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化濁湯

HE ZHONG HUA ZHU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8%
肝經 14%
肺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7%
膽經 6%
心經 5%
膀胱經 4%
小腸經 2%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和中化濁湯中含有蒼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燥濕化濁: 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濁,可祛除脾胃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中焦積滯,恢復脾胃的正常運作。
  2. 升清降濁: 蒼朮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將脾胃中的濁氣下行,使清氣上升,改善脾胃氣機升降失調,達到和中化濁的功效。

總之,蒼朮在和中化濁湯中起到燥濕化濁、升清降濁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和中化濁的功效。

和中化濁湯中包含厚朴,主要源於其 行氣化濕 的功效。

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其 行氣 作用能疏通脾胃氣機, 化濕 則能燥濕化痰,消食止瀉。

在和中化濁湯中,厚朴主要用於 化解濕濁,健脾和胃,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脾胃濕阻、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的目的。

和中化濁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化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和中化濁湯旨在化解脾胃濕濁,而茯苓能有效健脾運化水濕,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從而達到化濁的目的。
  2. 寧心安神: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效,可以緩解脾胃濕濁所導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和中化濁湯中加入茯苓,除了化解濕濁外,也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使患者恢復身心平衡。

和中化濁湯中使用枳殼,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加入枳殼,主要針對脾胃氣滯、痰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食少等症狀。枳殼能理氣消積,使脾胃運化正常,並能化痰止嘔,消除痰濁對胃的阻礙,從而達到和中化濁的效果。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行氣化濕: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化濕之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幫助疏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利於濕濁的化解。
  2.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青皮還有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作用。和中化濁湯旨在治療脾胃濕熱,而青皮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消除濕濁,恢復脾胃運化之正常。

總之,青皮在和中化濁湯中的加入,發揮了疏肝理氣、行氣化濕、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多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熱的目的。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中止嘔之效。方中常因濕濁內阻、脾胃不和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砂仁可溫脾胃、化濕濁,幫助降逆止嘔,使胃氣和降,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2. 醒脾開胃:砂仁性溫,能溫脾陽,促進脾胃運化,增加食慾。方中常伴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情況,砂仁可溫脾醒胃,增強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促進營養吸收。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方中以木香配伍陳皮、半夏等,旨在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消除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健脾化濕: 木香還兼具健脾化濕之效。方中配伍茯苓、蒼朮等,能燥濕健脾,化解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總之,木香在和中化濁湯中發揮著行氣止痛、健脾化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濕濁,恢復機體健康。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濕:烏藥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化濕消痰之效。方劑中加入烏藥,可起到理氣化濕的作用,幫助消除胃腸積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嘔吐、腹痛等症狀。
  2. 溫陽散寒:烏藥性溫,可溫陽散寒,對於寒濕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在和中化濁湯中,烏藥與其他溫陽散寒藥物配合,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暖脾胃。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味甘,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和中化濁湯主要針對脾胃濕濁、食積不消等症,神麴能協助脾胃運化,使積滯消散。
  2. 燥濕化痰:神麴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能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和中化濁湯中常配合其他化痰藥物,如陳皮、半夏等,神麴可加強化痰功效,改善痰多咳嗽等症狀。

因此,神麴在和中化濁湯中扮演著消食化積、燥濕化痰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濕濁、食積不消、痰濕咳嗽等症狀。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車前草味甘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和中化濁湯主要用於治療濕濁內停、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泄瀉等症狀。車前草利水滲濕,可幫助將體內積存的濕濁排出體外,達到化濁通利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車前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和中化濁湯中,車前草與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如黃芩、黃連等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清熱化濁、消炎止痛的效果。

和中化濁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暑: 荷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之效。夏季暑濕之氣易侵犯脾胃,導致脾胃不和,濕濁內停。荷葉可清熱解暑,利濕化濁,幫助脾胃運化,消除濕熱之邪。

二、芳香化濕: 荷葉氣味芳香,具有芳香化濕的作用。濕濁內停,常伴有胸悶、腹脹等症狀。荷葉的芳香之氣可行氣化濕,疏通氣機,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

此外,荷葉還能止血止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和中化濁湯 」

主治功效

夏天貪圖涼爽而受寒,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腸胃受傷而引起的腹瀉。

中藥方劑組成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車前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荷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固澀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破血消癥、利尿消腫、健脾養心、安神寧心。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總結

中藥方劑「 和中化濁湯 」主要成分為蒼朮、厚朴、茯苓、枳殼、青皮、砂仁、木香、烏藥、神麴、車前草、荷葉,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健脾、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消食化積、止瀉等功效,可治療夏天貪圖涼爽而受寒,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腸胃受傷而引起的腹瀉。

傳統服藥法


茅朮1錢,厚朴1錢,茯苓2錢,枳殼1錢,青皮1錢,砂仁1錢,木香5分,烏藥1錢,楂炭3錢,神曲3錢,車前2錢,荷葉1角,煨薑3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和中化濁湯具有和中化濁、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和中化濁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茅朮1錢,厚朴1錢,茯苓2錢,枳殼1錢,青皮1錢,砂仁1錢,木香5分,烏藥1錢,楂炭3錢,神曲3錢,車前2錢,荷葉1角,煨薑3片。 主治:暑月貪涼受寒,過食生冷,腸胃受傷所致之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