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噯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噯氣(也稱作噫氣或噫)是指胃中氣體上逆而發出的聲音。噯氣的聲音為沉長,是氣從胃中向上逆流。與之不同的是呃逆,呃逆的聲音急促而短暫,發自喉嚨。

噯氣可以分為虛和實兩種。虛者指脾胃虛弱為主,而實者則是由食物滯留或肝氣鬱結所引起。

食物滯留引起的胃噯氣的症狀包括:噯氣有酸腐臭的味道,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悶悶的感覺,食慾不振,大便有酸腐臭的味道或便祕,舌苔厚膩,脈搏滑實。

肝氣犯胃引起的噯氣的症狀包括: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服,脇肋隱痛,舌苔薄白,脈搏弦細。

脾胃虛弱引起的噯氣的症狀包括:噯氣斷續出現,噯聲低弱,嘔吐清水,食慾不振,面色蒼白或黃萎,舌質淡薄白苔,脈搏虛弱。

根據《類證治裁.噯氣》的文獻記載,噯氣在病後和年老者中常見於脾胃虛弱。若由於肝氣逆乘而引起噯氣,且伴有酸飽感、心下痞硬,且噫氣無法緩解,古代醫學家認為是胃虛,客氣上升,必須使用重墜劑以平衡逆流(例如旋覆代赭湯)。若是由於肺氣失降而引起噯氣(例如蘇子降氣湯中去除桂皮、杏仁和貝母等成分)。若是因為胃氣滯留引起的噯氣(例如十味保和湯)。如果是由脾腎虛寒、命門火衰、濁陰不下降所造成的胃脹、噯氣(例如理陰煎加減)。如果是胃中有痰火所引起的噯氣(例如星夏梔子湯)。以上症狀主要是由於脾胃陽虛,中氣被陰邪阻滯,因此需要進行健脾和中的治療(例如健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