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瘴瘧丹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祛寒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
常山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散瘀止痛的藥效。對於瘴瘧,常山能 清熱解毒,驅除瘴氣,並 截斷瘧疾發作,止住腹瀉。
此外,常山還有散瘀止痛的作用,能緩解瘧疾引起的疼痛症狀。因此,常山成為瘴瘧丹中重要的藥材之一,有助於治療瘴瘧病症。
瘴瘧丹中包含砂仁,主要源於其 溫脾暖胃、行氣止痛 的功效。瘴瘧多因濕濁之氣侵襲脾胃所致,患者常伴有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消食,有效祛除濕濁,緩解脾胃不適。此外,砂仁亦有助於 化濕解暑,對於瘴瘧患者常伴隨的暑濕之氣,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砂仁的加入,有助於溫補脾胃,化濕止痛,整體提升瘴瘧丹的療效。
瘴瘧丹中加入三稜,主要是針對其行氣止痛、破瘀散結的功效。
瘴瘧常伴有氣血瘀阻,表現為寒熱往來、腹痛、肢體痠痛等症狀。三稜入肝經,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有助於緩解氣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三稜還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進一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瘴瘧丹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消積化瘀和祛濕解毒的功效。
莪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燥濕止瀉、解毒殺蟲的功效。
對於瘴瘧,即是由於濕熱瘴氣侵襲所致的瘧疾,莪朮可以燥濕化瘀,驅除濕邪,並解毒殺蟲,抑制瘧原蟲的滋生,從而達到治療瘴瘧的效果。此外,莪朮還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瘴瘧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癖瘧」與「食瘧」,二者皆與氣滯、積聚、飲食傷脾相關:
- 癖瘧:強調「胸肋間氣癖成塊」,病因多為情志鬱結(喜怒)、痰食積聚阻滯氣機,導致瘧發時兼見肋下痞硬,疼痛拒按,符合中醫「瘧母」或「癥瘕」範疇。
- 食瘧:主因飲食不節,脾運失司,痰濕內生,正氣受損而瘧邪乘襲,症見寒熱交作伴脘腹脹滿、嗳腐吞酸等食滯表現。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常山:為抗瘧要藥,古人謂其「截瘧祛痰」,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常山鹼,可抑制瘧原蟲。然其性峻烈,易致嘔逆,故以薑汁製丸緩和其性,並借酒行藥勢。
- 縮砂仁:辛溫芳香,醒脾化濕、行氣和中,針對「食瘧」之脾胃氣滯,兼能化解常山傷胃之弊,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以扶正。
- 三稜、莪朮:皆為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品,針對「癖瘧」之氣血結塊,破除肋下癥結,疏通肝脾絡脈,使氣血暢行而瘧邪無所依附。此配伍體現「治瘧需調氣血」之理。
全方核心理路
以「截瘧治標(常山)+行氣破積(三稜、莪朮)+健脾調中(砂仁、薑汁)」為框架,既直接抗瘧,又調理瘧疾發生的內在病理基礎(氣滯、食積、血瘀)。薑汁與酒送服,既能溫散瘧邪,又可引藥入經,增強藥效。尤其適用於瘧疾反覆發作,夾雜氣血瘀阻或食滯者,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常山、縮砂仁、三稜、莪朮各等分。
上四味同炒為末,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當發前日,服30丸,冷酒送下,次早又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瘴瘧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瘴瘧丹, 出處:《嶺南衛生方》卷中。 組成:常山、縮砂仁、三棱、莪朮各等分。 主治:癖瘧、食瘧。癖瘧者,胸肋間有氣癖一塊,或因喜怒而得,或因積聚而得之;食瘧者,因飲食傷脾而爲瘧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