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生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歸腎、肝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回生丸主治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而熟地黃的補血滋陰功效可以改善腎陰虛,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2. 促進氣血生化:熟地黃能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回生丸中常與其他補益藥材配伍,共同發揮促進氣血生化,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
總之,熟地黃在回生丸中的加入,是為了補血滋陰、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達到治療腎陰虛所致疾病的目的。
回生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補脾益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潤燥的功效。回生丸常用於治療腎虛、脾虛、精氣不足等症狀,而山藥能補益脾腎,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元氣,達到回生之效。
2. 和胃健脾:山藥還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進而提升藥效。回生丸中往往含有多種滋補藥材,山藥能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胃腸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刺激。
回生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功效。回生丸多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虛火旺,出現煩躁不安、口渴咽乾、夜寐不安等症狀。知母可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的虛火,滋養陰液,改善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知母與回生丸中的其他藥物,如生地、麥冬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滋陰、生津潤燥的作用。知母的寒涼之性,可以抑制其他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為平和,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回生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回生丸中,牡丹皮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滯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同時,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患者恢復意識。
總之,牡丹皮在回生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清熱涼血和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其恢復健康。
回生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益精血: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回生丸多用於治療腎虛、肝血不足導致的頭昏眼花、腰膝酸軟等症狀,枸杞子能補益肝腎,改善這些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 枸杞子還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的功效。回生丸除了治療腎虛外,也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面色萎黃等症狀,枸杞子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使面色紅潤,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回生丸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益智: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智之功效。回生丸為救心藥,而心神失調是造成心悸、失眠等症狀的重要原因,茯神能安神定志,使心神安定,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
- 補益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心臟功能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茯神亦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之效,可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能力,為心臟提供充足的營養,進一步提升心臟功能。
回生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降濁止渴的功效。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消除水腫,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
此外,澤瀉亦能清熱瀉火,減輕因熱邪上炎導致的頭昏腦脹、口渴心煩等症狀。對於一些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肝腎虧虛、精氣不足等問題,澤瀉亦有清熱降濁,補益肝腎的作用。
因此,回生丸中加入澤瀉,可謂是針對其治療方向,合理利用藥材的藥性,以達到整體療效的提升。
