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丸子

HONG WA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0%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11%
心經 8%
胃經 5%
膀胱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紅丸子

整體功效

行氣破血,散結消積。

主治

癖氣,血膜包水,僻側於脅傍,時時作痛,發寒熱;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結癖。

癖氣,血膜包水,僻側於脅傍,時時作痛,發寒熱;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結癖。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

傳統服藥法


巴豆49粒(去皮、殼、心、油),木香4錢(末),乳香4錢(研),槐花1錢半,撫丹1兩,黃蠟半兩。
先將蠟入石器內熔開,濾淨,再化,入前藥末拌勻,再入丹拌勻,待冷自然成膏,油紙包,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30-50丸,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水瀉,煨薑飲子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三稜、莪朮、芫花、桃仁、杏仁、硃砂、烏梅、巴豆,均能破血行氣,消積散結。三稜、莪朮、芫花,善於行氣破血,消散血膜包水之積;桃仁、杏仁,善於破血行氣,消散胸脅之積;硃砂、烏梅、巴豆,善於破血行氣,消散中脘之積。諸藥合用,共奏行氣破血,散結消積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癲癇瘧疾小兒驚巒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紅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白礬1-2枚(出火毒),半夏1分(炮),雄黃1錢3分半,朱砂2錢2分半。 主治:化痰。主治:一切驚癇。

紅丸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靈苑方》。 組成:鬱李仁100粒(溫水浸,去皮尖),坯子胭脂1分,麝香半錢(别研)。 主治:肥兒。主治:小兒五疳。

紅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引《鮑氏方》。 組成:透明天麻1兩,防風1兩,冬瓜子1兩,全蠍、白附子3錢,南星、半夏(炙,銼)共6錢,辰砂、雄黃半錢,麝香少許。 主治:發熱風壅。

紅丸子,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三棱(煨)、莪朮(煨)、芫花、桃仁(去皮,别研)、杏仁(去皮,别研)、朱砂、烏梅(炒)、巴豆。 主治:癖氣,血膜包水,僻側於脅傍,時時作痛,發寒熱;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結癖。

紅丸子, 出處:《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組成:荊三棱5斤(浸軟,切片),蓬莪朮5斤,青橘皮5斤,陳皮(去白)5斤,乾薑3斤(炮),胡椒3斤。 主治:壯脾胃,消宿食,治冷瘧,去膨脹。主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背胛連心胸及兩乳痛;婦女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肚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勞。

紅丸子,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牛膝(酒浸1宿)、川烏(炮)、南星(醋煮3次)、細辛(去苗,洗淨)、何首烏(用水煮熟)、桔梗(去蘆)、山桂(去粗皮)、當歸、自然銅(煅,醋淬7次,别研)、白蘞、赤芍藥、骨碎補(去毛)、沒藥(别研)、羌活(去蘆)、赤小豆(不見火)。 主治:補損,堅筋固骨,滋血生力。主治:打撲傷損,骨碎筋斷,疼痛痹冷,內外俱損,瘀血留滯,外腫內痛,肢節疼倦,應諸傷損,不問年月日久,並宜服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