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寒熱」詳解
「寒熱」為中醫理論核心概念之一,其涵義多元,貫穿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以下分項闡述:
一、作為病狀之名
《素問·風論》載:「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指患者交替出現惡寒與發熱,伴隨戰慄、食欲不振等症。此類寒熱往來,常見於外感病初期(如風邪犯表)或瘧疾,反映正邪交爭於半表半裏。
二、惡寒與發熱並見
《靈樞·五邪》提及邪氣客肺時,「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此屬表證典型表現。中醫認為,惡寒為衛陽被遏,發熱乃正氣抗邪,二者並現多屬表寒或表熱證,需結合汗出與否、脈象(浮緊或浮數)進一步辨別。
三、藥物之性味分類
中藥學以「四氣」論藥性,寒熱為其二。寒性藥(如黃連、石膏)清熱瀉火,熱性藥(如附子、乾薑)溫裏散寒。臨床須依證選用,誤用則致「寒熱內賊」,如熱證投溫藥,反助火邪。
四、辨證之寒熱綱領
《靈樞·禁服》強調診病需「察其寒熱」,此指八綱辨證中寒證與熱證的對立:
- 寒證:面白、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治宜溫法。
- 熱證:面赤、身熱、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法。
二者亦可夾雜(如上熱下寒)或真假(如真寒假熱),需細審病機。
五、病因之寒熱毒氣
《靈樞·寒熱》論瘰癧(鼠瘺)成因,歸於「寒熱之毒氣」,指外邪化毒,蘊結經絡。此類毒氣可致局部腫痛潰膿,或全身寒熱交作,治療需解毒散結,兼調寒熱。
六、病機之寒熱相兼
《素問·皮部論》以皮部色澤辨寒熱:「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提示疾病非純寒純熱時,可見寒熱錯雜之象,如肝熱脾寒、肺熱腸寒等,需分經絡臟腑調治。
七、八綱辨證之總綱
寒熱與表裏、虛實、陰陽共構八綱,為辨證基礎。臨床須結合四診:
- 寒證:多由陽虛或陰盛,機能衰退。
- 熱證:多因陰虛或陽亢,機能亢進。
二者動態變化,可隨病程轉化(如寒鬱化熱),或與他綱交互(如表寒裏熱)。
總結
「寒熱」一詞於中醫體系中,既指具體症狀,亦涵蓋藥性、證型、病因及辨證框架,為理解疾病本質與治療方向之關鍵。歷代醫家重視其辨別,如《傷寒論》以六經分述寒熱傳變,後世溫病學派亦從衛氣營血析其深淺,足見其理論與實務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