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疏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疏肝
疏肝,又稱疏肝解鬱或疏肝理氣,為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術語,屬「和法」之一。其核心在於疏通肝氣鬱滯,恢復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情志不遂、氣機不暢,則易導致肝氣鬱結,引發多種病症。
臨床表現
肝氣鬱結常見症狀包括:
- 脅肋脹痛或竄痛:肝經循行於脅肋,氣滯則經絡不通,痛無定處。
- 胸悶不舒:氣機阻滯於胸膈,常伴嘆息以暫緩鬱悶。
- 消化異常:肝氣橫逆犯胃,可見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若克犯脾土,則腹痛腹瀉。
- 周身遊走性疼痛:氣滯則血行不暢,不通則痛,痛處不固定。
- 外感兼證:若兼表邪,可見寒熱往來(類似少陽病證)。
- 舌脈特徵: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如琴弦般緊直),為肝鬱典型脈象。
常用方劑
-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 組成:柴胡、陳皮、川芎、香附、芍藥、甘草、枳殼。
- 功效: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主治脅肋脹痛、情志抑鬱。
- 方義:柴胡為君,升發肝氣;香附、陳皮理氣;川芎活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
七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半夏、厚朴、茯苓、紫蘇葉、生薑、大棗。
- 功效:行氣解鬱,化痰散結,適用於氣鬱痰阻之胸膈滿悶、嘔逆。
中醫理論延伸
- 肝與情緒的關係:肝鬱常因長期壓力或怒氣積累所致,中醫認為「肝主情志」,疏肝不僅調氣,亦能安定心神。
- 肝鬱的傳變:肝氣鬱久可化火(見口苦、煩躁),或耗傷陰血(致眩暈、失眠),甚至氣滯血瘀(形成癥瘕積聚)。
- 配伍要點:疏肝常佐以健脾(如白朮、茯苓),因「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若兼血虛,可加當歸、枸杞子養血柔肝。
其他相關治法
- 疏肝與清肝結合:如丹梔逍遙散,適用於肝鬱化火證。
- 疏肝與活血並用:如血府逐瘀湯,針對氣滯血瘀之胸脅刺痛。
疏肝法體現中醫「調暢氣機」的治療思想,透過藥物使肝氣條達,從而協調臟腑功能,廣泛應用於內科、婦科(如月經不調)及情志病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