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效。烏龍角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白僵蠶的加入,可加強息風止痙之力,協同烏龍角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 化痰散結:白僵蠶還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烏龍角亦能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更好地清除痰濁,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其利水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清除積聚在體內的濕氣,有助於消除腫脹。此外,赤小豆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赤小豆,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引藥下行:川牛膝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引血下行的功效。貼藥烏龍角方劑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川牛膝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有效改善局部瘀血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功效。烏龍角性寒,貼敷於體表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肉桂可溫經散寒,減輕寒邪對人體的影響,並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 助藥力: 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藥物吸收和代謝,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至患處,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肉桂也具有溫陽化氣的作用,可以協調其他藥物,使方劑功效更加協調。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效。烏龍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桔梗配伍,可增強其宣肺利咽之效,使藥力直達病竈。
二、利氣散結: 桔梗能利氣消積,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腫塊、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烏龍角也能散結消腫,與桔梗配伍,可增強其利氣散結之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腫塊消散。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包含「百草霜」的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 百草霜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烏龍角引起的熱毒、炎症進行治療,有效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 消腫生肌: 百草霜亦能消腫生肌,促進傷口癒合,配合烏龍角的活血化瘀作用,共同達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因此,「百草霜」在「貼藥烏龍角」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與烏龍角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包含白芨,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斂瘡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烏龍角本身亦有清熱解毒、生肌止血之效,白芨與之搭配,可增強生肌斂瘡之力,促進創口癒合。
2. 止血化瘀:白芨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創口出血,並促進淤血消散,與烏龍角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相輔相成,促進傷口癒合。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烏龍角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兩者結合可增強清肺止咳的療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痰黃稠粘等症。
- 潤肺生津: 枇杷葉富含水分和營養,能潤肺生津,緩解肺燥咳嗽、咽喉幹癢等症狀。烏龍角也有滋陰潤肺的作用,兩者搭配使用,可更好地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強筋: 骨碎補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強筋、續筋接骨之功效。烏龍角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而骨碎補可助其補益肝腎、強健筋骨,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骨碎補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配合烏龍角消腫止痛,加速傷口修復。
因此,骨碎補的加入,可增強「貼藥烏龍角」的補腎強筋、活血化瘀功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等症。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烏龍角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藥物滲透,加強烏龍角的療效。
二、補血益氣: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合烏龍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體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烏龍角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其性寒,容易損傷陽氣。加入細辛可溫陽散寒,平衡烏龍角的寒性,避免過寒傷陽,更能發揮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 通竅止痛: 細辛具有通鼻竅、止鼻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貼藥烏龍角方劑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而細辛的通竅止痛作用可以協同烏龍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烏龍角為外用藥,常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耳聾等症,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風解表之效,並能通利鼻竅,減輕疼痛。
