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普濟消毒飲主治溫熱病,其病機多為邪熱壅盛,血瘀氣滯。當歸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邪熱排出,緩解病情的發展。
- 補血益氣:溫熱病耗傷氣血,常表現為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當歸能補血益氣,滋養心脾,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加減普濟消毒飲以清熱解毒為主,生地黃可以幫助清瀉心火,涼解血熱,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斑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熱毒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濕熱下注等症狀,黃芩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抑制細菌,預防感染: 黃芩中含有黃芩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的生長,預防感染。
因此,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黃芩,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抑制細菌、預防感染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感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此方劑多用於治療溫病初起,症見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薄荷可清熱解表,緩解患者的熱證。
- 宣肺利咽: 薄荷芳香通竅,能宣肺利咽,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此方劑中,薄荷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宣肺利咽的功效,有助於患者的康復。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外感熱病、高熱煩躁、口渴咽痛、濕熱黃疸、瘡瘍腫毒等症狀,梔子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緩解藥性: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多用辛熱藥物,如黃芩、連翹等,容易耗傷陰液。梔子性寒,可以起到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總之,梔子在加減普濟消毒飲中的加入,既能發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更符合臨牀實際。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大黃味苦寒,性急,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熱毒、濕熱內蘊、腸胃積熱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 促進排毒,加速恢復: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有助於改善炎症反應,減輕病症,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因此,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大黃,可謂是「清熱解毒、通便排毒」,使方劑功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效。此方用於治療溫熱病,常伴有熱毒蘊結、濕熱內蘊,天花粉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幫助消除病邪,緩解症狀。
- 緩解口渴,促進津液生成:天花粉能生津止渴,潤燥生津,對於溫熱病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並能促進津液生成,滋潤臟腑,改善病情。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川牛膝性微寒,味甘苦,入肝、腎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在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川牛膝可協助清熱解毒,並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散瘀血,緩解因熱毒瘀阻所導致的腫痛。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下焦,達到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目的。加減普濟消毒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疾病,川牛膝的加入可加強藥力,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加減普濟消毒飲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排泄,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加速藥效: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藥物引導至下焦,加速藥效的發揮。在加減普濟消毒飲中,芒硝能將其他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引導至腸胃,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普濟消毒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咽喉腫痛」,其特點為腫痛部位集中於咽喉兩側,色澤紅紫,伴隨實熱症狀如煩躁、口渴、便秘、舌苔黃厚等。此證屬風熱疫毒上攻咽喉,或外感邪熱內蘊陽明,導致氣血壅滯、熱毒熾盛。原方「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本為治療大頭瘟(頭面腫脹熱痛)而設,此處加減調整後,轉為專攻咽喉熱毒,兼顧疏風透表、瀉火解毒之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軸
- 黃芩、山梔子:清上焦肺胃實熱,直折火勢。黃芩酒制更增上行之性,專瀉咽喉熱毒;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
- 連翹、紫花地丁:解毒散結,針對熱毒壅聚咽喉之紅腫。紫花地丁為瘡家要藥,增強消腫之力。
- 馬勃、鼠粘子(牛蒡子):清利咽喉、散風熱。馬勃專治喉痹咽痛,牛蒡子辛涼透發,助毒邪外散。
疏風透表為輔助
- 荊芥穗、薄荷、升麻:開腠理、透鬱熱。荊芥穗輕揚散風;薄荷清頭目、利咽喉;升麻既升散火毒,又引藥上行,與黃芩形成「升降相因」之勢。
- 獨活:雖為辛溫之品,但在此方中用量較輕,取其「風能勝濕」之性,助散在表之邪,並防寒涼過度冰伏熱毒。
調暢氣機與健脾祛濕
- 桔梗、甘草(甘桔湯基礎):宣肺利咽、載藥上行,甘草兼緩急止痛。
- 蒼朮:燥濕健脾,防止寒涼傷胃,並化解濕熱互結之勢(舌苔黃膩暗示濕熱)。
配伍特點
- 瀉中有散:清熱藥配合風藥(如升麻、薄荷),使熱毒從表裏雙解。
- 攻兼顧護:蒼朮、甘草護中焦,獨活防涼遏,避免純寒之弊。
可能功效延伸與治療原理
此方適用於「風熱挾毒」或「陽明腑熱上攻」之咽喉腫痛。除傳統主治外,推測亦可改善:
- 頭面部紅腫熱痛(如腮腺炎初期),因方中升麻、牛蒡子等具散結消腫之效。
- 溫病初起見表裏俱熱者,因薄荷、荊芥穗透表,黃芩、梔子清裏,符合「衛氣同病」治法。
治療原理:以「火鬱發之」為核心,兼「苦寒直折」與「辛涼透散」,使熱毒從表裏分消,咽喉氣血通暢而腫痛自平。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3錢,酒黃芩4錢,馬勃3錢,蒼朮4錢,山梔子3錢,升麻2錢,鼠粘子3錢,桔梗2錢,薄荷3錢,連翹3錢,紫花地丁3錢,獨活4錢,甘草2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普濟消毒飲, 出處:《重訂廣溫熱論》卷二。 組成:青連翹錢半,蘇薄荷1錢,炒牛蒡1錢半,馬勃4分,荊芥穗1錢,白僵蠶1錢,大青葉1錢半,玄參1錢,新銀花1錢半,若桔梗1錢,生甘草8分。 主治:溫毒痄腮及發頤。初起咽痛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口噤難開。
加減普濟消毒飲, 出處:《醫門八法》卷三。 組成:生當歸5錢,生地黃5錢,生黃芩3錢,馬屁勃1錢,闆蘭根3錢,南薄荷3錢,生梔子3錢,川大黃5錢,天花粉3錢,懷牛膝3錢(孕婦勿用),元明粉3錢(衝服,孕婦勿用)。 主治:咽喉腫痛,其腫在咽喉兩旁,色多紅紫,伴見煩躁發渴,大便秘結,舌生黃苔等實熱症。
加減普濟消毒飲,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四。 組成:荊芥穗3錢,酒黃芩4錢,馬勃3錢,蒼朮4錢,山梔子3錢,升麻2錢,鼠粘子3錢,桔梗2錢,薄荷3錢,連翹3錢,紫花地丁3錢,獨活4錢,甘草2錢。 主治:山嵐瘴氣,客於經絡,初病頭痛,惡寒身熱,脈浮洪而數,隨後頭項浮腫而痛,甚者面目亦腫而痛,或耳下腫出,而爲痄腮,症屬大頭大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