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水

黃水為中醫水腫病分類之一,屬「十水」範疇,其病機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據《中藏經·論水腫脈證生死候》記載:「黃水者,其根起於脾,其狀先從腹腫也。」指出黃水的形成根源在脾,臨床特徵以腹部腫脹為初發表現,後可漸及四肢全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或脾氣虛弱,則水濕運化失常,停聚體內,泛溢肌膚而成水腫。黃水之病,多因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久病體虛,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鬱而化熱,濕熱相搏,故水腫色黃,或伴見小便黃赤、舌苔黃膩等濕熱之象。

臨床表現

黃水患者除腹腫外,常見以下證候:

  1. 腫勢特徵:腫處按之凹陷,皮色偏黃,或兼見皮膚光亮。
  2. 兼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身重困倦,或伴有輕度發熱、小便不利等。
  3. 舌脈:舌質多淡胖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象沉緩或濡數。

辨證論治

黃水的治療以健脾利濕、清熱消腫為原則,常用方劑如:

  • 實脾飲加減:適用於脾虛濕盛者,以白朮、茯苓健脾滲濕,佐以木香、厚朴行氣除滿。
  • 茵陳五苓散:若濕熱偏重,可加茵陳蒿、梔子清利濕熱,配合豬苓、澤瀉增強利水之效。
  • 中成藥:如五皮散、防己黃芪湯等,亦可隨證選用。

與其他水腫的鑑別

黃水與「十水」中的其他類型(如青水、黑水)有別:

  • 青水:其根在肝,多因肝氣鬱結,水氣凌心,腫勢先起於腳,兼見脅痛。
  • 黑水:其根在腎,多屬腎陽衰微,水泛為腫,色暗而腰以下腫甚。

黃水之辨證,需結合整體病機與局部症狀,強調脾土功能恢復為調治核心,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