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噯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噯氣(亦稱噯呃)為中醫常見證候,首載於《丹溪心法·噯氣》,指胃中濁氣上逆,經咽喉而出之聲響,多發於食後。其病機核心在於「胃失和降,氣機鬱滯」,臨床特徵為噯聲沉長,常伴脘腹脹滿,屬「胃氣上逆」之範疇。
病機與證型分述
- 中虛胃弱
脾胃氣虛,運化失職,清陽不升而濁陰上泛,如《傷寒指掌》所言「因於胃氣鬱滯」。證見噯氣頻作、聲低乏力、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脈弱。治宜益氣和胃,方選旋复代赭湯(《傷寒論》),取人參、甘草補中,旋復花、代赭石降逆。 - 寒客中焦
胃陽不足或外寒內侵,氣化不利,症見噯氣伴胃脘冷痛、喜溫畏寒,脈沉遲。治以溫中散寒,方用理陰煎(《景岳全書》)或理中丸(《傷寒論》),乾薑、附子溫振脾陽。 - 痰火鬱阻
痰濕與熱邪膠結,阻滯氣機,證見噯氣酸腐、胸悶痰黏,舌紅苔黃膩。治宜化痰清火,方如星夏梔子湯(梔子、半夏清熱化痰)或二陳湯加黃連、山楂(《醫林繩墨》),兼顧消導。 - 食滯胃脘
暴食傷胃,宿食停積,氣機窒塞,症見噯氣穢臭、噁心厭食,脈滑。當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或曲朮丸(《醫學正傳》),神麴、萊菔子助運化。 - 肝胃氣逆
情志不遂,肝氣橫逆犯胃,症見噯氣頻頻、脅脹噯後稍舒,脈弦。可佐疏肝和胃,如十味保和湯(《證治準繩》),柴胡、香附調暢氣機。
與噫氣之鑑別
- 噯氣多屬實證,源於胃氣鬱滯,聲響明顯,伴實邪(食、痰、火)表現。
- 噫氣(見《靈樞·口問》)則偏虛,為「心氣不足」所致,聲微短促,常伴心悸氣短,治當補益心脾。
治法要旨
中醫治噯氣以通降胃氣為綱,依病機配伍相應藥物:
- 氣滯者佐厚朴、枳實;
- 痰濕者加半夏、陳皮;
- 火鬱者投黃連、梔子;
- 若肺氣不降影響胃腑,可參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肅肺以助胃和。
此證雖以胃為主,然與肝、肺功能密切相關,故臨證需審因辨治,不可執一而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