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精散

鐵精散

TIE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21%
脾經 17%
肝經 12%
腎經 11%
胃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精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鐵精散主治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消除血熱,達到止血的目的。
  2. 滋陰潤燥: 鐵精散中常含有較多燥性藥物,如雄黃、硃砂等,容易耗傷陰液。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緩解燥熱之邪,保護機體陰液,避免藥物過度燥烈,損傷正氣。

鐵精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安心寧神: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解鬱、開竅醒神的功效。鐵精散主要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遠志的安神功效可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2. 活血化瘀: 遠志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鐵精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使用,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鐵精散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桂枝性溫,入太陽經,可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邪,有助於藥力通達病所,發揮藥效。鐵精散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改善血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經血不通、痛經等症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鐵精散中加入桂枝,是為了溫陽散寒,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鐵精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生血: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生津養血之功效。鐵精散主治血虛、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而黃耆能補益氣血,提升機體的免疫力,有助於改善血虛、氣虛的狀態。
  2. 固本培元: 黃耆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鐵精散中加入黃耆,可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整體康復。

鐵精散中加入紫石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紫石英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鐵精散本身為清熱解毒的方劑,紫石英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有助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2. 化瘀止血:紫石英還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鐵精散中加入紫石英,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病患的症狀。

鐵精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鐵精散主治風寒濕痹,兼有瘀血阻滯,而防風可有效散寒止痛,疏通經絡,改善痺痛症狀。
  2. 祛風止癢:鐵精散亦可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等皮膚病,而防風能祛風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促進皮膚恢復。

綜上所述,防風在鐵精散中發揮了疏風散寒、祛風止癢的功效,與其他藥物相配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皮膚病的效果。

鐵精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鐵精散主治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而當歸補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血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上述症狀。
  2. 促進鐵質吸收: 當歸富含鐵質,同時也含有促進鐵質吸收的成分,如維生素C、葉酸等,有助於提高身體對鐵質的吸收利用率。鐵精散的藥效與鐵元素息息相關,當歸的加入能提升鐵精散補血益氣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鐵精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元氣,固本培元。鐵精散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氣短等。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爲其他藥材發揮作用提供基礎。
  2. 協調藥性:鐵精散方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當歸等具有滋陰補血功效,但可能造成脾胃虛寒。人參能扶正祛邪,溫補脾胃,協調其他藥材的藥性,避免滋膩傷脾。

鐵精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化痰止咳之功效。鐵精散主治痰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鐵精積聚,而茯苓有助於化解痰濕、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提高藥效。
  2. 配伍相宜,協調藥性: 鐵精散方中多為溫燥之品,如鐵屑、磁石等,容易耗傷津液。茯苓性平味甘,能夠滋陰潤燥,與其他藥物配伍,有助於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

鐵精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鐵精散中其他藥材如熟地、當歸等藥性較偏寒涼,甘草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使藥力平和,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鐵精散中藥材多以補血養血為主,甘草可以緩解藥材的燥性,使其更好地被吸收,達到補血養血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鐵精散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鐵精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鐵劑吸收: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鐵精散為補鐵方劑,而脾胃健運,氣血充足,才能更好地吸收鐵質,白朮的健脾作用可提高鐵劑的吸收利用率,從而加強補鐵效果。
  2. 燥濕健脾,防止脾虛濕困: 白朮還能燥濕健脾,防止脾虛濕困。鐵精散中包含多味滋補藥材,容易產生濕氣,白朮的燥濕作用可防止濕氣困脾,維持脾胃正常運化,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鐵精散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祛風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之效。鐵精散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羌活可助其疏散風寒,解除表邪,改善肢體疼痛和麻木。
  2. 通經活絡: 羌活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和麻木,進一步提升鐵精散的療效。

鐵精散方劑中包含茯神,其主要原因有二:

  1. 安神定志:茯神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氣健脾的功效。鐵精散主治心脾兩虛,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茯神可以起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作用。
  2. 補益心脾:茯神能夠補益心脾,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心脾氣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鐵精散中包含的鐵劑,容易耗傷脾胃,茯神可以起到保護脾胃,促進鐵質吸收的作用。

