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湯中包含秦艽,原因如下:
- 主治: 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屈伸不利、周身酸楚、發熱畏寒等。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為方中君藥,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痺之痛。
- 配伍: 秦艽湯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羌活、獨活、蒼朮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與秦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痺的作用。
秦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祛邪:秦艽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其藥性偏寒涼,容易傷及正氣。人參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可補益脾胃,扶正祛邪,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有助於患者恢復。
- 調和藥性:秦艽湯中其他藥材,如秦艽、防風、獨活等,多性寒涼,容易導致患者脾胃虛寒。人參能溫補脾胃,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害脾胃,使藥效更趨平和,提高藥效的發揮。
秦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祛風濕效果:秦艽擅長祛風濕止痛,而防風則以祛風勝,二者合用,可相互協同,達到更佳的祛風濕效果。防風能引導秦艽入經,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病竈,並可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正氣。
- 溫和藥性,緩解寒濕症狀:秦艽性寒,對於寒濕較重的患者,單用易傷脾胃。而防風性溫,可以溫經散寒,緩解寒濕症狀,使秦艽的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並避免寒涼之性對患者造成損傷。
秦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肌肉疼痛: 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止痛,但容易寒涼傷脾胃。白芍性微寒,能緩和秦艽的寒性,同時亦有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協同秦艽共同緩解肌肉疼痛,減輕寒涼對脾胃的損傷。
- 調和營氣: 秦艽湯中多使用辛溫之品,容易耗傷氣血,而白芍能養血柔肝,調和營氣,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療效更佳。
秦艽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秦艽湯主治風寒濕痹,兼有肝鬱氣滯,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促進藥物到達病所。
二、協同秦艽,祛風除濕:秦艽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之效。柴胡與秦艽相伍,能互相協同,增強祛風除濕之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秦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秦艽湯主要治風濕熱痺,患者常伴有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熱象,黃芩可清熱解毒,消除熱邪,使藥效更加全面。
- 配合秦艽,增強療效:秦艽性寒,善於祛風濕,但單用易傷脾胃。黃芩性寒,能緩解秦艽的寒性,同時其苦寒之性又能抑制濕熱,協同秦艽清熱解毒,疏風散寒,共同發揮止痛、消腫的療效。
秦艽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秦艽湯主治風濕痺痛,常伴有濕邪阻滯、痰飲內伏。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利水消腫,有助於祛除濕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秦艽湯中常加入川芎、白芷等辛香燥烈之品,容易引起脾胃不和,出現噁心嘔吐。半夏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緩解藥物對胃的刺激,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秦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秦艽性寒,擅長清熱祛風,但若單用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中和秦艽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二、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秦艽的藥效。甘草能解毒消炎,與秦艽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目的。同時,甘草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秦艽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風中經絡而痛」,指風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關節不利等症狀。風性善行數變,易與他邪(如寒、濕)相合,痹阻氣血運行,故痛處可能遊走不定。秦艽湯以秦艽為君藥,取其祛風通絡之效,針對風邪在表、經絡不通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分析
- 秦艽(去苗土):
- 性味苦辛平,歸肝、膽、胃經,傳統認為能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尤其善治風濕痹痛,因其質潤不燥,故對風邪兼陰血不足者尤宜。
2. 配伍邏輯
- 此方為單味成方,僅用秦艽一味,顯示其針對性極強,專主「風中經絡」。秦艽既能祛風邪,又能通絡止痛,且無溫燥傷陰之弊。
- 劑型為粗末煎湯,符合古代「單行」用法(單味藥發揮專效),強調「藥簡力專」。水煎後去滓溫服,助藥力溫行經絡,驅散風邪。
3. 治療原理
- 祛風通絡:風邪客於經絡,氣血不通則痛。秦艽辛散苦泄,能外透風邪、內舒筋脈,使風去絡通而痛止。
- 兼顧血分:秦艽微寒質潤,可防風藥耗血之弊,適合風邪久留化熱或陰血不足之體質,體現「治風先治血」的思路。
三、臨床應用延伸
從「風中經絡而痛」推論,此方可適用於以下情況:
- 風濕痹痛初期:以遊走性關節疼痛為主,屬風邪偏盛者。
- 表證未解兼經絡不暢:外感風邪後,出現身痛、肢體拘急,可藉秦艽透邪外達。
- 血虛風燥之隱疹:若風邪鬱於肌表,見皮膚瘙癢,秦艽可透過祛風緩解症狀(需結合其他養血藥)。
總結
秦艽湯以單味秦艽為主,集中藥力祛風活絡,針對風邪侵襲經絡的疼痛證。其設計體現「簡、便、效」的特點,後世治風濕方劑(如《醫學心悟》蠲痹湯)亦常以秦艽為核心,佐以養血活血之品,進一步完善其適應範圍。
傳統服藥法
秦艽不拘多少(去苗土)。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並服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祛濕作用,體內有濕熱症狀的人群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湯, 出處:《金鑑》卷六十九。 組成:秦艽6錢,石菖蒲3錢,當歸3錢,蔥白5個。 主治:婦人陰瘡。
秦艽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羌活1錢5分,當歸2錢,川芎1錢,熟地3錢,秦艽1錢5分,白芍(酒炒)1錢5分,獨活1錢5分。 主治:風中經絡而痛。
秦艽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五。 組成:熟地黃3分,當歸1分半,白芍藥1分半,秦艽1分半,柴胡1分半,甘草1分半,地骨皮1分半。 主治:偶傷風惡寒,渾身疼痛。
秦艽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二引《聖惠》。 組成:秦艽(去苗土)半兩,連翹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檳榔(煨)半兩,犀角(鎊)3分。 主治:風毒久不癒,搏於筋脈,因成瘰癧結核生項腋。
秦艽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 秦艽湯(《保命集》卷下。)出處:《保命集》卷下。組成:秦艽8錢,人參3錢,防風4錢半,芍藥半兩,柴胡8錢,黃芩4錢半,半夏3錢,甘草4錢(炙)。主治:祛風。 。 主治:祛風。
秦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秦艽、杜仲、川斷、艾葉、地榆、香附、陳皮、前胡、阿膠、防風、黃耆、白朮、黃芩、川芎、白芍、蔥白。 主治:止血安胎。主治: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或孕婦血盛氣衰,或營分受風則經血妄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