回生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其清熱瀉火之功,可針對外感熱邪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清解濕熱,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泄瀉、帶下等症狀。此外,黃柏還具有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癰腫等症狀。
因此,回生丸中加入黃柏,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回生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回生丸的主要功效為補腎壯陽,而山茱萸能夠有效地滋補腎氣,固攝精關,防止腎精流失,從而達到壯陽固精的作用。
- 收斂止汗:山茱萸還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回生丸除了補腎壯陽外,還兼具收斂固澀的作用,而山茱萸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此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回生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杜仲,主要是因為杜仲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回生丸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生命力的恢復和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對於病後體虛或長期疲勞的人尤其適用。
杜仲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杜仲甙等,這些成分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和增強機體的耐力,同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康復。由於回生丸常用於調理體質,杜仲的加入可增強藥方的療效,幫助患者恢復生機,提高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杜仲在回生丸中的使用,不僅是針對腎虛問題的治療,更是整體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生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嗽、喉痹、潮熱盜汗、夢遺」,其病機可能涉及以下幾方面:
- 肺嗽:指咳嗽屬肺氣壅滯或痰阻氣逆者,可能伴隨痰稠或胸悶。
- 喉痹:多為咽喉腫痛閉塞,屬熱毒或痰瘀結聚所致。
- 潮熱盜汗、夢遺:此兩症多與陰虛內熱或相火妄動相關,但亦可能因痰熱擾動心神或下焦濕熱引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
- 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於「斬關奪門」,具強烈瀉下逐痰、攻積通閉之效。
- 治肺嗽:通過瀉下痰涎,開通肺氣,適用於痰壅氣逆之實咳。
- 治喉痹:巴豆能「開喉閉」,其刺激性可促使痰涎排出,緩解咽喉腫塞(古代外用內服皆有其法)。
- 對於潮熱盜汗、夢遺,巴豆或藉瀉下以通泄實熱,間接清除濕熱或痰火之擾,此屬「以通為用」的間接調理。
雄黃(水飛,研)
- 性辛溫,有毒,主入肝、胃經,功能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與巴豆配伍,可增強化痰散結之力,尤適用於痰熱毒結之喉痹。
- 雄黃亦有鎮靜之效,或能安神定驚,對夢遺屬痰熱擾心者可能有效。
麵糊為丸
- 緩和兩藥毒性,避免過快釋放刺激腸胃。
- 新汲水(冷水)送服,可能取其寒性以制約巴豆、雄黃之溫熱,防燥烈傷陰。
綜合方義
此方以通瀉痰熱毒邪為核心,其邏輯在於:
- 攻逐痰涎:巴豆瀉下、雄黃化痰,針對痰壅肺嗽與喉痹。
- 通泄實熱:通過瀉下清除內蘊熱邪,間接調節潮熱、盜汗、夢遺等症,屬「急則治標」之策。
- 峻藥緩用:丸劑形式與冷水送服,稍減毒性,集中藥力於上焦(咽喉、肺)與中下焦(腸道積滯)。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路,適用於實證、閉證為主(如痰熱壅盛),而非陰虛本虛之證,需辨證精准。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10枚,雄黃(水飛,研)半兩。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雞頭子大,陰乾。
每服1丸,新汲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巴豆(去皮心膜,出油)10枚,雄黃(水飛,研)半兩。 主治:鬼註如中惡,氣急,腹脹滿如鼓。
回生丸, 出處:《方症會要》卷一。 組成:熟地4兩,山藥3兩,知母1兩5錢,丹皮1兩5錢,枸杞2兩,茯神2兩,澤瀉2兩,黃柏2兩,山萸2兩,杜仲2兩。 主治:肺嗽,喉痹,潮熱盜汗,夢遺。
回生丸,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十一。 組成:地黃12兩(1半制),萸肉(蒸、曬)4兩,枸杞(曬乾)4兩,菟絲子(自制)4兩,牛膝(酒蒸,曬乾)4兩,山藥(蒸)4兩,茯苓(人乳拌,曬,至加倍重)4兩,白芍(酒炒)4兩,蓮肉(去心,炒)4兩,麥冬(去心,曬乾)4兩,天冬(去心,曬乾)4兩,北五味(蜜水拌蒸,焙乾)4兩,棗仁(炒)4兩,園肉(炙乾)4兩,蓮須4兩,玄參(蒸)4兩,骨皮4兩,女貞子(酒蒸,曬)4兩,龜甲膠,鱉甲膠8兩(俱地黃汁溶化),鳔膠(牡蠣煅粉拌炒,淨)8兩,豬脊髓30條(去筋膜,搗爛,入煉蜜熬),黃牛肉(去油)10斤(熬膏),紫河車膏4兩,(如無,用紫河車4具至10具,泔水洗淨,隔湯煮熟,搗爛,藥拌,曬乾)。 主治:男婦陰虛內熱。
回生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三引《保生信效方》。 組成:麻黃(去根節,稱),桑根白皮1斤(銼,須士下者,自採爲佳),續随子4兩,白藥子3兩(爲粗末),上4味,用河水5石先浸1宿,于大釜器中旋旋添浸藥,慢火熬,以麻黃心黑、水隻有2-3鬭爲度;取出滓,用來生絹袋濾過,再入銀、石器或砂器內熬成膏。沒藥(研)2兩,透明乳香(水中坐乳鉢研之)2兩,桔梗2兩,白芷2兩,鍾乳(研5日,極細入內)2兩,當歸(去蘆頭,湯急洗過,切,焙乾,稱)2兩,人參半兩,木香半兩,白茯苓(去皮)2兩,沉香1兩,苦參6兩。 主治:傷寒8-9日,汗不出,及日數多,沉重,精神不與人相當,汗欲出不出危殆者;傷寒壞病,手足筋攣,筋受寒邪而厥冷,及高年人虛勞煩喘;婦人經水不勻,氣血虛劣;破傷風,痰嗽,肺痿,盜汗,寒熱,身痛,小兒鬱瞀,昏迷瘛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