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心氣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兼具生理功能與能量內涵,可分廣狹二義闡釋:

一、廣義心氣:心神功能之統稱

廣義心氣泛指「心主神明」的整體功能活動,涵蓋:

  1. 精神意識:《黃帝內經》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導思維、情感及認知功能。
  2. 血脈調控:通過心陽的溫煦推動作用,維持血液運行與脈道通利,此功能與狹義心氣相通。
  3. 臟腑協調:心氣作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通過經絡聯絡調節他臟功能,如「心火下濟腎水」的陰陽交泰機制。

二、狹義心氣:心之精氣與血運動力

  1. 推動溫煦功能

    • 狹義指心氣為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屬心陽範疇。《醫宗金鑒》云:「心氣健運,則血行如常。」
    • 與「心陽」異同:心陽側重溫熱屬性,心氣則包含能量物質雙重性,如《靈樞》所言「心藏血,血舍氣」。
  2. 經絡舌竅通路

    • 《靈樞·脈度》指出:「心氣通於舌」,反映心氣透過經絡上榮舌體,其盛衰可從舌質色澤(如淡白屬心氣虛)、形態(胖嫩多為陽虛)辨證。
    • 臨床可見心火熾盛則舌紅生瘡,心氣不足則味覺遲鈍,印證「心和能知五味」之說。

三、物質基礎與能量表現

  1. 精微轉化:心氣源於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氣,依賴宗氣(胸中大氣)助心行血,《醫學衷中參西錄》強調「大氣下陷可致心氣衰竭」。
  2. 陰陽互根:心氣需與心陰協調,陰斂陽運則脈律平穩,若心氣虛可發展為心陽虛,伴見畏寒、肢冷等症。
  3. 診斷指標:脈象中「寸口脈弱」多主心氣不足,症見心悸、胸悶;「代脈」(節律不整)常示心氣衰微。

此概念系統體現中醫「形氣一體」觀,心氣既是功能活動的動力,亦是維持心神清明與血脈暢通的關鍵物質。歷代醫家如李東垣補中益氣以助心陽、張仲景炙甘草湯復脈養心氣,皆基於此理論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