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添加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血瘀,活血化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的功效,能緩解四物湯中黑、赤、川芎等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及瘀血癥狀,使活血化瘀的作用更爲溫和,避免燥熱傷陰。
- 滋陰養血,調和藥性:白芍入肝經,可養血柔肝,與四物湯中滋陰補血的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調和藥性,增強藥效。同時,白芍的酸味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其滋陰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養血。四物湯本身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但若患者體質偏熱,容易出現血熱妄行、出血等症狀,生地黃的加入便能有效清熱涼血,避免血熱加重病情。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陰養血,與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補血效果。因此,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改善血熱、出血等症狀,同時也增強了滋陰補血的作用。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方中烏梅性酸,味收斂,入肝、脾、肺經,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熟地黃可緩解烏梅的收斂之性,避免過度收斂而傷陰。
- 調和脾胃: 熟地黃可補脾益氣,而烏梅可斂脾止瀉。兩者結合,能起到調和脾胃、固本培元的作用,避免單純使用烏梅造成的脾胃虛弱。
因此,熟地黃在丹地烏梅四物湯中,起着補血滋陰、調和脾胃的作用,使方劑整體效用更趨完善。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是因為烏梅具有以下兩種功效:
- 斂陰止血:烏梅味酸澀,入肝、肺經,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四物湯為補血活血之劑,而烏梅的加入可以平衡四物湯的活血作用,避免出血過多,同時也能保護脾胃,防止補血過度導致血瘀。
- 清熱解暑:烏梅性寒,能清熱解暑,對於一些因熱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熱性出血、暑熱傷津等,烏梅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並配合四物湯補血活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加入牡丹皮,可助烏梅、生地等清熱涼血,並解丹皮之毒,緩解血瘀、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 佐以四物湯,調和氣血:丹地烏梅四物湯以四物湯爲基礎,加入烏梅、生地等藥材,清熱涼血、止血生津。牡丹皮與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芍藥相輔相成,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增強療效。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方向相一致。
首先,當歸具有補血作用,能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與烏梅、地黃等藥材共同補益氣血,提升整體療效。
其次,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對於痛經、經期不順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與四物湯中的川芎、芍藥等藥材共同調經止痛,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丹地烏梅四物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退虛熱: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丹地烏梅四物湯本身為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方劑,但對於一些伴隨虛熱、口渴、盜汗等症狀的患者,地骨皮的加入能有效清熱解毒,改善體內熱證,避免滋膩之性加重病情。
- 兼顧肝腎: 地骨皮除清熱涼血外,亦能滋陰養肝腎。四物湯以補血為主,但若肝腎陰虛,則血難以化生,地骨皮的加入可滋養肝腎,協同四物湯更好地發揮補血功效,達到整體調和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地烏梅四物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虛經亂,先後不定」或「血枯經閉,喘嗽骨蒸」,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虧虛,兼見虛熱內擾。
- 血虛經亂:陰血不足,沖任失養,月經週期紊亂,或先期(血虛生熱迫血)、或後期(血海空虛)。
- 血枯經閉:陰血極度耗損,胞宮無血可下,甚則閉經,古籍稱「室女血枯」(見《素問·腹中論》)。
- 喘嗽骨蒸:陰虛火動,虛火灼肺則喘嗽;陰虛內熱,透發於骨,故見骨蒸潮熱。
此證屬本虛標熱,虛在肝腎陰血,熱為虛火內生,與實火不同,治宜養血為本,佐以清虛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四物湯(當歸、生地、熟地、白芍)為基底,調整份量與炮製,並加入丹皮、地骨皮、烏梅,形成養血滋陰為主,兼清虛熱之結構:
養血調經核心:
- 四物湯變通:
- 當歸身(生用)5錢:重用當歸身補血和血,生用兼能潤燥,針對血枯經閉。
- 生地3錢、熟地2錢:生地涼血養陰,熟地補血填精,兩者並用,滋補肝腎而不膩滯。
- 白芍(醋炒)2錢:醋炒增強斂陰柔肝,緩急止痛,助調經之效。
- 四物湯變通:
清虛熱配伍:
- 丹皮3錢:清血分虛熱,除骨蒸無汗之熱(如《本草綱目》言其「和血、生血、涼血」)。
- 地骨皮3錢:清肺腎虛火,退骨蒸勞熱(《珍珠囊》謂其「解骨蒸肌熱」)。
關鍵引經藥:
- 烏梅5個:酸斂生津,斂肺止咳(治喘嗽),且能「入肝歸血室」(《本草經疏》),引藥入沖任,助調經閉。
整體方義與推理
此方從「肝腎同源」論治:
- 填精血:當歸、二地補肝腎精血,充盈血海。
- 酸甘化陰:烏梅合白芍,酸斂滋陰,抑虛火浮越。
- 清透伏熱:丹皮、地骨皮清血分伏熱,治標不傷本。
全方以養血為體,清熱為用,符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適用於陰血虧虛、虛熱內擾之月經病及虛勞證候。
傳統服藥法
白芍2錢(醋炒),生地3錢,熟地2錢,烏梅5個,丹皮3錢,當歸身5錢(生),地骨皮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地烏梅四物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四。 組成:白芍2錢(醋炒),生地3錢,熟地2錢,烏梅5個,丹皮3錢,當歸身5錢(生),地骨皮3錢。 主治:血虛經亂,先後不定,或血枯經閉,喘嗽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