血: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使諸藥協調配合,發揮最佳療效。 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散結,輔助調暢氣機,防止氣滯血瘀。 此處白芥子之用,非單純止咳化痰,更重要的是其利氣之功,有利於氣血的運行。
陳士鐸在《辨證錄》中更進一步闡述了寧血湯的組方理念,他認為血崩昏暈時,應先救氣,再補血,最後補火。 寧血湯雖未明確提出「先救氣」的觀點,但其方中甘草益氣,沙參養陰,間接地也起到扶助正氣的作用,為後續的補血、清熱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寧血湯通過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等多個方面共同作用,以平和緩和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血燥的問題,最終達到寧血止血的目的,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其「靜治」的理念,也為後世治療血熱證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傳統服藥法
當歸7錢, 芍藥3錢, 熟地5錢, 生地3錢, 丹皮1錢, 地骨皮5錢, 沙參3錢, 白芥子1錢, 甘草1錢, 炒棗仁1錢。
加荊芥5分,血動者最宜服之。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血燥引起的鼻衄、心煩失眠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痰。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寧血湯, 出處:《中醫眼科學》。 組成:仙鶴草、旱蓮草、生地黃、梔子炭、白芍、白及、白蘞、側柏葉、阿膠、白茅根。 主治:雲霧移睛。
寧血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當歸7錢,芍藥3錢,熟地5錢,生地3錢,丹皮1錢,地骨皮5錢,沙參3錢,白芥子1錢,甘草1錢,炒棗仁1錢。 主治:血燥乃血熱之故,往往鼻中衄血,心煩不寐,不能安枕,怔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