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氣

肝氣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既指肝臟的生理功能,亦涵蓋其病理變化。在中醫臟象學說中,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機的升降出入對全身氣血津液的運行、情緒調節及消化功能均有關鍵影響。

一、肝氣的生理功能

  1. 疏泄氣機
    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的作用。若肝氣疏泄得宜,則氣血調和,經絡通暢,情緒平穩;反之,若肝氣鬱結,可致氣滯血瘀,引發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等症。
  2. 調暢情志
    中醫認為「肝主謀慮」,肝氣的正常疏泄與情緒密切相關。肝氣平和則精神愉悅;若肝氣過亢或鬱滯,易出現抑鬱、焦慮或暴怒等情志失調。
  3. 促進消化
    肝氣能協調脾胃的升降運化。肝氣疏泄有助於膽汁分泌與排泄,從而輔助脾胃消化。若肝氣犯胃,則可能出現噯氣、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
  4. 通調經絡
    《靈樞·脈度》指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氣通過經絡上注於目,影響視覺功能。此外,肝氣亦濡養筋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男子年近六旬後,「肝氣衰,筋不能動」,反映肝氣與肢體運動的關聯。

二、肝氣的病理表現

肝氣失調可分為「肝氣鬱結」與「肝氣亢逆」兩類:

  1. 肝氣鬱結
    因情志不遂或外邪侵擾,導致肝疏泄不及,氣機壅滯。臨床表現包括:

    • 胸脅脹痛,脘悶不舒
    • 噯氣頻作,食慾不振
    • 月經不調(如經前乳脹、經行不暢)
    • 情緒抑鬱,善太息
      治法以疏肝解鬱為主,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
  2. 肝氣亢逆
    肝氣升發太過,衝逆上擾,常見於暴怒或陰虛陽亢體質。症狀可見:

    • 頭目脹痛,面紅耳赤
    • 急躁易怒,失眠多夢
    • 嘔逆吐血(肝火犯胃)
    • 疝氣疼痛(肝經循行部位氣滯)
      治療需平肝降逆,方選《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肝氣與他臟關係

肝氣與他臟相互影響,例如:

  • 肝脾不和:肝鬱乘脾,導致腹痛泄瀉(「飧泄」)。
  • 肝胃氣逆:肝氣橫逆犯胃,引發嘔吐吞酸。
  • 肝腎陰虛:肝氣化火傷陰,下汲腎水,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

肝氣的調攝不僅關乎一臟,更涉及整體氣血平衡,故臨證需結合五行生剋與經絡循行,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