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梗性味辛,溫。主要功效理氣寬中;安胎;和血。主脾胃氣滯;脘腹痞滿,胎氣不和,水腫腳氣,咯血吐衄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大腹皮性味辛、性微溫。主治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於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赤茯苓性甘,淡,平。主要功效行水;利濕熱。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洩瀉
桑白皮性甘、辛、寒。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燈心草性甘、淡、微寒。主治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痺、創傷。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分心氣飲,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組成:木通、丁香皮、人參、麥冬、厚朴、大腹皮。 主治:婦人胎前噎膈,氣多而食不下者。
分心氣飲,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 組成:紫蘇葉、半夏、青皮、陳皮、大腹皮、赤茯苓、桑皮、芍藥、甘草、木通。 主治:一切氣病。
分心氣飲, 出處:《風痨臌膈》。 組成:蘇梗1錢,青皮1錢,芍藥1錢,大腹皮1錢,陳皮1錢,官桂6分,赤茯苓、桑白皮、燈心、生薑。 主治:大怒而脹。
分心氣飲,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桔梗、枳殼、木香、檳榔、烏藥、香附、木通、肉桂、芍藥、茯苓、大腹皮、桑皮、青皮、陳皮、真紫蘇、羌活、甘草。 主治:婦人內鬱,血凝氣滯成病者。
分心氣飲, 出處:《局方》卷三(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木通(去節)1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1兩,肉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次)1兩,桑白皮(微炒)1兩,大腹皮1兩,陳皮(去瓤)1兩,青皮(去白)1兩,甘草(炙)1兩,羌活1兩,紫蘇(去粗梗)4兩。 主治:消化滯氣,升降陰陽,調順三焦,和脾進食。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痞,不思飲食。
分心氣飲, 出處:《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組成:木香(不見火)半兩,桑白皮(炒)半兩,丁香皮1兩,大腹子(炮)半兩,桔梗(去蘆,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草果仁半兩,大腹皮(炙)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半兩,白朮半兩,人參(銼)半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半,紫蘇(去梗)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藿香1兩半,甘草(炙)1兩。 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痞,不思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