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止煩下氣湯
MA HUANG ZHI FAN XIA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本方以麻黃為君藥,針對外感風寒、肺氣鬱閉所致的胸悶、喘咳、發熱等症狀,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 開宣肺氣,降逆止煩: 麻黃能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進而解除肺氣鬱閉所致的胸悶、心煩、咳嗽等症狀。對於痰氣上逆、心煩氣促等症,麻黃能起到降逆止煩的效果。
麻黃止煩下氣湯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降逆止嘔: 梔子味苦寒,入心、胃、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容易造成熱邪鬱於內,梔子可清熱解毒,避免熱邪上攻,引發煩躁、嘔吐等症狀。
- 緩解肺熱咳嗽: 梔子還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作用。麻黃發汗解表的同時,也容易導致肺氣耗損,梔子可以清熱潤肺,緩解因熱邪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使治療更趨完善。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和中寧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麻黃辛溫發散,易傷脾氣,而茯苓能補脾健脾,防止麻黃傷脾,並能利濕化痰,使麻黃止煩下氣之效更顯著。
- 緩解麻黃燥邪之弊: 麻黃性溫燥,易傷津液,導致口渴煩躁。茯苓能利水滲濕,並能補脾益氣,有助於緩解麻黃燥邪之弊,使藥物更平和,避免燥熱傷肺。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麻黃止煩下氣湯主要針對外感風寒,兼有內熱症狀,如發熱、咳嗽、胸悶等。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清解外感熱邪,緩解發熱、胸悶等症狀,與麻黃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容易燥熱傷陰,而黃芩性寒,可以制約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單獨使用麻黃導致的副作用,提高藥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麻黃宣肺降逆:麻黃性溫,善於宣肺解表,但其發散之力過強,易傷脾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緩解麻黃對脾胃的損傷,使麻黃藥力得以順暢發揮,達到宣肺降逆之效。
- 燥濕化痰,輔助止煩:方中麻黃、石膏皆為寒涼之品,燥濕之力強,易傷津液,而白朮能燥濕健脾,利水滲濕,既可防止藥物過寒傷正,又能輔助麻黃、石膏清熱化痰,達到止煩的效果。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降逆止煩:石膏性寒,入肺經,能清熱瀉火,降肺氣,止煩躁。麻黃止煩下氣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上逆,氣喘咳嗽,胸悶煩躁等症。石膏能清解肺熱,使肺氣下降,解除煩躁,配合麻黃、桂枝等藥物,起到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
- 配伍麻黃,增強止咳化痰之效:石膏與麻黃相配,能相輔相成,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麻黃辛溫,發汗散寒,宣肺止咳,石膏寒涼,清熱瀉火,降逆止咳。兩藥相互制約,寒熱並用,一散一收,使藥力更強,更能有效治療肺熱咳嗽,氣喘等症。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麻黃之寒性: 麻黃性寒,擅長發汗解表,但其寒性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桂枝性溫,可溫通氣血,緩解麻黃的寒性,避免寒邪傷及陽氣,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及正氣。
- 促進氣血流通,解除煩躁: 桂枝溫通經絡,可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痰濁阻滯,同時可緩解麻黃發汗後可能產生的氣虛乏力、四肢痠軟等症狀。桂枝還能溫化痰飲,消除胸中鬱悶,進一步解除煩躁不安。
總之,桂枝的加入,可以有效協調麻黃的寒性,溫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並促進氣血流通,解除煩躁,達到治病的目的。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腑: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消腫止痛之效。此方用治外感風熱、肺熱壅盛,兼有氣逆、胸悶、煩躁等症,芒硝可清熱解毒,通利腸胃,使熱邪得以下泄,氣機得以降順,從而緩解煩躁、胸悶等症狀。
- 降逆止嘔:芒硝亦可降逆止嘔。此方用治風熱壅盛,氣機上逆,出現嘔吐的症狀,芒硝可通過清熱解毒、通利腸胃,使氣機下降,以達止嘔之效。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但易耗傷津液。生地黃性寒,能滋陰降火,清熱涼血,可 平衡麻黃的溫燥之性,避免過度耗傷陰津。
- 麻黃止煩下氣湯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肺熱津傷之症。生地黃能 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可緩解肺熱引起的煩躁、口渴等症狀,同時 配合麻黃疏風散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生地黃能 養陰清熱,利尿通便,有助於消除體內熱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呼吸不暢。
- 生地黃可 緩解麻黃引起的發汗過多,避免因津液大量流失而導致氣虛。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麻黃止煩下氣湯中起著 平衡藥性,滋陰清熱,緩解症狀 的作用,使方劑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麻黃的燥性: 麻黃性溫燥,易傷津耗氣,而大棗甘溫,能益氣生津,與麻黃相配,可緩解其燥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及正氣。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大棗性甘平,味甘能補脾益氣,與麻黃配伍,可增強其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同時還能調和麻黃的辛散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利用。
麻黃止煩下氣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豐富,旨在調理人體氣機,緩解因氣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在該方中,雞蛋作為一味特殊材料,其應用具有深層次的醫學考量。根據中醫理論,雞蛋性平、味甘,歸肺、脾經,具有滋陰潤燥、養心安神之效。在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雞蛋,主要是利用其滋補與平衡之性,以緩和方中某些藥材的辛熱或燥烈之性,防止藥力過於猛烈而傷害正氣。同時,雞蛋能增強方劑的滋潤效果,對改善因氣滯導致的虛煩、失眠等症狀有輔助療效。總體而言,雞蛋在該方中的運用,彰顯了中醫方劑組配的精妙,通過不同藥物間的相互制約與協同,達到調和氣機、平復情緒的目的。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辛散,易傷津液;石膏性寒,苦降,可清熱瀉火。甘草性甘平,既能緩和麻黃的發散之性,又能調和石膏的寒涼之性,使藥性相輔相成,不致燥烈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有健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護肝等作用,能增強麻黃、石膏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止煩、下氣的目的。同時,甘草還能保護脾胃,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麻黃止煩下氣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麻黃止煩下氣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鬱閉,喘咳胸悶,而赤小豆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胸悶喘咳之症。
