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寒熱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是指人體陰陽[1]氣血盛衰的變化。寒熱是相對而言的,並非絕對的。寒是指人體陽氣不足,陰氣過盛,表現為四肢冰冷、畏寒怕冷、口唇青紫[2]、大便溏薄等症狀。熱是指人體陽氣[3]過盛,陰氣不足,表現為面紅目赤、口乾[4]舌燥、大便乾結等症狀。
寒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寒熱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5]。寒熱失調可分為寒盛、熱盛、寒熱錯雜三種。
寒盛是指人體陽氣不足,陰氣過盛,主要表現為四肢冰冷、畏寒怕冷、口唇青紫、大便溏薄等症狀。寒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熱盛是指人體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主要表現為面紅目赤、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症狀。熱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寒熱錯雜是指人體寒熱兩種病邪同時存在,或寒熱病邪交替出現,主要表現為寒熱往來、身體不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寒熱錯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外感寒熱邪:寒熱邪氣同時侵襲人體,可導致寒熱錯雜。
- 內傷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寒熱兩種病邪相互影響,可導致寒熱錯雜。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可導致寒熱錯雜。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可導致寒熱錯雜。
寒熱失調是中醫學常見的病證,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明寒熱的性質和寒熱的部位,以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寒熱是人體陰陽氣血盛衰的變化,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寒熱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我們要注意保持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以免寒熱失調而引起疾病。
參考資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