- 引藥上行,提高療效:白芷具有升散之性,可將藥力引導至頭部,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烏龍角本身也具有向上引導之性,白芷的加入可加強其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腫止痛: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消腫止痛、散結消痰的功效。對於烏龍角引起的腫痛、膿腫等症狀,天南星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引導藥力:天南星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引導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導入病竈部位,增強治療效果。同時,天南星也能協助其他藥物發揮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烏龍角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赤芍搭配,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 涼血解毒: 赤芍還具有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清熱解毒,輔助烏龍角消炎解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赤芍加入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可以協同烏龍角活血化瘀、涼血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烏髮黑髮: 何首烏性味甘苦微溫,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生精、烏髮黑髮之效。烏龍角本身也具備滋補肝腎、止血生肌的作用,二者相配,可加強滋補肝腎、烏髮黑髮的功效,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頭髮早白、脫髮等問題。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何首烏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配合烏龍角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傷口癒合。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使用白蘞,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烏龍角所致的局部炎症和腫痛。
- 活血化瘀: 白蘞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烏龍角引起的瘀血阻滯。
總之,白蘞的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作用,使其成為貼藥烏龍角方劑中重要的藥材,有助於緩解局部炎症、腫痛和瘀血等症狀。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烏龍角本身屬於熱性藥材,易於引起燥熱,知母可有效平衡其燥熱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損傷津液。
- 緩解毒性,保護肌膚: 知母還能清解熱毒,緩解烏龍角可能引發的毒副作用,例如皮膚瘙癢、紅腫等。同時,知母具有一定的潤燥功效,可滋潤皮膚,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提高治療效果。
「貼藥烏龍角」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烏龍角為龍骨的別名,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達到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
- 治療風寒濕痹: 此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烏頭的辛溫之性可驅散寒濕,而烏龍角的寒涼之性則可清熱止痛。兩者配伍,既能溫經散寒,又能清熱止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貼藥烏龍角」主治跌打損傷所致之「筋骨寸斷,差爻出臼」(即骨折、脫臼等嚴重骨關節損傷)。其功效以「接骨續筋、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為核心,針對外傷後局部氣血瘀滯、腫痛劇烈、筋骨錯位之證。透過外敷貼藥,直接作用於患處,促進組織修復,固定傷處,並緩解疼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化瘀、接骨續筋
- 骨碎補、當歸尾、赤芍藥、川牛膝:活血通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骨碎補尤長於「補腎強骨」,為中醫骨傷要藥。
- 百草霜(鍋底灰):收斂止血,防止外傷出血,兼具吸附作用,助藥力貼附皮膚。
- 赤小豆、白及、白蘞:消腫生肌,白及黏膩之性可黏合傷處,輔助固定。
消腫止痛、散結通絡
- 白僵蠶、南星(煨)、草烏(薑汁製):祛風痰、散結止痛,南星與草烏外用可麻醉局部,緩解劇痛,但需薑汁炮製以減毒性。
- 山桂(肉桂)、細辛、白芷:辛溫走竄,透皮助藥力深入,溫通經絡以散寒止痛。
- 知母:反佐諸辛熱藥,防溫燥傷陰,兼清熱消腫。
調氣行滯、助藥透達
- 桔梗、枇杷葉:宣降肺氣,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此二藥可調暢氣機,助藥效由表入裏。
-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扶助筋骨修復之本。
劑型與用法設計
- 薑汁、冷水、冷茶調敷:薑汁溫散以激發藥性,冷茶(或冷水)則緩和刺激,防止過熱引發炎腫。
- 紙貼固定:兼具透氣與加壓作用,符合古代「夾法」輔助骨折復位的思維。
綜合機理
全方以外用局部作用為主,通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消腫止痛以緩解症狀,黏合收斂以穩定傷處,並結合辛香透達之藥促進藥物吸收。其設計兼顧「急則治標」(止痛消腫)與「緩則治本」(續筋接骨),體現中醫外治「就近祛邪」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炒)6兩,赤小豆6兩,川牛膝6兩,山桂(去皮)1斤,桔梗1斤,百草霜1斤,白及(生,銼,陰乾)1斤,枇杷葉1斤,骨碎補(去毛,炒)半斤,當歸尾半斤,北細辛半斤,白芷10兩,南星(煨)10兩,赤芍藥10兩,何首烏10兩,白蘞10兩,知母3兩,草烏(薑汁煮)3兩。
上為細末,每用以薑汁、冷水、冷茶調攤紙上。
於患處貼之,2日1洗1換。若骨碎須用夾法。
方中當歸尾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貼藥烏龍角,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白僵蠶(炒)6兩,赤小豆6兩,川牛膝6兩,山桂(去皮)1斤,桔梗1斤,百草霜1斤,白及(生,銼,陰乾)1斤,枇杷葉1斤,骨碎補(去毛,炒)半斤,當歸尾半斤,北細辛半斤,白芷10兩,南星(煨)10兩,赤芍藥10兩,何首烏10兩,白蘞10兩,知母3兩,草烏(薑汁煮)3兩。 主治:跌打損傷,筋骨寸斷,差爻出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