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虎睛丸中添加茯神,主要是利用其安神定志、寧心益智的功效。茯神味甘、性平,歸心、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神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並能改善記憶力。虎睛丸作爲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的方劑,加入茯神可以增強其安神定志的效果,使患者能夠更好地緩解症狀,恢復正常睡眠和精神狀態。
虎睛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止痙鎮痛: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鎮痛的功效。虎睛丸多用於治療頭風眩暈、目眩耳鳴、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虎睛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也具有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功效。天麻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加有效地治療頭風眩暈等疾病。
虎睛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疹等。虎睛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輕粉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療效。
- 瀉火通便: 輕粉具有瀉火通便的作用,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便祕、口臭等症狀。虎睛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瀉火通便作用的藥材,輕粉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作用。
然而,輕粉屬於劇毒藥材,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虎睛丸中包含天竹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
天竹黃為天竹根莖的乾燥塊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跌打損傷等症。
虎睛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天竹黃的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消炎散瘀,改善眼部炎症,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明目的作用。
虎睛丸中包含胡黃連,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瀉火止痛: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之功效。虎睛丸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疾,而胡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除眼部炎症,瀉火止痛則能緩解眼部疼痛。
- 配伍增效:虎睛丸中常含有其他藥材,如決明子、菊花等,胡黃連與這些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胡黃連與決明子同用,可增強清肝明目之效;與菊花同用,則可加強清熱瀉火之效。
總而言之,胡黃連在虎睛丸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增效作用,共同促進了虎睛丸治療眼疾的療效。
虎睛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可起到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內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
虎睛丸的組成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判斷,並遵醫囑使用。硃砂屬重金屬,需謹慎服用,切勿自行配藥或長期服用。
虎睛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解毒之功效。虎睛丸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麝香有助於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醒神止痛的功效。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虎睛丸中加入麝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供血狀態,減輕疼痛,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虎睛丸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白附子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虎睛丸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昏、眼花等症狀,白附子可溫經散寒,驅除風寒濕邪,起到改善頭部症狀的作用。
2. 祛風止痛:白附子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痛、面部疼痛等症狀。虎睛丸中加入白附子,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祛風止痛效果。
虎睛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虎睛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神志不清等症,而天南星可有效緩解痙攣,改善神志。
- 通竅開竅: 天南星入心經,能通竅開竅,對痰濁矇蔽心神所致的驚癇症狀有較好療效。虎睛丸中配伍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使藥效更顯著。
需要提醒的是,天南星有毒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虎睛丸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虎睛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青黛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消散眼部熱毒,緩解炎症。
