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性辛、溫。主治祛風通絡,強筋健骨。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腳膝酸軟。
木瓜性酸、溫。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肢体酸重、筋脈拘攣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天麻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濕痹痛。
五加皮性味辛、苦、微甘、溫。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紅花性味辛、溫。主治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撲損傷、瘡瘍腫痛。產後瘀阻腹痛、關節疼痛、中風偏竣、斑疹。
續斷性味苦、辛、性微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用於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胎漏、跌撲損傷。
玉竹性甘、平。主治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主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幹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
秦艽性苦、辛、微寒。主治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 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桑枝性苦、平。主治祛風濕、利關節、通經絡、行水氣。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梔子性苦、寒。主治清心除煩、心經有熱、鬱熱不減的胸膈煩悶證、清濕熱、通泄三焦之實熱火毒。用於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虎骨木瓜酒,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虎骨膠1兩,木瓜4兩,紅花2兩,官桂5錢,獨活2兩,當歸4兩,川芎1兩,淮牛膝4兩,川斷1兩,天麻1兩,玉竹2斤,杞子1兩,制乳香5錢,制沒藥5錢,桑枝4兩,桑寄生1兩,油松節2兩,土燒酒50斤。 主治:活血祛風。主治:氣血不和,風寒濕痹,關節痠痛,手足拘攣。
虎骨木瓜酒, 出處:《丸散膏丹集成》。 組成:虎骨(酥炙)1兩,木瓜3兩,川芎1兩,川牛膝1兩,當歸1兩,天麻1兩,五加皮1兩,紅花1兩,川續斷1兩,白茄根1兩,玉竹2兩,秦艽5錢,防風5錢,桑枝4兩(一方有羌活、獨活、千年健、山梔、陳皮;無天麻、防風、續斷、白茄根)。 主治:追風定痛,除濕驅寒,壯筋強骨,調和氣血。主治:風寒濕氣流入經絡,筋脈拘攣,骨節痠痛,四肢麻木,口眼歪斜,山嵐瘴氣,歷節風痛。骨折傷筋後,筋絡攣縮痠痛,痿軟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