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和胃的功效。調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使氣血充盈,從而改善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邪氣侵襲。調中湯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補益脾胃,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調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健脾益胃,利水滲濕,對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調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而茯苓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化濕利水:茯苓亦具利水滲濕之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因濕氣困阻而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調中湯中常加入茯苓,旨在幫助利水消腫,化解脾胃濕氣,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調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功效。調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二、燥濕化痰:白朮亦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胃濕氣過重、痰濕凝聚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不適。
總之,白朮在調中湯中起著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促進整體健康。
調中湯中包含木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疏肝理氣,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調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而木香的行氣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消食: 木香亦有健脾消食之效,能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調中湯中亦含白朮、茯苓等健脾益氣藥材,木香的加入可增強整體健脾消食之功效。
調中湯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調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症,而乾薑正是通過溫中散寒來改善這些症狀的。
二、和胃止嘔: 乾薑還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能緩解脾胃氣逆引起的噁心嘔吐。調中湯中加入乾薑,可以更有效地緩解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嘔吐症狀。
調中湯方劑中加入藿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一、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辛溫,能入脾胃經,具有良好的化濕止嘔功效。對於因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藿香能起到疏解濕氣、和胃止嘔的作用。
二、解暑闢穢: 藿香還具有解暑闢穢之功。暑熱侵襲,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藿香能清暑解表,並能驅散穢氣,防止暑濕之邪侵犯人體,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因此,調中湯中加入藿香,不僅能化解濕邪,更能解暑闢穢,促進脾胃運化,達到調理中焦、和胃止嘔的目的。
調中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是為了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噯氣等症狀;而其理氣止痛的功效,則能緩解氣機阻滯所引起的腹痛、腸鳴、腹瀉等症狀。
因此,在調中湯中加入香附,有助於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達到調和中焦、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
調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的作用。其能溫和脾胃之寒,促進消化,消除胃氣脹滿、腹痛等不適,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中氣的恢復。
- 和胃降逆: 砂仁的理氣功效,能疏通氣機,使氣血流通,有助於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砂仁能起到緩解和改善的作用。
砂仁與調中湯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健脾、理氣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機不暢等症狀。
調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方中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促進藥效的發揮。同時,甘草還能緩解脾胃虛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乏力、食慾不振等。
因此,甘草在調中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提高藥效和減輕副作用。
調中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脾胃,降逆氣: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導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降逆止嘔,改善脾胃功能。
2. 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胃脘脹痛、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丁香能疏通氣血,緩解疼痛。
因此,調中湯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行氣止痛的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相關症狀。
主治功效
調中湯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木香、乾薑、藿香、香附、砂仁、甘草、丁香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溫中止嘔
主治:小兒不堪母乳的喂養,在腹瀉後脾胃虛弱,發生嘔吐、吐瀉。
組成介紹:
- 人參:補氣益血,健脾益肺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 白朮:補氣健脾,燥濕利水
- 木香:理氣止痛,健脾和胃
- 幹薑:溫中止嘔,健脾散寒
- 藿香:芳香化濕,理氣止嘔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止痛
- 沙仁:燥濕化痰,健脾和胃
- 甘草:甘草益氣,清熱解毒 10.丁香:溫胃止嘔,開鬱醒脾
總結:
《調中湯》 是由人參、茯苓、白朮、木香、乾薑、藿香、香附、砂仁、甘草、丁香組成。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利水滲濕、理氣止痛、健脾和胃、溫中止嘔的功效。主治小兒不堪母乳的喂養,在腹瀉後脾胃虛弱,發生嘔吐、吐瀉。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葛根2兩,黃芩2兩,芍藥2兩,桔梗2兩,茯苓2兩,藁本2兩,白朮2兩,甘草(炙)2兩。
和胃氣。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
忌海藻、菘菜,豬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發汗、滑腸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木香、乾薑、藿香、香附(炒,去毛)、縮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乳食,瀉後脾胃虛,噦,吐瀉。
調中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組成:白朮、川芎、當歸、熟地、人參、黃耆、蒼朮、甘草、陳皮、川斷、香附、砂仁、柴胡、烏梅、大棗。 主治:理順三焦,養血安胎。主治:妊娠四月,胎動不安。
調中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蒼朮1錢2分,白朮1錢2分,當歸1錢2分,白芍1錢2分,滑石1錢2分,青皮1錢2分,黃芩1錢2分,黃連(薑炒)1錢2分,生地1錢2分,檳榔6分。 主治:痢不拘新久,紅白雜下,裏急後重,腹痛。
調中湯,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人參5分,白朮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蓮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薑汁、炒)5分。 主治:和脾胃,止吐瀉,正氣溫中。主治:小兒慢驚。
調中湯, 出處:《産育寶慶集》卷上。 組成:良薑1兩,當歸1兩,桂心1兩,芍藥1兩,附子(炮)1兩,川芎1兩,甘草(炙)5錢。 主治:産後腹痛兼瀉痢。由産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飲冷當風,則腹痛陣作,或如錐刀所刺,水谷不化,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月真)脹,或走痛不定。
調中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陳皮、半夏、甘草、雲苓、歸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銀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薑、大棗。 主治:扶養脾胃。主治:産後蓐勞,由外傷風冷,內傷憂勞思慮,月內將養失宜。外症咳嗽口渴,頭昏氣喘,四肢不舉,百節疼痛,寒熱如瘧,盜汗,心膈煩悶,沉重著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