- 活血化瘀: 青黛亦能活血化瘀,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虎睛丸治療目赤腫痛時,往往伴有瘀血阻滯,青黛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幫助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加速病症痊癒。
虎睛丸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癢: 使君子性味甘、微苦,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以及皮膚瘙癢等症。虎睛丸常用於治療眼部疾患,而蟲積、風熱等因素均可導致眼部病變,因此加入使君子可起到驅蟲止癢,改善眼部環境的作用。
- 清熱解毒: 使君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目赤腫痛、眼屎多等症。虎睛丸中加入使君子,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眼部炎症,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睛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虎睛丸首見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驚風相關症狀,其核心病機為熱極生風、痰壅神亂,具體表現包括:
- 壯熱:邪熱熾盛,內擾心肝,化風動驚。
- 痰涎壅滯:痰濁蒙蔽清竅,導致精神昏憒、啼哭驚叫。
- 抽搐直視:肝風內動,筋脈失濡,故見肢體搐搦、目睛直視。
此方針對「熱、痰、風」三者互結之證,屬清熱豁痰、鎮驚熄風之劑,尤其適用於小兒體質陽亢、痰熱內蘊者。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藥:清熱鎮驚,熄風定魄
- 虎睛:主驚癇、鎮心安魂(古代取「同氣相求」之意,以獸王之威猛鎮壓風動)。
- 龍齒、鐵精、銀屑:重鎮潛陽,安神定驚,針對肝陽上亢之抽搐。
- 牛黃、麝香:開竅豁痰,清心解毒,善治痰熱蒙蔽之神昏。
二、臣藥:清熱解毒,化痰通絡
- 黃芩、大黃、石膏、寒水石:清瀉心肺肝胃實熱,釜底抽薪以熄風。
- 雄黃、鬼臼、貫眾:解毒辟穢,古代用於痰毒壅盛之驚癇。
- 露蜂房、蛇蛻:祛風通絡,定驚止痙(蟲類藥善走竄,搜風邪)。
三、佐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 人參、茯苓、茯神、乾地黃:益氣養陰,固護正氣,防峻藥傷正。
- 防風、秦艽、獨活、白鮮皮:祛風通絡,透邪外達,協同熄風。
- 山茱萸、天雄:溫補肝腎,陰陽並調(防清瀉太過而傷陽)。
四、使藥:引經調和
- 升麻:升清降濁,引藥上行頭目。
- 細辛:通竅止痛,助藥力透達經絡。
治療原理綜論
- 瀉熱存陰:通過石膏、寒水石、大黃等直折火勢,防熱極生風。
- 化痰開竅:牛黃、麝香、雄黃破除痰瘀,恢復神志清明。
- 鎮肝熄風:虎睛、龍齒等重鎮之品潛降肝陽,止痙定搐。
- 標本兼顧:既用清熱鎮驚治標,又用人參、地黃等扶正固本,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此方展現中醫「複方配伍」精髓, 寒溫並用、攻補兼施,針對驚風複雜病機多層次切入,體現古代醫家對痰熱驚風的立體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虎睛1具(酒浸1宿,炙),防風4分,秦艽4分,防葵4分,龍齒4分,黃芩4分,雄黃4分,防己4分,山茱萸4分,茯苓4分,鐵精4分,鬼臼4分,人參4分,乾地黃(一方雲乾薑)4分,大黃4分,銀屑4分,牛黃4分,獨活3兩,遠志3兩,細辛3兩,貫眾3兩,麝香3兩,白蘞(1作白薇)3兩,升麻3兩,白鮮皮3兩,茯神5兩,石膏5兩,天雄5兩,鬼箭羽2分,露蜂房2分,寒水石6分,蛇蛻1尺。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稍加至25丸,酒送下,每日2次。
按:《聖濟總錄》有芎藭、飛鴉頭,無雄黃、茯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睛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虎睛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睛丸, 出處:《顱囟經》卷上。 組成:虎睛1隻,梔子仁2分,茯苓2分,牛黃少許,人參1分,鉤藤4分,大黃4分,犀角末1分,黃芩1分,蛇蛻7寸(燒灰)。 主治:小兒二十四種驚癇,壯熱,手腳抽掣,嘔吐,夜啼,眼腫。
虎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青黛1錢,全蠍5個,朱砂半錢,麝香1字許,腦子1字許,白附半錢,水銀半錢(炒,研),僵蠶半字,蟬蛻7個(去大足),鐵華粉少許。 主治:去驚,安魂魄。主治:驚啼瘛瘲,心神恐悸,中風不語,角弓反張,或驚搐太甚。
虎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丹砂(研)1兩,虎睛1對(研),牛黃(研)1兩,麝香(研)1兩,犀角(末)1兩,鉤藤4兩,白茯苓(去黑皮,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大黃(濕紙裹,煨熟,銼)2兩。 主治:壓驚,鎮心臟。主治:小兒諸驚癇。
虎睛丸,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茯神(去木)5兩,天麻(去苗)5兩,膩粉(研)5兩,天竺黃(研)5兩,胡黃連5兩,朱砂(研,飛)2兩,麝香(研)3兩,白附子(炮)3兩,天南星(炮)3兩,青黛(研)7兩,使君子100個,天漿子(微炒)40個。 主治:小兒驚風壯熱,痰涎壅滯,精神昏憒,睡多驚啼,或發搐搦,目睛直視。
虎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虎睛1具(酒浸1宿,炙黃),丹砂4分,鐵精4分,子芩4分,大黃4分,龍齒4分,梔子仁4分,銀屑4分,蜂房(炙)2分,鉤藤鉤2分,柴胡2分,白鮮皮2分,麻黃(去節)2分,雷丸(炙)2分,羌活3分,沙參3分,升麻3分,牛黃半分,蚱蟬4個(去翅足,自死者),防葵7分,蛇蛻皮7分(炙),細辛1分半,石膏5分。 主治:小兒1-2歲發癇,至大不癒成癲病,發無時,口出白沫,並大小便不知出。
虎睛丸, 出處:《千金》卷十四。 組成:虎睛1具(酒浸1宿,炙),防風4分,秦艽4分,防葵4分,龍齒4分,黃芩4分,雄黃4分,防己4分,山茱萸4分,茯苓4分,鐵精4分,鬼臼4分,人參4分,乾地黃(一方雲乾薑)4分,大黃4分,銀屑4分,牛黃4分,獨活3兩,遠志3兩,細辛3兩,貫眾3兩,麝香3兩,白蘞(1作白薇)3兩,升麻3兩,白鮮皮3兩,茯神5兩,石膏5兩,天雄5兩,鬼箭羽2分,露蜂房2分,寒水石6分,蛇蛻1尺。 主治:風癲掣瘲,口眼張大,口中出白沫,或作聲,或死不知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