- 清熱解毒:赤小豆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麻黃等藥物清熱解表,減少風邪對人體的侵襲。同時,赤小豆還能利濕化熱,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進一步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麻黃止煩下氣湯
麻黃止煩下氣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梔子、茯苓、黃芩、白朮、石膏、桂枝、芒硝、生地黃、大棗、雞蛋、甘草、赤小豆。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益氣養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心臟因勞累而發熱,喜歡笑而且沒有節制,自我感覺良好,四肢感到燥熱。
麻黃,性辛溫
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發汗解表: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 止咳平喘: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 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桂枝,性溫味辛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發汗解表: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祛風除濕: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溫經:治療寒凝血瘀證,如月經不調、痛經、血瘀等。 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通經絡:治療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如頭痛、胸痛、腹痛、腰痛等。 活絡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止嘔:治療嘔吐、噁心等症狀。 活血化瘀: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如痛經、產後惡露不盡等。 提振胸陽:治療心陽不足引起的胸悶、氣短、乏力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清熱解毒: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等。 補氣:治療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等。 瀉火:治療熱毒發熱、口渴等。 止咳化痰:治療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 潤肺:治療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生津止渴:治療口渴、口乾舌燥等。 補血:治療貧血癥狀。 活絡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大棗,性溫味甘
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安神助眠:緩解因氣滯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理氣行氣:改善腸道菌羣,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增強腸道功能,達到止瀉效果。 止瀉:改善氣血不足、肝鬱脾虛等症; 調經:可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止咳化痰: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癥狀; 活血化瘀:可補中益氣、健脾胃,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 益氣補血:可補血養肝,促進肝臟新陳代謝,提高解毒能力; 補血養肝:可健運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健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白朮,性味甘平
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補氣、健脾: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等症狀。 利水滲濕:治療水腫、黃疸等症狀。 固表止汗: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 生津止渴:治療口渴、口乾舌燥等症狀。 安胎:治療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狀。 健脾胃:治療食少、腹脹、泄瀉等症狀。 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炎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利水消腫: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利水滲濕: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 清熱利尿: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 祛風除濕: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 安胎: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 健脾胃: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補血: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清熱燥濕: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 瀉火解毒: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涼血止血: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除熱安胎: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清熱瀉下: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排膿消腫: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清熱解毒: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降氣: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利尿: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芒硝,性寒味苦鹹
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清熱利尿: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瀉火: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止煩下氣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麻黃(去節)3兩,梔子仁3兩,茯苓3兩,子芩3兩,白朮3兩,石膏8兩(碎,綿裹),桂心2兩,芒消3兩,生地黃(切)1升,大棗30枚,雞子2枚,甘草1兩(炙),赤小豆2合。 主治:心勞實熱,好笑無度,自喜,四肢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