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噯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噯氣,中醫名詞,又稱噫氣、噫。是指胃中氣體上逆而發出的聲音。噯氣與呃逆不同,噯氣聲音沉長,是氣從胃中上逆;呃逆聲音急而短促,發自喉間。

噯氣有虛實之分,虛者以脾胃虛弱為主,實者以食滯、肝鬱為常見。

食滯停胃噯氣:噯氣有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酸腐臭味或秘結,舌苔厚膩,脈象滑實。

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脇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

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白或萎黃,舌質淡薄白苔,脈象虛弱。

【文獻別錄】《類證治裁.噯氣》:"凡病後及老人脾胃虛弱者多有之。顧亦有肝氣逆乘,噯酸作飽,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仲景謂胃虛,客氣上升,必假重墜以鎮逆(旋覆代赭湯)。亦有肺氣失降而作噯者(蘇子降氣湯去桂杏仁貝母之屬)。其胃虛氣滯而作噯者(十味保和湯)。…如脾腎虛寒,命門火衰,濁陰不降,致痞滿噯氣者(理陰煎加減)。如胃有痰火噯氣者(星夏梔子湯)。專由脾胃陽虛,中氣為陰邪阻格者,和中為要(健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