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沙參性味甘、微苦、微寒。主治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黨參性味甘、平。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地骨皮飲, 出處:《元戎》。 組成:四物湯加丹皮、地骨皮。 主治:婦人骨蒸;癰疽潰後,但熱不寒。
地骨皮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地骨皮(洗)2兩,麥門冬(去心)2兩,酸棗仁(炒)3兩。 主治:傷寒後虛煩客熱,累夜不得睡眠,頭痛眼疼迷悶。
地骨皮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生地1錢,沙參8分,丹皮6分,地骨皮1錢5分,黨參(去蘆)7分,白芍(酒炒)7分,甘草4分。 主治:小兒發熱,晝靜夜熱。
地骨皮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地骨皮(銼)1兩半,土瓜根(銼)1兩半,栝樓根(銼)1兩半,蘆根(銼)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2兩,棗7枚(去核)。 主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
地骨皮飲,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柴胡(去蘆)3兩,地骨皮3兩,知母2錢半,甘草(炙)2錢半,鱉甲(醋炙黃)2錢半,黃芩2錢半,人參2錢半,赤茯苓半兩。 主治:小兒骨蒸,潮熱往來,心膈煩悸,及傷寒後氣未解。
地骨皮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地骨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瞿麥穗1兩,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焙)1兩,山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木通(銼)1兩半,人參半兩,木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主治:小兒潮熱,盜汗心忪,及骨蒸勞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