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飲

石斛飲

SHI H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7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腎經 18%
肝經 16%
脾經 14%
肺經 13%
胃經 4%
膀胱經 3%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斛飲方劑以「石斛」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石斛性味甘、微寒,歸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潤燥之效。 其性寒潤而不燥,可有效緩解因陰虛津傷所致的口乾舌燥、咽乾、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養胃陰,促進胃液分泌,改善脾胃功能。
  2. 石斛飲方劑中常與其他滋陰潤燥藥材搭配使用,如麥冬、生地等,以增強其功效。 石斛與這些藥材協同作用,可更全面地治療陰虛津傷、熱病傷津等病症,達到更好的療效。

石斛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 石斛性微寒,擅長滋陰生津,而當歸則性溫,善於補血活血,兩者相配,可以相互調和,既能滋陰潤燥,又能補血養血,適合於陰血不足,氣血兩虛所致的虛弱症狀。
  2. 潤腸通便: 當歸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功效,可緩解石斛滋陰生津可能帶來的腸胃燥結,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等症狀。

因此,石斛飲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加強補益作用,更能平衡藥性,使其更加全面有效。

石斛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石斛滋陰潤燥,人參補氣益肺,二者合用,可起到扶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的作用。尤其對於體虛、氣陰兩虛者,更能起到顯著的改善作用。
  2. 相輔相成: 石斛偏於滋陰,人參偏於補氣,二者配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功效,相輔相成,提高療效。例如,人參可防止石斛過於滋陰而損傷陽氣,石斛可防止人參過於燥烈而傷陰。

石斛飲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石斛性寒,擅長滋陰清熱,但單用容易偏寒,而肉蓯蓉則性溫,能補腎陽,溫陽而不燥,兩者搭配,寒溫相濟,可有效滋陰補腎,且肉蓯蓉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石斛可能引起的腸胃不適。

二、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石斛擅長養陰生津,而肉蓯蓉則能補腎壯陽,兩者合用,可達到陰陽互補的效果,更能增強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對腎虛精虧,腸燥便祕等症,療效更顯著。

石斛飲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熱並用,溫陽補氣:石斛性微寒,擅長滋陰生津,但若單用可能寒涼過度,容易損傷陽氣。附子性熱,可溫補陽氣,與石斛相配,達到寒熱平衡,既能滋陰清熱,又能溫陽補氣,提升藥效。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石斛擅長治療陰虛津虧,而附子則能溫陽補腎,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由腎虛所導致的虛寒症狀,例如脾胃虛寒、肢體乏力、畏寒怕冷等。附子的溫陽作用還能促進石斛的藥效發揮,提高其滋陰生津的效果。

石斛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石斛滋陰潤燥之餘,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滋膩生痰,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川芎性溫,可中和石斛的寒性,避免過寒傷陽,同時又能引導石斛的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川芎在石斛飲中起到協調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其更利於治療相關疾病。

石斛飲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石斛性寒,肉桂性熱,二者配伍可溫陽補腎,有助於改善因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2. 行氣活血:肉桂味辛性熱,具溫通經絡、行氣活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總而言之,肉桂在石斛飲中起著溫陽補腎、行氣活血的作用,與石斛相輔相成,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石斛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石斛滋陰生津,但偏於清熱,容易損傷脾陽。茯苓健脾利濕,能補脾胃之氣,使石斛滋陰而不傷陽,更能使藥力順暢運行,達到更好的滋陰效果。
  2. 協調藥性: 石斛性寒,茯苓性平,兩者相配,可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更適合於體質偏虛弱者服用。

石斛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石斛飲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渴咽乾、血熱妄行等症狀,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輔助石斛滋陰清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滋陰生津:生地黃能滋陰養血,生津止渴,對於熱病傷陰導致的津液虧虛、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石斛也具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效果。

石斛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石斛滋陰潤燥,但性偏寒涼,白朮性溫,可補脾益氣,燥濕止瀉,與石斛相配,可溫和藥性,避免單用石斛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扶正祛邪:石斛飲多用於治療陰虛內熱,白朮能健脾益氣,提升正氣,有助於抵禦邪氣入侵,更有效地達到滋陰清熱的效果。