鐵精散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鐵精散主治血虛生風,肝腎陰虛,導致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麥門冬可滋養肝腎陰液,潤燥生津,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麥門冬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鐵精散中的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改善患者的病症。

總而言之,麥門冬的加入,不僅能滋陰潤燥,緩解肝腎陰虛,還能清熱解毒,增強鐵精散的療效,使之更能有效地治療血虛生風、肝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血風,心氣虛,驚悸喜忘,不能進食」,其病機關鍵在於:

  1. 血風:古代指風邪擾動血分,或陰血不足而生虛風,導致心神不寧、肢體顫動等症。
  2. 心氣虛:心主神明,氣虛則神失所養,出現驚悸、健忘(喜忘)等症。
  3. 脾胃失和:心氣虛弱影響脾胃運化,故「不能進食」。

綜合來看,此證屬「虛風內動,心神不固」,兼有氣血不足、脾胃功能減弱之象。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鐵精末(研)

  • 傳統功效
    鐵精為鍛鐵時錘落的細屑(或鐵鏽),性涼質重,古用以「鎮驚安神,平肝潛陽」。
    《本草綱目》載其能「療驚邪,安五臟」,對「驚癇、心悸」有鎮定之效。
  • 作用原理
    重鎮降逆,引浮越之虛陽下潛,緩解驚悸;其礦物成分或可補充微量鐵質,改善血虛。

2. 磁石(研)

  • 傳統功效
    磁石屬重鎮之品,能「潛陽安神,益腎納氣」。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後世用於鎮驚、聰耳明目。
  • 作用原理
    與鐵精協同增強重鎮之力,平定肝風內動;其磁性特性被古人認為可「吸引陰陽之氣」,助心神歸位。

3. 滑石(研)

  • 傳統功效
    滑石甘淡性寒,能「清熱利濕,通竅和胃」。
    《名醫別錄》指其「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傳統用於濕熱鬱滯之證。
  • 作用原理
    此方中滑石並非主藥,但可能有三種作用:
    • 緩解鐵精、磁石之燥性,避免重鎮傷胃。
    • 利濕通竅,助脾胃運化(對應「不能進食」)。
    • 其細膩粉末可作為外敷劑(「粉腸上」)的基質,保護腸道黏膜。

配伍邏輯與整體治療思路

  1. 鎮靜安神為主
    鐵精、磁石均屬礦物重鎮藥,直接針對「驚悸喜忘」的核心症狀,通過沉降之性安定心神,符合「重可鎮怯」的治療原則。

  2. 兼顧腸胃功能
    滑石調和脾胃濕滯,外敷可能保護腸道(古方常見外敷與內服並用),內服則輕微疏利中焦,改善食慾。

  3. 用酒送服的意義
    酒性溫通,可助藥力上行下達,同時緩解礦物藥的寒涼之性,避免抑遏氣機。

總結

此方以「重鎮安神」為核心,針對血風挾虛、心神不寧之證,結合內服外敷,標本兼顧。其組成簡潔,體現古代「以質勝邪」的用藥思維,尤其適用於陰血不足、虛風浮越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鐵精末(研)、磁石(研)、滑石(研)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
粉腸上,後以溫酒調下1錢匕,空腹、日午、夜臥各1次,夜半再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陰補血、益氣安神的功效,但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嗜眠症(嗜睡症)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容易健忘半身或下肢麻木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鐵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組成:鐵精末(研)、磁石(研)、滑石(研)各等分。 主治:金瘡腸出。

鐵精散,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範汪方》。 組成:鐵精1合(研),芎藭1兩,防風1兩,蛇床子5合。 主治:五癲。

鐵精散,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鐵精3兩,茯苓3兩,芎藭3兩,桂心3兩,猬皮(炙)3兩。 主治:驚恐妄言,或見邪魅,恍惚不自覺,發作有時,或如中風。

鐵精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鐵精1兩,生乾地黃1兩,遠志1兩(去心),桂心3分,黃耆1兩(銼),紫石英1兩(細研),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半兩,羌活半兩,茯神1兩,麥門冬3分(去心)。 主治:婦人血風,心氣虛,驚悸喜忘,不能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