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白朮湯

REN CAN BAI Z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5%
脾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0%
三焦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白朮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而不燥,能補益元氣,健脾益胃。白朮亦為健脾燥濕藥,二者合用,可補脾益氣,燥濕健運,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2. 扶正固本:人參白朮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脾虛、乏力倦怠、食少便溏等症。人參補氣扶正,白朮健脾固本,二者相輔相成,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體質,達到扶正固本之效。

人參白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食少便溏等症狀。其組成中含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以及黃芩。黃芩在此方中扮演著清熱燥濕的重要角色。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芩性味苦寒,能入肺、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效。在人參白朮湯中加入黃芩,旨在平衡其他溫補藥物可能引起的內熱,防止濕熱內蘊,確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增強整體療效。此外,黃芩還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調理消化系統,達到健脾利濕、止瀉固腸的目的。總體而言,黃芩的加入使得該方既具補益之功,又兼清熱之力,適用於脾虛濕熱型的患者。

人參白朮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多種草藥組成,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其中,柴胡的加入有其獨特意義。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能疏肝解鬱、和解表裏、升陽舉陷。在人參白朮湯中,柴胡不僅有助於調節肝氣,使方中補益之藥更好地吸收,還能協同其他藥物,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對症脾虛引起的肝氣橫逆有良好的制約作用。此外,柴胡尚可增強方劑整體的升清降濁功效,使氣血升降有序,從而達到健脾利濕、調和臟腑的目的。

人參白朮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以補氣健脾。而加入葛根於此方之中,則是為了增強其解肌發汗、升陽止瀉的功效。葛根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能升發清陽,對於脾虛引起的肢體倦怠、頭暈目眩有良好的調理作用。此外,葛根還具有解熱退燒的效果,可應對外感風寒初期所導致的惡寒無汗症狀。在人參白朮湯中添加葛根,不僅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作用,還能針對脾胃氣虛合併表證的情況,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效果。總之,葛根在此方中扮演著提升整體療效、兼顧表裡的重要角色。

人參白朮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其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氣之品。加入梔子則是為了增強此方的清熱利濕功效。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肝、肺、三焦經,善於清熱解毒、涼血除煩,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黃疸、尿赤、腹脹有顯著療效。在人參白朮湯中,梔子能輔助調節體內濕熱,使整體方劑不僅補而不滯,還能清熱除煩,適合於脾胃虛弱兼有濕熱內阻的情況。因此,梔子在人參白朮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兼顧扶正與祛邪的治療原則。

人參白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白朮性燥,甘草性甘平,其性緩和,能調和人參白朮的偏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能益氣和中,緩解脾胃虛弱,與人參、白朮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健脾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甘草在人參白朮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一劑更為安全有效的中藥方劑。

人參白朮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人參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並可止瀉止汗。在人參白朮湯中,白朮與人參共同作用,補氣健脾,並通過燥濕利水,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濕氣困脾、水濕停滯等症狀,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人參白朮湯為一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材組成,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在部分人參白朮湯的變體中,會加入防風這一藥材。防風,性微溫,味辛甘,歸膀胱、肝、脾經,具有散風除濕、升陽止瀉的功效。其加入方劑的原因,在於增強祛風除濕之力,並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功能,特別是對於那些因外感風寒或濕邪而致的脾虛患者,防風能夠幫助改善其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此外,防風還能提升整體方劑的升清降濁效果,使氣血運行更加順暢,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人參白朮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其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及半夏等多種中藥。其中,半夏的加入至關重要,因其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在該方中,半夏與人參、白朮相輔相成,人參補氣健脾,白朮健脾燥濕,三者聯手可強化脾胃功能;而半夏則能化解因脾虛生濕所產生的痰飲,防止濕邪阻滯中焦,改善消化道氣機不暢的問題。此外,半夏還能緩解由脾胃虛弱引起的噁心嘔吐,增進患者食慾,使整體療效更為全面。因此,半夏在人參白朮湯中扮演著調和脾胃、化痰止嘔的重要角色。

人參白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材構成,旨在補氣健脾,調和中焦。而五味子的加入,則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功效。五味子性溫,味酸、甘,歸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滋腎寧心之效。在人參白朮湯中,五味子能輔助人參補氣而不散,使氣機得到固攝,防止氣虛滑脫;同時,五味子還能滋潤肺腎,協同人參補益肺氣,增強整體的補益效果。此外,五味子還能調節心神,對於因氣虛導致的心悸失眠亦有一定療效。總體而言,五味子在人參白朮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補氣固本作用,也兼顧了心肺功能的調理,從而提升了整個方劑的臨床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人參白朮湯」,由人參、黃芩、柴胡、葛根、梔子、甘草、白朮、防風、半夏、五味子組成,具有補氣、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治療體虛氣弱,咳嗽並伴有痰液的症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等功效。可治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氣短、心悸、失眠等症。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解表發汗、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可治外感風寒、風熱表證、咳嗽氣喘、肝鬱氣滯、肝火旺盛、膽囊炎、膽結石等症。

葛根: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感冒、發熱、咳嗽、氣喘、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熱病口渴、陰虛消渴、酒醉、乙醇中毒、麻疹不透、熱瀉熱痢、脾虛泄瀉以及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可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瘡瘍腫毒、肺熱咳嗽、口瘡、咽喉腫痛等症。

甘草: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防風:性溫,味苦、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治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半夏:性溫,味甘、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五味子:性溫,味甘、酸,歸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降氣可治嘔吐、暈眩、口苦等症;生津止渴可刺激唾液和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強筋骨可增強骨骼力量,強健筋骨;解酒毒可保護肝臟,促進酒精代謝,緩解酒後不適。

總之,中藥方劑「人參白朮湯」具有補氣、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治療體虛氣弱,咳嗽並伴有痰液的症狀。方中各藥物配伍伍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坐骨神經痛疥癬霍亂糖尿病瘧疾半身不遂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白朮湯,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四。 組成:白朮1斤,人參1兩。 主治:産及一月,其人素虛而患瘧者。

人參白朮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人參6分,白朮4分,茯苓4分,厚朴(炙)3分,甘草(炙)3分。 主治:小兒霍亂吐痢。

人參白朮湯, 出處:《馮氏錦囊雜癥》卷十四。 組成:人參3錢5分,白朮2錢,茯苓2錢,檳榔2錢,黃耆2錢,當歸2錢,生地2錢。 主治:水腫臌脹。

人參白朮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人參半兩,黃芩半兩,柴胡半兩,乾葛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白朮、防風、半夏(泡7次)、五味。 主治:氣虛不足,咳逆有痰者。

人參白朮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人參1錢5分,白朮1錢5分,當歸1錢,白芍藥1錢,橘皮1錢,茯苓1錢,川芎8分,黃連3分,厚朴4分,甘草(生)2分。 主治:病久氣虛腹脹,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脈弦而澀,重則大。

人參白朮湯, 出處:《宣明論》卷十。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大黃半兩,山梔子半兩,荊芥穗半兩,薄荷半兩,桔梗半兩,知母半兩,澤瀉半兩,茯苓(去皮)1兩,連翹1兩,瓜蔞根1兩,乾葛1兩,甘草3兩,藿香葉1分,青木香1分,官桂1分,石膏4兩,寒水石2兩,滑石半斤。 主治:胃膈癉熱,煩滿,饑不欲食:癉成爲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鬱,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産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