白朮與石斛相配,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使石斛飲更能發揮其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之功效。

石斛飲中加入桑螵蛸,主要是因其具有固澀止遺的功效,用於治療腎氣不固、遺精滑泄等症狀。

桑螵蛸為螳螂的卵鞘,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止遺縮尿的功效。石斛飲常用於治療腎陰虛、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泄、腰膝酸軟等症狀,而桑螵蛸的加入可增強補腎固精之效,有助於改善遺精滑泄的症狀。

石斛飲方劑中包含磁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磁石味甘鹹,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石斛飲中加入磁石,可輔助石斛滋陰養胃,達到養心安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
  2. 降逆止嘔: 磁石可平肝潛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石斛飲中加入磁石,可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緩解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斛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氣虛損,骨痿體瘦無力,兩耳(耳曹)(耳曹)鳴,甚即成聾,短氣不足」。根據此描述,其病機核心在於 腎陽虛衰,精血不足 所致諸症:

  1. 腎氣虛損: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則精血虧虛,骨失所養,故見 骨痿體瘦無力;腎開竅於耳,腎虛則髓海空虛,耳竅失充,故耳鳴耳聾;腎主納氣,腎虛則氣不歸元,故 短氣不足
  2. 陰陽俱虛:除陽虛之象(如短氣、骨痿),方中配伍熟地黃、石斛等滋陰之品,推測病患或有陰損及陽,或陽虛日久耗傷陰精,形成陰陽兩虛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腎陽,益精填髓

    • 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補命門之火,助陽化氣以逐寒振痿。
    • 肉蓯蓉、羊腎:補腎精、益髓血,取「以臟補臟」之意,直接填補下焦虧虛。
    • 熟乾地黃、石斛:滋腎陰、養精血,與溫陽藥相配,達成「陰中求陽」之效。
  2. 益氣養血,健脾助運

    • 人參、白朮、茯苓:補脾益氣,助後天之本以養先天,兼化濕以杜絕痰濁上蒙耳竅。
    • 當歸、芎藭:活血養血,使精血同補,經脈流通。
  3. 固攝下焦,潛鎮浮陽

    • 桑螵蛸:固腎縮尿,針對腎氣不固之遺泄。
    • 磁石:質重沉降,引虛火下行,兼聰耳明目,改善耳鳴耳聾。

配伍特點
全方以 溫腎陽、填精髓 為主軸,輔以 益氣血、調脾胃,並佐以 固攝鎮潛 之品,標本兼顧。尤其磁石與羊腎的搭配,直接針對耳竅失養之症,體現「形質虧損需血肉有情之品」的傳統用藥思維。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此方或可適用於:

  • 老年腰膝痠軟、陽痿遺精屬腎陽不足者。
  • 病後虛羸、氣血兩虧伴隨聽力減退者。
  • 慢性虛損性疾病(如消渴後期)引發之痿證。

治療原理總結
通過溫補下元、填精益髓,恢復腎之封藏與氣化功能,使精血得充、耳竅得養,骨痿與耳鳴自然可緩。配伍健脾藥以防滋膩礙胃,體現「補虛不忘運脾」的經典思路。

傳統服藥法


石斛(去根)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熟乾地黃(焙)1兩,白朮(米泔浸一宿,銼,炒令黃)1兩,桑螵蛸(切破,炙黃)1兩,磁石(火煅醋淬27遍)1兩,羊腎1對(批去筋膜,炙令黃)。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四肢痿軟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石斛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石斛(去根)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熟乾地黃(焙)1兩,白朮(米泔浸1宿,銼,炒令黃)1兩,桑螵蛸(切破,炙黃)1兩,磁石(火煅醋淬2-7遍)1兩,羊腎1對(批去筋膜,炙令黃)。 主治:腎氣虛損,骨痿體瘦無力,兩耳(耳曹)(耳曹)鳴,甚即成聾,短氣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