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芍地黃湯

歸芍地黃湯

GUI SHAO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8%
心經 18%
腎經 14%
脾經 14%
胃經 7%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因芍藥、當歸養血活血,容易出現血熱妄行,生地黃能滋陰降火,防止血熱上攻,起到平衡作用。
  2. 滋陰潤燥:歸芍地黃湯主治血虛證,常伴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潤燥,使血脈充盈,改善血虛所致的乾燥症狀。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以生地黃滋陰養血,但單用生地黃滋陰力量較弱,需搭配當歸補血以增強療效。
  2. 活血化瘀: 當歸除了補血,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方中芍藥、地黃都有養血、涼血的作用,但可能導致血行不暢,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使藥效更佳。

歸芍地黃湯以當歸補血活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滋陰養血、清熱涼血的功效。

歸芍地黃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腎陰虛,滋陰養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效,可與生地黃、當歸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滋養肝腎陰血,緩解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口燥咽乾等。
  2. 調節氣血,止痛安神: 白芍還能調節氣血運行,緩解血瘀所致的疼痛,並具有安神定志之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緩解因陰虛血燥所致的不安、失眠等症狀。

總而言之,白芍在歸芍地黃湯中,不僅能滋陰養血,更能緩解疼痛,安神定志,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劑[歸芍地黃湯]中的枸杞子主要用於滋補肝腎、明目。枸杞子能滋養肝腎,增強視力,配合當歸、白芍等藥物,能增強滋補肝腎的作用,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視力減退、頭髮早白等症狀。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牡丹皮,可清熱涼血,緩解血熱瘀阻所致的疼痛,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痛經等。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牡丹皮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當歸、芍藥等藥物配合,可更好地活血化瘀,改善血運行,緩解疼痛;與地黃等藥物配合,可更好地滋陰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瀉火之效。方中地黃滋陰補腎,但易於滋膩生火,而知母則可清瀉腎陰虛所致的虛火,避免滋陰過度,保持陰陽平衡。
  2. 配伍相宜: 知母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知母與黃柏同用,清熱瀉火更顯著;與生地、麥冬等藥材配合,則能更好地滋陰潤燥,起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作用。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人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補氣扶正:歸芍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血虛常伴氣虛,導致患者面色蒼白、乏力疲倦。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功,能補益氣血,改善患者的虛弱狀態,提高機體抵抗力。
  2. 協調藥性:方中生地黃性寒,芍藥性微寒,容易寒涼傷胃,而人參性溫,能緩解生地黃、芍藥的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效更加協調。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歸芍地黃湯以滋陰補血為主,其中生地黃性寒,芍藥性微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調和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負擔。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調和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歸芍地黃湯補血滋陰、養血調經的效果,提高藥效,使藥力更為平和有效。

歸芍地黃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地黃滋陰補血,但亦可引致陰虛內熱。地骨皮的加入,可以清熱涼血,平衡地黃的滋陰作用,避免滋膩傷陽。
  2. 降火退虛熱: 方中芍藥養血柔肝,歸脾補血益氣,地黃滋陰補血。但若體內有虛熱,則滋陰補血反而容易助長熱勢。地骨皮可以降火退虛熱,使藥性更平和,避免滋陰過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芍地黃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歸芍地黃湯主要治療「血虛咳嗽」。中醫理論認為,血虛可導致肺失濡養,引發虛性咳嗽。此方針對陰血虧虛所致之乾咳少痰、咽喉乾燥、咳聲低弱、午後或夜間加劇等症候。其特點在於滋陰養血以治本,而非簡單止咳治標。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基礎:本方實為六味地黃丸(熟地改生地)加當歸、白芍而成。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之陰,為治療陰虛基礎方劑。

  2. 加味藥材

    • 當歸:補血活血,針對血虛本質
    •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
    • 生地易熟地:增強清熱涼血功效,適合陰虛兼有虛熱者
  3. 配伍邏輯

    • 滋陰養血組合:生地+山茱萸+山藥補三陰(肝脾腎)
    • 活血涼血組合:丹皮+當歸+白芍調和營血
    • 利濕瀉濁組合:茯苓+澤瀉防止滋膩留濕
  4. 治療機轉

    • 通過滋補肝腎之陰(乙癸同源)以充養全身陰血
    • 養血柔肝可間接益肺(金水相生,肝肺氣機調和)
    • 涼血養血可清虛熱,改善陰虛內熱所致咳嗽
    • 利濕成分防止陰藥滋膩,保持脾胃運化功能
  5. 整體功效推導: 此方展現「養血滋陰為主,兼顧涼血利濕」的立方思路,針對血虛陰虧之本,輔以調和之品,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標本兼治,適合長期陰血不足導致的虛性咳嗽。

傳統服藥法


當歸、白芍、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證因方論集要》卷一)。本方改為丸劑,名「歸芍六味丸」。(見《飼鶴亭集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血虛咳嗽,若有痰多、咳嗽頻繁、胸悶氣短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加用化痰止咳、宣肺平喘等藥物。

相關疾病


易感到驚嚇月經腹痛皮膚疣咳血肺氣腫咳嗽貧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胃腸出血口乾口渴眼睛模糊舌苔乾燥(舌乾)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歸芍地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生地、歸身、白芍藥、枸杞、丹皮、知母、人參、甘草、地骨皮。 主治:補血。主治:血虛咳嗽

歸芍地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 主治:外感吐血,失血太多,脈芤而澀者;肝腎真陰不足,不能滋養榮衛,眼花耳鳴,口燥舌乾,津液枯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