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益氣湯以「黃耆」為君藥,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黃耆益氣湯旨在益氣固表,提升機體抵抗力,而黃耆正是補氣固表之首選。
- 引領諸藥: 黃耆性平和,藥力較強,可引領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協同作用以達到最佳療效。其他藥物配合黃耆,可發揮其補氣益血、健脾利濕等作用,使整體方劑功效更為顯著。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協同增效:黃耆性溫,偏於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偏於補氣養陰。兩者合用,一則溫陽補氣,一則滋陰益氣,相輔相成,使補氣效果更佳,並能兼顧陰陽平衡。
二、針對病機:黃耆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證,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之效,能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自汗等症狀,同時也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有助於病患恢復健康。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助黃耆補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加強補氣之力,使補氣效果更佳,且白朮能健脾胃,助黃耆補氣而不滯,使補氣效果更加全面。
- 燥濕健脾,防止氣虛生濕:黃耆補氣,但氣虛易生濕,白朮則可燥濕健脾,防止氣虛生濕,使補氣效果更持久穩定,避免氣虛反覆。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理氣健脾,助補益之功。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黃耆益氣湯以黃耆為君藥,補氣升陽,但若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則補益之功難以發揮。陳皮加入後,可理氣健脾,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生化充足,促進黃耆補氣效果,達到氣血雙補的作用。
此外,陳皮還可化痰止咳,對於脾虛痰濕所致的咳嗽氣喘,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之效。黃耆益氣湯主治氣虛乏力,脾胃不健,若患者脾胃濕濁,痰濕內阻,則會加重氣虛症狀。半夏加入其中,可化解脾胃濕濁,使氣血運行通暢,增強補氣效果。
- 和胃降逆: 半夏亦有和胃降逆之效,可緩解氣虛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加入半夏,不僅能補氣,還能兼顧胃氣,使補氣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半夏在黃耆益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化解濕濁,又能和胃降逆,有助於提升補氣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調血,益氣生血: 黃耆善於補氣,而當歸則以補血著稱,兩者相輔相成,一氣一血,相得益彰。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氣虛所致的面色蒼白、心慌氣短、頭暈目眩等症狀,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黃耆益氣的效果更佳。
- 滋潤氣血,緩和藥性: 黃耆性溫燥,若單獨使用容易造成燥熱,而當歸性微溫,入肝經、脾經、心經,具有潤血活血、養血補血的功效,能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適合各種體質使用。
因此,黃耆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提升補氣的效果,還能避免燥熱,更能達到氣血雙補的功效。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通達氣血: 黃耆益氣湯以補氣為主,但若氣機鬱滯,則補益無效。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疏散風寒,活血行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利於黃耆補氣作用的發揮。
- 協調藥性,避免壅滯: 黃耆性溫,偏於補益,若單味使用,易致氣機壅滯。川芎性溫,能引導黃耆之氣,使其運行通達,避免補益過度而出現不良反應,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療效。
黃耆益氣湯的組成中包含藁本,其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解表,調和營衛: 藁本性溫,具有疏風解表、止痛的功效,可協助黃耆益氣補虛,並調節營衛之氣,使氣血流通,達到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的效果。
- 增強補氣功效,提高藥效: 藁本辛溫,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配合黃耆補氣,可更有效地提升補氣效果,使其補氣之力更趨於充沛,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藁本在黃耆益氣湯中,起到輔助補氣、疏風解表、調和營衛的作用,使其更具針對性,並提升藥效。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作用。黃耆性溫,功效偏於補氣,甘草的加入可以中和黃耆的溫燥之性,避免補氣過度,避免傷陰。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與黃耆的補氣功效相輔相成,能夠更好地提升補氣效果,使藥力更為平和、持久。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升麻,乃取其發散解表,升陽舉陷之效。
黃耆補氣健脾,但單用易致氣滯,升麻可疏散表邪,使氣血暢通,避免補而不達,氣機鬱滯。此外,升麻能升提陽氣,固護中焦,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扶正祛邪,增強補益功效。
同時,升麻可調和藥性,防止黃耆過於溫燥,使補益效果更加溫和、持久。因此,升麻在黃耆益氣湯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共同提升療效。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黃柏,看似矛盾,實則精妙。黃耆性溫,善補氣固表,但若單味使用,易致氣盛而化火。黃柏性寒,能清熱瀉火,並可抑制黃耆之燥熱之性。
兩者配伍,一補一瀉,相輔相成,既能補氣益氣,又能清熱瀉火,使氣血調和,避免單用黃芪所帶來的燥熱之弊,達到平衡之效,增強其治療效果。
黃耆益氣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辛溫助陽,散寒解表: 黃耆益氣湯主治脾虛氣弱、倦怠乏力等症狀,而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有散寒解表、溫肺化痰的功效。對於脾虛氣弱所致的寒邪內侵、畏寒肢冷等症狀,細辛能起到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 協同黃芪,增強補氣作用: 細辛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配合黃芪補氣升陽,更能增強補氣效果,使補氣之力更加迅速、有效地到達病竈。
主治功效
黃耆益氣湯
黃耆益氣湯是中醫方劑的一種,主要成分包括黃耆、人參、白朮、陳皮、半夏、當歸、川芎、藁本、甘草、升麻、黃柏和細辛。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多種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黃耆益氣湯用於,頭部昏沉、疼痛,頭重如裹,精神疲倦,面 色蒼白或萎黃,氣短乏力,自汗或動 輒汗出,四肢倦怠,舌淡紅,苔薄白, 脈虛弱。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五味子、麥門冬、陳皮。
陽虛,加附子。
補肺。
加薑汁、竹瀝,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益氣湯, 出處:《金鑑》卷三十九。 組成: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柏。 主治:氣虛皮痹,皮麻不知癢與疼。
黃耆益氣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一。 組成: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五味子、麥門冬、陳皮。 主治:補肺。主治:陽厥氣虛,一名熱厥,上寒下熱。
黃耆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耆1錢(蜜炒),人參5分,白朮5分,陳皮5分,半夏5分(薑汁炒),當歸5分(酒炒),川芎5分,藁本5分,甘草(炙)5分,升麻3分,黃柏3分(酒炒),細辛3分。 主治:氣虛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