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桔梗、枳殼、木香、檳榔、烏藥、香附、木通、肉桂、芍藥、茯苓、大腹皮、桑皮、青皮、陳皮、真紫蘇、羌活、甘草。
上銼2劑,加生薑3片、大棗2個,燈心30條,水2鐘,煎8分,空心溫服,滓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分心氣飲,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組成:木通、丁香皮、人參、麥冬、厚朴、大腹皮。 主治:婦人胎前噎膈,氣多而食不下者。
分心氣飲,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一。 組成:紫蘇葉、半夏、青皮、陳皮、大腹皮、赤茯苓、桑皮、芍藥、甘草、木通。 主治:一切氣病。
分心氣飲, 出處:《風痨臌膈》。 組成:蘇梗1錢,青皮1錢,芍藥1錢,大腹皮1錢,陳皮1錢,官桂6分,赤茯苓、桑白皮、燈心、生薑。 主治:大怒而脹。
分心氣飲,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桔梗、枳殼、木香、檳榔、烏藥、香附、木通、肉桂、芍藥、茯苓、大腹皮、桑皮、青皮、陳皮、真紫蘇、羌活、甘草。 主治:婦人內鬱,血凝氣滯成病者。
分心氣飲, 出處:《局方》卷三(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木通(去節)1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1兩,肉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次)1兩,桑白皮(微炒)1兩,大腹皮1兩,陳皮(去瓤)1兩,青皮(去白)1兩,甘草(炙)1兩,羌活1兩,紫蘇(去粗梗)4兩。 主治:消化滯氣,升降陰陽,調順三焦,和脾進食。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痞,不思飲食。
分心氣飲, 出處:《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組成:木香(不見火)半兩,桑白皮(炒)半兩,丁香皮1兩,大腹子(炮)半兩,桔梗(去蘆,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草果仁半兩,大腹皮(炙)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半兩,白朮半兩,人參(銼)半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半,紫蘇(去梗)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藿香1兩半,甘草(炙)1兩。 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痞,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