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丸

SAN C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9%
腎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0%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三出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陳皮,可助於行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並輔助化解痰濕。
  2. 調和藥性: 三出丸方劑中多用性寒涼藥物,而陳皮性溫,加入方劑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脾胃的作用,提升方劑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三出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化濕止嘔: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化濕止嘔的功效。三出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砂仁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健脾,化解濕邪,減輕嘔吐症狀。

2. 助藥力,增效作用:砂仁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配合,可以起到增效作用。例如,砂仁的理氣作用可以促進蒼朮、厚朴等藥物的滲透吸收,加強其健脾燥濕的效果。

三出丸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暑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闢穢、解暑化濕之功效。三出丸以治療暑濕感冒為主,藿香可祛除暑濕之邪,並兼具芳香醒脾之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惡心、嘔吐、胃口不佳等症狀。
  2. 理氣止痛: 藿香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暑濕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三出丸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理氣止痛的作用。

三出丸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破血消癥: 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功效。三出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經閉、痛經、癥瘕等,而三稜的破血消癥之功,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三稜亦具活血化瘀的效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在治療婦科疾病時,三稜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的效果,提高療效。

三出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破血消癥: 莪朮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功效。三出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癥結,如癥瘕積聚、痛經等,而莪朮的破血消癥之效,有助於散結止痛,解除瘀血阻滯,改善患者症狀。
  2. 理氣行血: 莪朮還能理氣行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三出丸中其他藥物如香附、延胡索等也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與莪朮相配伍,共奏行氣活血、消癥止痛之效。

三出丸中包含芫花,主要是因為芫花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

芫花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其主要作用在於溫肺化痰、利水消腫。對於寒濕痰阻、咳嗽氣喘、水腫脹滿等症狀,芫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三出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痰飲喘咳等症狀。芫花在其中主要發揮化痰散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三出丸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之效,可治療腸胃積滯、食積腹脹、便祕等症。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能瀉下攻積,消腫止痛。其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服用。

在三出丸方劑中,巴豆通常會和其他藥物配伍,以緩解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例如,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伍,可增強瀉下通便之效,但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辨證論治,嚴格控制用量。

主治功效


三出丸

組成

  • 陳皮
  • 砂仁
  • 藿香
  • 三稜
  • 莪朮
  • 芫花
  • 巴豆

功效

  • 行氣破結,消積散結。

主治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三出丸,行氣破結,消積散結,為治積聚之要藥。」
  2. 本草正義》卷十六:「三出丸,行氣破結,消積散結,為治積聚之要藥。其陳皮、砂仁、藿香,行氣醒脾;三稜、莪朮、芫花,破結消積;巴豆,通利大腸。諸藥合用,共奏行氣破結、消積散結之功。」

傳統服藥法


陳皮(去瓤)1分,縮砂1分,藿香1分,京三稜1分,蓬莪朮1分,芫花1分(同醋煮乾為度),巴豆50粒(和殼瓦上焙焦為度)。
上前6味為末,次外杵巴豆令爛,方與諸藥拌勻,以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每服3-5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慎用。
  • 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出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鄭癒方。 組成:陳皮(去瓤)1分,縮砂1分,藿香1分,京三棱1分,蓬莪朮1分,芫花1分(同醋煮乾爲度),巴豆50粒(和殼瓦上焙焦爲度)。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